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孔彬
孔子第七十七代孙,中华人民共和国话剧演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孔彬(1931年5月5日—),本名孔德垣,山东济南市人,祖籍曲阜。孔子第七十七代孙,出自孔子世家近支凝祉堂,为清朝衍圣公孔昭焕后裔、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德成族弟,迁居杭州;离休浙江话剧团二级演员,也是中国戏剧家协会、浙江电视艺术家协会成员。
生平
孔彬谱名孔德垣,是孔令焜、孟宪凌夫妇的长子。父亲孔令焜字耀如,是貤封衍圣公孔宪增的玄孙,担任山东长途电话管理处课员,育有三子三女[1]。
中国抗日战争时,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德成奉令南下重庆,由族叔孔令煜代理曲阜三孔奉祀官府务;孔令焜此时住进孔府一贯堂,担任至圣庙管理员[2]。后来孔令焜与二子二女、两名孙子迁居青岛,长女孔德静随丈夫庞俊三迁居泰安;孔彬迁居浙江杭州,与严雅卿育有两名女儿孔维红、孔维青[1]。
十七岁时,考上上海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文艺系,1949年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青年纵队南下杭州,同年初改名“孔彬”,加入浙江省文工团,在歌剧《白毛女》、《王秀鸾》等演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抗美援朝运动期间,孔彬因貌似外国人而在活报剧《打倒美帝》饰外籍反派角色;三反五反运动时,曾到北京人民大会堂表演话剧《李闯王》,饰演明末民变领袖李自成的部将罗虎。1951年浙江省话剧团成立,孔彬成为专业话剧演员,饰演苏联苏洛夫话剧《曙光照耀着莫斯科》(Рассвет над Москвой)中的党委书记库列聘(Курепин)[3][4]。
1955年,孔彬考上上海戏剧学院表演师资进修班,受学于朱端钧与来自苏联列宁格勒国立戏剧学院的列普柯芙斯卡娅(Евгения К. Лепковская)[3][5][6]。列普柯芙斯卡娅是来华的“苏联专家”之一,取汉名“李淑贞”,向中国学生传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指导孔彬等学生排练、创作小品戏剧[7][8];另一方面,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也下达直接指示,下令学员除专心演练以外不得参与政治运动,让她的团队远离政治是非[9]。当时,莎士比亚作品已传入中国半个世纪,五四运动以来的中译本常改编成舞台剧:如1956年在苏联专家雷科夫(Александр В. Рыков)等人指导下,北京中央戏剧学院根据朱生豪译本演出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10][11];列普柯芙斯卡娅指导上海戏剧学院的毕业公演,也根据朱生豪译本演绎莎士比亚喜剧《无事生非》[12]。1957年上海戏剧学院的毕业公演在上海、北京两地举行,由孔彬饰演《无事生非》男主角白尼迪;同年,列普柯芙斯卡娅便返回莫斯科[3][7]。不久,莎士比亚戏剧在反右运动、中苏交恶、以及抨击“洋、名、古、修”的风潮中销声匿迹(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才得以复兴)[10][13],不过列普柯芙斯卡娅的学生因不许参政而幸免[9]。
毕业后,孔彬继续在浙江话剧团,长期在上山下乡运动中为工农兵演出,例如在1962年《霓虹灯下的哨兵》中饰班长赵大大;除了在杭州以外,有时也会在北京、上海演出,剧目题材包括中外名著、历史、方言话剧等等。改革开放后,浙江话剧团在1980年举行话剧《日出》复排公演,孔彬主演潘月亭,该剧原作者、剧作家曹禺曾到场观赏;孔彬在1985年进入影视领域,主演或参与拍摄的作品包括《舞台新姐妹》、《湖娃》、《还有一支春天的歌》等十馀部电视剧[3][14]。
参考来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