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孙吴行政区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孙吴行政区划,大体上沿习了东汉以来的州、郡及县政区制度。孙吴的疆域北至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西与蜀汉相邻于长江三峡;东及南至东海、南海,其中最南达现在越南的中部。
概况

孙吴疆域的经略始于东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孙策渡江,讨平江东刘繇、严白虎等地方势力,略有东汉扬州刺史部的大半地区,丹阳、吴郡、会稽、豫章、庐陵、庐江六郡,此时期的政区建置主要以县级政区为主。建安五年(200年)孙策死,孙权继位。孙权时,鼎立局面逐渐形成,孙吴在原江东六郡的基础上,出兵深入各郡险地征讨山越,还向西向南拓展。赤壁之战后陆续获得荆州西部、交州,虽然刘备分得荆州南部,但是后来孙权跟刘备再订和约,以湘水为界,最后在吕蒙击败关羽后,更获得整个荆州南部,奠定了孙吴疆域的轮廓。至孙权称帝后疆域方稳定下来。经过孙权的若心经营,孙吴疆域“西屠庸蜀之郊,北裂淮汉之涘,东苞百越之地,南括群蛮之表”(《吴志·孙皓传》注引陆机《办亡论》)。此时期的政区建置主要从郡县深险之地及北界西界敌对势力的经略著手。
孙亮、孙休在位期间,三国鼎立格局相对稳定,境内也相对安定,处于平稳发展时期,此时期的政区建置主要示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作局部调整。孙皓时期,三国鼎立局面瓦解,处于吴晋南北实力极不均衡的对峙局面,在外有西晋王朝势力濒濒介入,及内部叛乱势力与敌对政权遥相呼应的情形下,此时期的政区建置体现为统县政区的划小,其中广、交二州在军事行动中,孙吴投入大量的军事和人力,刺激了地区开发,辟置了大量新县及规划新郡。至孙吴天纪四年(280年)降晋时,史载“濬收其图籍,领州四,郡四十三,县三百一十三”(《吴志·孙皓传》注引《晋阳秋》)。据近人陈健梅的统计,共领有4州、45郡、2都尉、1典农校尉、2属国[注1]及328县[注2]。
Remove ads
扬州
东汉兴平二年(195年),孙策向袁术借兵马,率兵攻取扬州。平定江东后,在袁术自行称帝后,与其决裂,自立门户。曹操控制的许县朝廷拜其为讨逆将军,封吴侯。建安五年(200年)孙策死后,其弟孙权继位,继承其兄遗志,在短时间内稳住了江东形势。其后孙权镇压扬州境内的山越反叛。赤壁之战后,与曹魏长期在长江、淮河一带对峙,双方在此地爆发过五次较大型的冲突,吴军皆未能攻克魏军守势,北进之路从未展开。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国号为吴,同年将都城从武昌迁往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平定山越,新置郡县,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晚年孙权在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发起朝中大臣因分别支持太子(孙和)和鲁王(孙霸)而分裂,陆逊等重臣都受到牵连,使政局更加混乱。最终孙和被废而孙霸被赐死,改由幼子孙亮为太子。
孙权临终时以诸葛恪为辅政大臣,辅助太子孙亮。[参1]孙亮即位后,诸葛恪独揽军政,初期笼络民心,东兴之战胜利后颇有众望;但事后因轻敌征调20万大军大举进攻魏国,围攻合肥新城久攻不下,最终大败而回,渐失民心。建兴二年冬(253年)为吴宗室孙峻所刺杀诸葛恪,并夷灭三族。孙峻诛杀诸葛恪后,升任丞相大将军,都督国内外诸军事,授予符节,封富春侯。[参2]五凤二年(255年),孙峻带兵与魏国于淮河一带交战获胜,魏将文钦投降。次年,孙峻派遣吕据等将领进攻魏国,但孙峻在战争期间病逝,死前将事托付给堂弟孙𬘭。后孙𬘭罢黜孙亮为会稽王,迎立孙休为帝,不久又为孙休所杀。
元兴二年(265年),曹魏丞相司马昭灭蜀后病逝,其子司马炎接任,并在同年废魏帝自立,建立晋,遣使与吴讲和。然孙皓即位期间尽情享乐、好酒色、兴土木,吴国政局逐步混乱。天纪三年(279年),司马炎下令六路晋军攻吴,势如破竹,吴军毫无抵抗之力。天纪四年(280年)三月十五日(西历5月1日)晋军兵临建业,吴主孙皓率太子孙瑾、鲁王孙虔等21人出城投降。
