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孙立平
中国社会学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孙立平(1955年5月7日—),辽宁绥中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学家,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及博士生导师,曾任教于北京大学。
生平
1955年5月7日[1],孙立平出生在辽宁省。1977年恢复高考后,1978年,孙立平考上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新闻专业,后又考上南开大学学习社会学。1983年至1999年,孙立平在北京大学执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2000年至今,孙立平转入清华大学执教,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3]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特邀研究员。[3]
思想
孙立平致力于反思文化大革命。[4]批判当代中国社会的社会溃败和权力溃败,提出“阳光法案”。[4]提出转型社会学。他认为,1980年代是一个对改革有着极大共识的年代,但从1990年代初起,在“蛋糕”继续做大的同时,对蛋糕的重新瓜分过程也展开了,一些群体为改革付代价的现象开始出现。到90年代中后期,对公共财富的瓜分已经开始演变为群体间的财富争夺。在孙立平看来,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对立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他呼吁,政府不能对此听之任之,尤其不能火上加油,刻意去推动这个过程,要采取种种措施来抑制或减轻这个过程带来的负面影响。建构和谐社会的重点是协调利益关系,特别要加强对权力的规范,避免滥用、盗用公权的事件屡屡发生。政府应该为那些对GDP贡献不大、但能够为许多人提供就业机会的中小企业保留生存空间,甚至提供某些优惠政策。[5]
Remove ads
著作[7]
- 《社会现代化》
- 《发展的反省与探索》
- 《传统与变迁》
- 《断裂——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
- 《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
- 《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
- 《守卫底线——转型社会生活的基础秩序》
- 《重建社会—转型社会的秩序再造》
奖项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