Remove ads

孙吴时,据有东汉时期的丹阳郡、会稽郡、吴郡和豫章郡全部,及九江郡、庐江郡、广陵郡的一部分,其中九江郡、广陵郡为境上郡,建置不常。汉末置庐陵、新都、鄱阳、临川、彭泽、蕲春6郡及地位相当于郡级政区的毗陵典农校尉(赤乌以前称“吴郡西部都尉”),《建康实录》卷一记黄武元年扬州“所统一十四郡,一百四十八县”[注3],14郡即上述所述的诸郡,而当中的彭泽、九江、广陵、临川4郡不常置,所置时间不久。三国时期新置有东安、故鄣、吴兴、东阳、临海,建安、临川,安成8郡及庐陵南部都尉。仅东安、故鄣2郡,因建置时间不久而废止。至孙吴末期,扬州辖有15郡、1都尉、1典农校尉。
- 庐江郡
- 东汉旧郡。孙策平定江东以后,于东汉建安四年(199年)击破庐江太守刘勋,拔取庐江郡。[参4]建安五年(200年)孙策去世,孙权继任,太守李术不肯服从。孙权举兵大破李术后,以孙河为太守,但并未控有此地。建安十九年(214年),孙权攻克皖城,再次据有庐江。郡治皖县(今安徽省潜山县),领皖、寻阳2县。黄初二年(221年)寻阳县移属武昌郡。吴末领皖县。[注4]
- 蕲春郡
- 建安十三年(208年)东吴破黄祖据江夏郡南境后置,建安十八年(213年)后一度入魏,黄武二年(223年)破曹魏太守晋宗后,重回入吴。[参5]郡治蕲春县(今湖北省蕲春县西北),领蕲春、邾2县。黄武年间(222年-229年)武昌郡废,寻阳县来隶;汉末吴初时已置安丰县。[注5]吴末领蕲春、安丰、邾、寻阳4县。
- 丹阳郡
- 东汉旧郡。建安初,孙策平定江东后领有该郡。郡治建业县(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南秣陵镇)。[参6]黄武元年(222年)徙治芜湖县(今安徽省芜湖市)。[参7]五凤元年(254年)徙治宛陵县(今安徽省宣州市)。[参8]初领建业、宛陵、溧阳、丹阳、故鄣、於潜、芜湖、湖熟、句容、江乘、春谷、宣城、安吉、原乡、宁国、怀安、广德、始安、永平19县。
- 吴时省溧阳县为屯田都尉,湖熟、江乘2县为典农都尉,新置于湖督农校尉。黄武五年(226年)於潜县移属东安郡,黄武七年(228年)郡废复归。黄武以后废临川郡,所属临城、石城、泾、安吴、陵阳5县改隶丹阳。嘉禾元年(232年)以前置臼阳县。永安年间(258年-264年)置故鄣郡,陵阳、怀安、宁国等10馀县属之,丹阳郡仅领6县;[参9]不久故鄣废郡,10馀县复归丹阳;宝鼎元年(266年)故鄣、於潜、安吉、原乡4县移属吴兴郡。
- 吴末领建业、丹阳、芜湖、宛陵、宣城、泾、石城、陵阳、春谷、句容、永平、安吴、宁国、广德、怀安、临城、始安、臼阳18县及溧阳(屯田都尉)、湖熟(典农都尉)、江乘(典农都尉)、于湖(督农校尉)4尉。
- 新都郡
-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析丹阳郡置。郡治始新县(今浙江省淳安县千岛湖西北、威坪岛附近),寻移治贺城(今千岛湖南山岛附近),领始新、黟、歙、新定、黎阳、休阳6县。后休阳县改名海阳县(258年左右)。吴末领始新、黟、歙、新定、黎阳、海阳6县。
- 吴郡
- 东汉旧郡。建安初,孙策平定江东后领有该郡。郡治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领吴、海盐、乌程、馀杭、毗陵、丹徒、曲阿、由拳、钱唐、富春、阳羡、无锡、娄、永安、临水、南沙16县及海昌屯田都尉。黄武四年(225年)分富春县置建德、桐庐、新昌、新城4县。黄武五年(226年)富春、钱唐、建德、桐庐、新昌、临水、新城7县移属移属东安郡,黄武七年(228年)郡废复归。黄龙三年(231年)由拳县改名禾兴县;废新城(不知何时)、无锡(约赤乌年间)2县;禾兴县改名嘉兴县(242年改名)。宝鼎元年(266年),乌程、阳羡、馀杭、临水、永安5县移属吴兴郡。
- 吴末领吴、嘉兴、海盐、富春、娄、钱唐、建德、桐庐、新昌、毗陵、武进、云阳12县及海昌屯田都尉。[注6]
- 附:毗陵典农校尉
- 约汉末吴初左右置吴郡西部都尉,以吴郡无锡县以西4县属之,赤乌以前己改称毗陵典农校尉[参10][注7]。校尉治毗陵县(今江苏省常州市),辖毗陵、丹徒、曲阿、无锡4县。汉末吴初时已废无锡县(不详何时);嘉禾三年(234年)丹徒、曲阿2县改名武进、云阳。吴末时辖毗陵、武进、云阳3县。
- 会稽郡
- 东汉旧郡。建安初,孙策平定江东后领有该郡。郡治山阴县(今浙江省绍兴市),领山阴、鄮、乌伤、诸暨、永兴、太末、上虞、剡、馀姚、句章、鄞、章安、永宁、候官、新安、长山、吴宁、建安、汉兴、南平、丰安、松阳、建平、定阳、始宁26县。
- 孙权时分章安县置临海(汉末吴初之际)、始平(汉末吴初之际)、罗阳(汉末吴初之际)、平昌(239年分太末置)、永康(245年分乌伤置)、武义(245年分乌伤置,后废)6县。太平二年(257年)以东部都所属6县置临海郡,南部都尉所属5县置建安郡;宝鼎元年(266年)以西部都尉所属9县置东阳郡。吴末领山阴、上虞、馀姚、句章、鄞、鄮、剡、诸暨、永兴、始宁10县。[注8]
- 东阳郡
- 东汉时已时置会稽西部都尉,管辖会稽郡西部的乌伤、太末、新安、长山、丰安、吴宁、定阳、永康8县,后增辖平昌、武义(后废县)2县。宝鼎元年(266年)以都尉所属9县置郡。[参11][参13]郡治长山县(今浙江省金华市),领长山、乌伤、太末、新安、丰安、吴宁、定阳、永康、平昌9县。吴末时领县未变。
- 临海郡
- 东汉末期吴置会稽东部都尉,管辖会稽郡东部的章安、永宁、松阳3县,后增辖临海、南始平、安阳3县。太平二年(257年)以都尉所属6县置郡。[参14][参15]郡治章安县(今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江北章安街道),领章安、永宁、松阳、临海、南始平、罗阳、罗江(257年左右置)7县。孙皓时罗阳县改名安阳县。至吴末未变。[注9]
- 建安郡
- 东汉末期吴置会稽南部都尉,管辖会稽郡南部的建安、候官、建平、南平、汉兴5县。永安三年(260年)以都尉所属5县置郡。[参16][参17]郡治建安县(今福建省建瓯市南),领建安、候官、建平、昭武(本南平县,260年改名)、吴兴(本汉兴县,260年改名)、将乐(260年立)、南平(260年立)、东安(260年左右立)8县。至吴末未变。
- 豫章郡
- 东汉旧郡。郡治南昌县(今江西省南昌市),领南昌、海昏、建城、建昌、艾、彭泽、新淦、永修、新吴、上蔡、汉平、西安、富城、柴桑、南城、临汝、宜春17县。
- 吴时柴桑县移属武昌郡(221年),新置宜丰(孙权时)、阳乐(黄武年间)2县;太平二年(257年)以东部都尉所属南城、临汝2县置临川郡;宝鼎二年(267年)宜春县移属安成郡。吴末领南昌、海昏、建城、建昌、艾、彭泽、新淦、永修、新吴、上蔡、汉平、西安、富城、宜丰、阳乐15县。
- 庐陵郡
- 东汉初平二年(191年)丹阳人僮芝于豫章郡南部私设庐陵郡,自称庐陵太守,建安五年(200年)东吴取庐陵郡后保留该郡。郡治高昌县(今江西省吉安市西南),领高昌、石阳、巴丘、兴平、遂兴、雩都、赣、南野、平都、永新、南安11县。吴时遂兴县改名新兴县(孙权时),置阳城(不详何时)、平阳(不详何时)、扬都(孙权时)、揭阳(236年置)、东昌(孙皓时)、西昌(不详何时)、吉阳(265年置)7县。宝鼎二年(267年)永新县移属安成郡。吴末领高昌、石阳、巴丘、兴平、新兴、阳城、东昌、西昌、吉阳、雩都、赣、南野、南安、揭阳、扬都、平阳16县。
- 附:庐陵南部都尉
- 嘉禾五年(236年)时以庐陵郡南部4县属之。都尉治雩都县(今江西省于都县北),初辖雩都、赣、南野、南安、揭阳5县。后增辖扬都、平阳2县。吴末辖雩都、赣、南野、南安、揭阳、扬都、平阳7县。
- 临川郡
- 吴时已置豫章东部都尉,管辖豫章郡东部的南城、临汝2县。太平二年(257年)以都尉所属2县置郡。[参14][参18]郡治南城县(今江西省南城县东南),[参19]领南城、临汝、东兴(257年左右置)、南丰(257年置)、宜黄(257年置)、新建(257年置)、安浦(257年置)、西平(257年置)、西城(257年置)、永城(257年左右置)10县。至吴末未变。[参20]
- 九江郡(境上郡)
- 东汉旧郡。黄武四年(225年)以全琮为九江太守,后以魏降将马茂领太守之职。因为为江淮边境之地,未有行政区的建置。
Remove ads
Remove ads
荆州
范围相当于今天的湖北大巴山─汉江一线以南,湖南全部及广东(北部韶关一带)、广西(西北桂林一带)、贵州(东部铜仁、黔东一带)3省各一部分。
建安五年(200年)孙权继位,继承其兄孙策遗志,在短时间内稳住了江东形势。其后三征黄祖,谋求据有荆州和江夏。建安十三年(208年),荆州牧刘表死。曹操也在这时率军南征荆州。继任的荆州牧刘琮投降曹操。曹操在获得荆州之后,进一步谋取孙权占据的江东。后孙权联合刘备,在赤壁一战大破曹操,曹操退守北方,仅能守住荆州北部的南阳郡、江夏郡局部及南郡局部地区;孙吴周瑜和韩当等将领攻下南郡江陵;刘备则攻打荆州南部的长沙、桂阳、武陵、零陵4郡。后孙权将南郡借给刘备,确认他分得荆南四郡,不过就收回长沙郡东北部设汉昌郡。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取蜀之后,孙权向刘备争夺荆州,刘备以“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为由拒绝,孙权对此十分怨恨,便派吕蒙夺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立即率兵五万到公安,又令关羽进军益阳,与孙军对峙。因曹操占领汉中,迫使刘备与孙权议和,双方同意以湘江为界,以东长沙、桂阳、江夏属孙权;以西零陵、武陵、南郡属刘备。[参70]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蜀将关羽尽起荆州之兵进攻樊城,以致后防空虚,被吴将吕蒙趁机奇袭后方,荆州之地尽失,关羽兵败被杀,至此刘备势力退出荆州,孙刘联盟正式决裂。
黄初二年(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后,即以复仇之名向孙权发动夷陵之战。孙权先向曹丕称臣,受封吴王,都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以避免两线作战。黄初三年(222年),刘备在猇亭被吴镇西将军陆逊击败,几乎全军覆没,不久于白帝城驾崩。战后孙权加封逊为辅国将军,改封江陵侯,镇守西陵,使其长期镇守荆州。永安七年(264年)步协奉吴帝孙休命溯江而上,图谋西蜀,却被巴东守将罗宪杀得大败,使得孙休另派陆抗前来增援,最后因为晋军攻打西陵而退兵。凤凰元年(272年),孙皓征调步阐入京,步阐惧怕孙皓对自己不利,便在西陵举起叛旗,倒向晋国。最后陆抗击败了晋国杨肇、羊祜等多路援军,攻克西陵,诛灭步阐三族。明年春,孙皓拜陆抗为大司马、荆州牧。
天纪三年(279年)十二月,司马炎以贾充为大都督、杨济为副统领各军,下令各军开始攻势,将20馀万晋军兵为六路出击,其中王戎由项城向武昌方向进攻;胡奋由江夏出击夏口;杜预自驻地襄阳进军江陵;王濬、唐彬率水军由蜀地浮顺江流而下。天纪四年(280年)二月,王濬、唐彬所率的晋军进逼西陵峡。吴军于此设置铁锁横江,又作铁锥放在江中,以为这样即可阻止晋军前进,竟不派兵防守。王濬早已预作大筏数十个,扎些草人立于筏上,派一些士卒以筏先行,铁锥著筏而去,又用大火烧融铁锁。晋军顺利排除了障碍,一路势如破竹,进克西陵(今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夷道(今湖北省宜都市)、乐乡(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南)、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擒获吴国镇南将军留宪、征南将军成据、宜都太守虞忠、监军陆晏、水军督陆景、收降平西将军施洪、游击将军张象等。所经之处,几乎兵不血刃、攻无坚城,吴军甚至望旗而降。王濬获封平东将军、假节、都督益梁诸军事;而杜预南下占领零陵、桂阳、衡阳,晋军已完全控制了长江上游的荆州地区。
Remove ads
传统上认为吴国荆州治南郡江陵县。然而孙权时,荆州牧陆逊、诸葛恪均驻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参71]孙休时,孙𬘭为荆州牧,所屯当为武昌。孙皓立,陆凯领荆州牧,都督巴丘(今湖南省岳阳市)。凤凰二年(273年),陆抗拜荆州牧,镇乐乡(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江南弥市镇)。[参72]终吴之世,荆州治在江南。[注25]
建安十三年(208年),吴伐刘表,始得江夏郡之一部分。赤壁战后,与刘备争夺荆州诸郡。建安二十年(215年)双方议定平分荆州,吴取得长沙、桂阳2郡,与新置郡汉昌合计有4郡。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吕蒙取得南郡、武陵、零陵、宜都4郡,废汉昌郡,新置西陵、固陵2郡,计有9郡。三国鼎立后,新置有武昌、建平、天门、衡阳、湘东、营阳、始安、昭陵、始兴、临贺等,废置有西陵、固陵、武昌、营阳等。至吴末时,荆州总计辖有15郡。
- 南郡
- 东汉旧郡,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撤军后由周瑜取得,后借于刘备。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吕蒙袭取荆州后入吴。郡治江陵县(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领江陵、编、当阳、华容、枝江、州陵、作唐、孱陵、临沮、旌阳10县。吴时废州陵县(约221年),置监利县(约222年以前),后废。魏、晋先后攻占临沮(237年以前入魏)、旌阳(237年以前入魏)、编(不详何时入魏)、当阳(约孙皓时入晋)4县。
- 吴末领江陵、华容、枝江、作唐、孱陵、监利6县。
- 宜都郡
- 东汉旧郡,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吕蒙袭取荆州后入吴。时吴汉双方胶著于巫至夷陵之间。直至黄武元年(222年)猇亭之役后,蜀汉方彻底退出宜都。郡治夷道县(今湖北省宜都市),领夷道、夷陵、佷山3县。黄武元年(222年)夷陵县改名西陵县,此郡又名西陵郡;同时废固陵郡,所辖巫、秭归2县来隶。永安三年(260年)巫、秭归2县移属建平郡。吴末领夷道、西陵、佷山3县。
- 建平郡
- 永安三年(260年)分宜都郡秭归县以西2县置郡。[参16][参73]郡初治巫县(今四川省巫山县北),[参74]建衡元年(269年)移治秭归县(今湖北省秭归县驻地茅坪镇),[注26]领巫、秭归、兴山(260年置县)、沙渠(260年左右置县)、信陵(260年左右置县)、建始(260年左右置县)6县。后废信陵县,巫、沙渠、建始3县为晋所攻占。吴末领秭归、兴山2县。
- 江夏郡
- 东汉旧郡,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以程普为江夏太守,始有江夏郡江南诸县,建安二十年(215年)吴蜀分荆州后据有江夏全郡。郡治沙羡县(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领沙羡、竟陵、云杜、鄂、南新市、安陆6县。黄初二年(221年)鄂、沙羡2县移属武昌郡,郡治移往江北鲁山江夏城(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之龟山)。黄武年间(222年-229年)武昌郡废,所领武昌(原称鄂县)、柴桑、下雉、阳新、沙羡5县来隶,郡治移往武昌县(今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而沔北之安陆、南新市2县为魏国所攻占。嘉禾五年(236年)吴国一度收取新市、安陆、石阳3县,[参75]后失。
- 吴末领武昌、沙羡、竟陵、云杜、柴桑、下雉、阳新7县。
- 武陵郡
- 东汉旧郡,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吕蒙袭取荆州后入吴。郡治临沅县(今湖南省常德市),领临沅、汉寿、零阳、充、沅陵、辰阳、酉阳、迁陵、铎成、沅南10县。吴时改汉寿县为吴寿县,新置龙阳、黔阳2县。永安六年(263年)零阳、充2县移属天门郡。黔阳县为晋国所攻占。吴末领临沅、吴寿、沅陵、辰阳、酉阳、镡成、沅南、迁陵、龙阳9县。
- 长沙郡
- 东汉旧郡,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与刘备议定平分荆州后取得。郡治临湘县(今湖南省长沙市),领临湘、攸、荼陵、安城、酃、湘南、连道、益阳、下隽、罗、醴陵、容陵、汉昌、刘阳、临烝15县。吴时汉昌县改名吴昌县(孙权时);置建宁(孙权时)、蒲圻(223年置,吴末时已废)2县;废容陵县(汉末吴初时);零陵郡湘乡、重安、烝阳3县来隶(黄武以前);置长沙西部及东部2都尉,管辖长沙郡西部及东部地区。太平二年(257年)以长沙西部都尉所属7县置衡阳郡,长沙东部都尉所属2县置湘东郡;宝鼎二年(267年)安成县移属安成郡。
- 吴末领临湘、攸、下隽、醴陵、罗、吴昌、刘阳、建宁8县。
- 衡阳郡
- 吴时置长沙西部都尉,辖长沙郡西部的湘南、连道、益阳、临烝、湘乡、重安、烝阳7县。太平二年(257年)以长沙郡西部都尉所属7县置郡。[参14][参77]郡治湘南县(今湖南省湘潭县东,涟水北岸古城),领湘南、连道、益阳、临烝、湘乡、重安、烝阳、湘西(孙亮时置)、衡阳(孙亮时置)、新阳(孙亮时置)10县,至吴末未变。
- 湘东郡
- 吴时置长沙东部都尉,辖长沙郡东部的始安县。太平二年(257年)以都尉所属2县及桂阳郡阴山县置郡。[参14][参78]郡治酃县(今湖南省衡阳市东),领酃、荼陵、阴山、新平(疑孙亮时置)、梨阳(疑孙亮时置)、新宁(疑孙亮时置)6县,至吴末未变。
- 零陵郡
- 东汉旧郡,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吕蒙袭取荆州后入吴。郡治泉陵县(今湖南省永州市),领泉陵、零陵、营道、营浦、泠道、洮阳、都梁、夫夷、始安、重安、湘乡、昭阳、烝阳、观阳、昭陵15县。吴时重安、湘乡、烝阳3县移属长沙郡;新置祁阳(孙权时)、永昌(孙权时)、舂陵(孙权时)3县;置零陵北部及南部2都尉,管辖零陵郡北部及南部地区。甘露元年(265年)营浦、营道、泠道、舂陵4县移属营阳郡,以零陵南部都尉所属1县置始安郡。宝鼎元年(266年)以零陵北部都尉所属4县置昭陵郡,吴末时废营阳郡,其4县复归。
- 吴末领泉陵、零陵、洮阳、观阳、祁阳、永昌、营浦、营道、泠道、舂陵10县。
- 始安郡
- 吴时置零陵南部都尉,辖零陵郡南部的始安县。甘露元年(265年)十一月,以都尉所属之始安县及苍梧郡荔浦县置郡。[参79][参80]郡治始安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领始安、荔浦、平乐(265年置)、尚安(265年左右置)、永丰(265年置)、始阳(不详何时)6县。
- 昭陵郡
- 吴时置零陵北部都尉,辖零陵郡北部的昭陵、都梁、夫夷、昭阳4县。宝鼎元年(266年),以都尉所属4县置郡。[参11][参81]郡治昭陵县(今湖南省邵阳市),领昭陵、都梁、夫夷、昭阳、高平(266年左右置)、新城(266年左右置)6县,至吴末未变。
- 桂阳郡
- 东汉旧郡,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与刘备议定平分荆州后取得。郡治郴县(今湖南省郴州市),领郴、便、耒阳、阴山、南平、临武、桂阳、含洭、浈阳、曲江、汉宁11县。吴时汉宁县改名阳安县(孙权时);置桂阳南部都尉,管辖桂阳郡南部地区。太平二年(257年)阴山县移属湘东郡。甘露元年(265年)以桂阳郡南部都尉所属4县置始兴郡。吴末领郴、便、耒阳、南平、临武、阳安6县。
- 始兴郡
- 吴时置桂阳南部都尉,辖桂阳郡南部的曲江、桂阳、含洭、浈阳4县。甘露元年(265年)以都尉所属4县置郡。[参79][参82]郡治曲江县(今广东省韶关市东南),领曲江、桂阳、含洭、浈阳、中宿(265年左右复置)、始兴(265年置)6县,至吴末未变。
广州
范围为今天的广东省(不含北部清远、韶关部分及雷州半岛)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不含西北部桂林部分及南部的防城港、钦州、北海)的大部分。
吴黄武五年(226年),孙权以交趾3郡距离州治悬远,于是分交州南海、苍梧、郁林、合浦、高凉、宁浦6郡置广州,扫除交趾士燮家族势力后便取消了广州的建置。[参120][注36]永安六年(263年),交趾吕兴起兵,导致交趾三郡一度入魏,甚至合浦以北也开始骚动。吴国感到合浦以南地区前途未卜,于是将交州一分为二,[注37]以交州南海、苍梧、郁林、高凉4郡复置广州。
天纪三年(279年)夏,孙皓下令科实广州户口。合浦郡部曲督郭马居广州,与部下将领何典、王族、吴述、殷兴等发动兵变,杀广州督虞授。郭马自号都督交、广二州诸军事、安南将军,殷兴称广州刺史,吴述称南海太守。随后何典率军何典攻苍梧,王族攻始兴。八月,孙皓以司空滕脩为镇南将军,假节广州牧,统军一万南讨郭马,在始兴为王族所阻,不得前进。郭马杀南海太守刘略,驱逐广州刺史徐旗。孙皓又派遣徐陵督陶濬率兵七千从西路进兵,交州牧陶璜率部及发合浦、郁林诸郡兵从西路赴南海,策应滕脩南下,准备东西两路合击郭马。同年晋伐吴大军出动,吴军被迫北调。[参121]
广州治番禺县(今广东省广州市)。[注38]
永安六年(263年)置广州,领原交州南海、苍梧、郁林、高凉4郡,后析置桂林郡(274年置)、高兴郡(孙皓时置),吴末领有6郡。
- 苍梧郡
- 东汉旧郡,郡治广信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领广信、谢沐、高要、封阳、临贺、端谿、冯乘、富川、荔浦、猛陵、鄣平11县。黄武五年(226年)临贺、封阳、冯乘、富川、谢沐5县移属临贺郡。黄武七年(228年)以后合浦郡临允县来隶。[注39]孙权时置新宁(不详何时)、丰城(不详何时)、建陵(248年以前置)3县。甘露元年(265年)荔浦县移属始安郡。
- 吴末领广信、猛陵、端溪、高要、鄣平、临允、建陵、新宁、丰城9县。
交州
包括今天的广东、广西大部及越南北部。永安七年(264年)以后缩小至仅今广东雷州半岛、广西南部的防城港、钦州、北海及越南北部。
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年),孙吴以步骘为交州刺史,孙吴的势力范围首度进入交州。士燮为了表示臣伏于吴,以儿子至吴作为人质,并每年贡献当地宝物以维持其政权。延康元年(220年),吕岱代步骘为交州刺史。黄武二年(223年)刘备死后,士燮诱导益州豪姓雍闿反叛归附东吴。诸葛亮平叛继而占领南中之后派李恢领交州刺史,企图染指交州。
黄武五年(226年)交趾太守士燮逝世。为分割、削弱士氏家族势力,孙权以士燮之子士徽为九真太守,以校尉陈时为交趾太守;又采纳交州刺史吕岱的建议,分交州之南海、苍梧、郁林、高凉、合浦5郡立广州,治番禺,以吕岱为刺史;交州辖交趾、九真、日南3郡,治龙编,以戴良为刺史。士徽不服不肯受命,自署为交趾太守,举兵阻拒戴良等人入境。吕岱乃兴兵征讨,士徽兄弟6人见吕岱已至,大为震恐,不知所措,在兄长士祗的劝说下开城投降。吕岱命令将士氏一族尽诛之,之后继续肃清士徽残部。士氏势力已除,于是罢广州,重新并入交州。[参134]
赤乌十一年(248年),攻陷交趾、九真2郡夷人举兵数城,攻打城邑,交州大乱。孙吴以陆胤安南校尉、交州刺史。陆胤到后,以恩德信义作号召,招纳投降士民,高凉渠帅黄吴等率支党三千馀家出降。后又率军南行,继续劝降,又留下钱财招降,最终令到馀下的叛军都诚心归降,交州再次安定下来。陆胤因功加安南将军。及后陆胤又击破苍梧郡建陵县叛民,前后收集了八千多人充实军队。[参135]
永安六年(263年),蜀汉灭亡之际,由于交趾太守孙谞的贪暴,引起当地民众不满。郡吏吕兴等杀孙谞,并派人前往北方的曹魏朝廷,试图得到曹魏的支持。交州境内的九真、日南二郡亦响应附和。当时适值魏灭蜀汉,就乘机夺取三郡,派官员及军队南下交州。不久,泰始元年(265年),司马炎代魏,建立西晋,交趾等三郡成为晋朝辖地。[参136]孙晧锐意收复失地,乃于宝鼎三年(268年)派交州刺史刘俊、前部督脩则进军交趾。西晋通过益州、南中派杨稷等领兵到交州,大败吴军,刘俊等战死。[参137]建衡元年(269年),孙皓再度出兵,陶璜“自表讨贼”(自我推荐参加战事),孙皓便派虞汜为监军、薛珝为威南将军大都督,陶璜为苍梧太守,经合浦再次出击交趾。[参138]建衡三年(271年)陶璜与薛珝击败西晋军,克服交趾,擒获西晋所置守将,九真、日南三郡亦降吴,孙吴重新掌握交州。孙皓以陶璜为使持节、都督交州诸军事、前将军、交州牧。陶璜为了加强交州的统治,开置武平、新昌、九德三郡,并增置30馀县。[参139]
天纪四年(280年),西晋南下攻吴,孙皓归降,吴至此灭亡。陶璜仍保有交州,陶璜在孙皓亲自写信劝说下,才派员到西晋朝首都洛阳表示投降。
交州初治番禺县(今广东省广州市)。[参140]永安七年(264年)以交州地域太远,于是分置广州,治番禺,交州徙治龙编(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河内市)。[参141]
东汉建安末年,孙权据有交州,时计有交趾、日南、九真、合浦、苍梧、郁林、高凉、南海、宁浦9郡。黄武五年(226年)分6郡置广州,旋而废除。赤乌五年(242年)置珠崖郡。赤乌十一年(248年)置日南属国,永安三年(260年)置合浦北部都尉。永安六年(263年),交趾吕兴起兵,交趾三郡一度入魏。永安七年(264年)分交州南海、苍梧、郁林、高凉4郡置广州。建衡三年(271年),吴将陶璜打败西晋,攻克交趾三郡,平定交州。新立新昌、武平2郡及九真属国,天纪二年(278年)时九真属国改名九德郡。废宁浦郡(不详何时)及日南郡(278年废)。计吴末领有7郡、1都尉、1属国。
- 合浦郡
- 东汉旧郡。黄武七年(228年),改名珠官郡,孙亮时恢复原称。[参142]郡治合浦县(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浦北县东北旧州),领合浦、朱崖、徐闻、平山4县。吴时改朱崖县为朱卢县。黄武七年(228年)左右,临允县移属苍梧郡。赤乌五年(242年),徐闻县移属珠崖郡。永安三年(260年)置合浦北部都尉,管辖合浦郡北部地区。建衡三年(271年)左右,吴将陶璜平定交州,开置南平(吴末陶璜所开置)、毒质(吴末陶璜所开置)。
- 吴末时领有合浦、朱卢、南平、毒质、平山、连道、昌平7县。
- 交趾郡
- 东汉旧郡。郡治龙编县(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河内市东天德江北岸),领龙编、羸娄、安定、苟漏、麊泠、曲阳、北带、稽徐、西于、朱鸢、封谿、望海12县。建衡三年(271年)左右,吴将陶璜平定交州,开置吴兴(吴末陶璜所开置)、武安(吴末陶璜所开置)、武宁(吴末陶璜所开置)、军平(吴末陶璜所开置)4县;麊泠县移属新昌郡,封溪县移属武平郡。
- 吴末领有龙编、定安、嬴娄、苟漏、望海、西于、朱鸢、曲阳、北带、稽徐、吴兴、武安、武宁、军平14县。
- 新昌郡
- 建衡三年(271年)分交趾郡麊泠县置。[参145]郡治麊泠县(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富寿省北),领麊泠、嘉宁(吴末时陶璜分麊泠县置)、吴定(吴末陶璜所开置)、封山(吴末陶璜所开置)4县。吴未领县同前。
- 武平郡
- 建衡三年(271年)分交趾郡封溪县置。[参145]郡治封溪县(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永福省安乐县东),领封溪、平道(吴末陶璜所开置)、武兴(吴末陶璜所开置)、进山(吴末陶璜所开置)、根宁(吴末陶璜所开置)、安武(吴末陶璜所开置)、扶安(吴末陶璜所开置)7县。吴未领县同前。
- 九真郡
- 东汉旧郡。郡治胥浦县(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清化省清化市西北),领胥浦、居风、咸驩、无功、无编5县。吴初置都庞县,[参146]改居风县为移风县,省无功县。永安七年(264)地入西晋。建衡三年(271年)左右,吴将陶璜平定交州,开置常乐(吴末陶璜分移风县置)、建初(吴末陶璜所开置)、扶乐(吴末陶璜所开置)3县,咸驩县移属九真属国。
- 吴末时领胥浦、移风、都庞、常乐、建初、扶乐、无编7县。
- 九德郡
- 疑吴将陶璜于建衡三年(271年)左右分九真郡咸驩县置九真属国。[参147]可能于天纪二年(278年)时改名九德郡。[参148]郡治咸驩县(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乂安省演州县西),领咸驩、九德(吴末陶璜所开置)、阳成(吴末陶璜所开置)、越裳(吴末陶璜所开置)、都洨(吴末陶璜所开置)、扶芩(吴末陶璜所开置)、曲胥(吴末陶璜所开置)、朱吾、西卷、比景、卢容11县。吴未领县同前。
历任刺史、州牧列表
- 荆州
- 广州
- 交州
- 吕岱(220 - 231),延康元年(220年)代步骘领交州牧。(《吴志·吕岱传》)
- 戴良(226),黄武五年(226年)任交州刺史,旋解任。《吴志·孙权传》、《吕岱传》)
- 吕岱(239),赤乌二年(239年)领交州牧。(《吴志·吕岱传》)
- 陆胤(248 - 258),赤乌十一年(248年)领交州刺史。(《吴志·陆凯传》)
- 陶基,领交州刺史(不知何时)。(《晋书·陶璜传》)
- 刘俊(268),宝鼎三年(268年)领交州刺史。(《吴志·孙皓传》;《晋书·武帝纪》、《陶璜传》)
- 虞汜(271 - ?),建衡三年(271年)以讨扶严任交州刺史。(《吴志·虞翻传》引《会稽典录》)
- 陶璜(271 - 280),建衡三年(271年)克交州后领交州牧。(《晋书·陶璜传》)
- 冀州
- 步骘,黄龙元年(229年)遥领冀州牧。(《吴志·步骘传》)
- 兖州
- 朱然,黄龙元年(229年)遥领兖州牧。(《吴志·朱然传》)
- 徐州
- 益州
- 陆抗,元兴元年(264年)遥领益州牧。(《吴志·陆抗传》)
注解
参考文献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