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安哈尔特亲王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安哈尔特亲王国(德语:Fürstentum Anhalt)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个邦国,位于德国中部,今天是萨克森-安哈尔特联邦州的一部分。
在阿斯坎尼王朝的统治下,安哈尔特领地于1212年从德意志部落公国的萨克森公国中分离出来,并授予伯爵亨利一世,亨利一世于1218年再被提升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亲王。阿斯坎尼王朝从中世纪盛期到近代早期的统治期间,安哈尔特曾多次分裂成多个世系,直到1806年帝国解体后,拿破仑同时将剩下的安哈尔特-贝恩堡、安哈尔特-德绍和安哈尔特-科滕三国都升为公国。
Remove ads
地理
安哈尔特领土西起哈茨山脉,东至易北河,并涵盖整个弗莱明荒原。自1315年失去安哈尔特-阿舍斯莱本之后,仍属安哈尔特,位于巴伦施泰特周边的土地形成了安哈尔特位于西部的飞地。后来的公国总面积为906平方英里(2,300平方公里)。
安哈尔特西部地区地势起伏,最西北端的山脉地带为哈茨山脉的一部分,区内最高峰为拉姆贝格峰,其海拔为1,900英尺(579公尺)。从哈茨山脉开始,地势从西至东缓缓下降,直到萨勒河畔,而萨勒河与易北河之间的土地特别肥沃。易北河以东,土地大部分为平坦的沙质平原,有一大片松树林,当中零散分布著沼泽地和肥沃的牧场。易北河是区内的主要河流,从东向西贯穿旧公国东部,在罗斯劳与穆尔德河汇合。可通航的萨勒河向北流经安哈尔特中部地区,右侧有富讷河,左侧有维珀河和博德河。
安哈尔特地区的气候整体温和,但西南部较高海拔属哈茨山脉的地区,气候相对寒冷。
Remove ads
历史

自9世纪起,安哈尔特的西部地区,其东至易北河和萨勒河的部分,都归属于古萨克森公国东部奥斯特法伦地区的施瓦本大区。11世纪起,该地区被巴伦施泰特伯爵埃西科(卒于1059年或1060年)所统治,其名字首次见于皇帝康拉德二世于1036年在蒂勒达所签发的一份契约之中。关于埃西科的身份,他可能是萨克森东部边疆藩侯厄德的后裔,厄德在前萨克森东部边疆区的施瓦本大区巴伦施泰特周边,以及毗邻的塞里蒙特大区都拥有大片自主地。
埃西科伯爵的爵位随后由其子巴伦施泰特伯爵阿达尔贝特二世继承,后者同时兼任家族于萨克森诺图林大区,以及东部边疆区内其他领地的伯爵。阿达尔贝特二世后来加入反抗国王亨利四世的萨克森叛乱,并于1080年在与康拉德斯堡埃格诺二世的冲突中被杀。他的儿子富爵奥托自1106年起以“巴伦施泰特伯爵”的身份开始见于文献之中。1112年,时任皇帝亨利五世暂时剥夺了叙普林根堡的洛泰尔萨克森公爵的头衔,这时候奥托被亨利五世选中短暂封为萨克森公爵。但后来洛泰尔与亨利五世和解,奥托不久后不得不宣布放弃萨克森公国。1115年皇帝与萨克森叛军进行威尔福索斯战役的前夕,奥托率军攻打波拉比安斯拉夫人的聚居地,占领了采尔布斯特周边的大片土地,一直延伸至由赫维勒人王公统治的赫维勒部落聚居地。
Remove ads
伯爵奥托于1123年去世前,在哈茨格罗德附近的哈茨山区建造了安哈尔特城堡,奥托并似乎是首位获得“安哈尔特伯爵”头衔的人。奥托之子就是日后有名的大熊阿尔布雷希特,阿尔布雷希特曾被萨克森公爵洛泰尔暂时任命为萨克森东部边疆区(或卢萨蒂亚边疆区)藩侯,但他难以再进一步夺取萨克森公爵的头衔。阿尔布雷希特始终无法战胜韦尔夫家族的萨克森公爵狮子亨利,当他意识到无法只靠自身的力量征服整个萨克森之后,他最终决定与狮子亨利和解,并放弃萨克森公爵称号和对萨克森公国的声索。尽管争夺萨克森失利,但他还是征服了前属北方边疆区的东部故土,这片故土在983年的斯拉夫人大起义后就脱离了德意志人的控制。1157年阿尔布雷希特于在这片再被征服的土地上建立了勃兰登堡侯国。当他于1170年去世时,他的小儿子,伯恩哈德继承安哈尔特伯爵之位,接管了安哈尔特城堡周围的阿斯坎尼家族领地,并在皇帝腓特烈·巴巴罗萨废黜狮子亨利后,最终于1180年成为萨克森公爵。然而,他实际上只能够统治著萨克森的奥斯特法伦地区,而威斯特法伦和安格利亚地区则落入科隆总主教的控制之下。
1212年伯恩哈德去世,其儿子们瓜分其遗产,这个时候安哈尔特伯国终于诞生。次子阿尔布雷希特一世成为萨克森公爵,而长子亨利一世则以安哈尔特伯爵的身份继续统治阿斯坎尼家族的领地,而萨克森公爵及其领地从这刻起已经与其他阿斯坎尼家族领地完全脱离。1218年,亨利一世被晋升为亲王,并因而成为安哈尔特王室的实质缔造者。



亨利一世于1252年去世后,他的三个儿子再次瓜分了亲王国,分别建立了阿舍斯莱本、贝恩堡和采尔布斯特三个支系。阿舍斯莱本一系最早于1315年消亡,该地区随后并入邻近的哈尔伯施塔特主教区,从而将安哈尔特-贝恩堡的领土分割成两部分。第二个绝嗣的支系是安哈尔特-贝恩堡支系,其最后一位亲王于1468年去世,他的领地由当时安哈尔特唯一尚存的支系-安哈尔特-采尔布斯特支系的德绍分支所继承。在此之前的1396年,采尔布斯特支系的领土已经分裂成德绍和克滕两个分支。安哈尔特-德绍亲王格奥尔格一世在1468年获得贝恩堡后的三年,即1471年,与安哈尔特-克滕的阿道夫一世签订继承条约,分享安哈尔特-克滕的统治权,格奥尔格一世长子瓦尔德马六世将领有安哈尔特-克滕领地的半分统治权,作为安哈尔特-克滕的其中一个统治者,而剩馀半分统治权则继续由阿道夫一世及其后代继承。1508年,阿道夫一世的两个儿子,都自称“采尔布斯特领主”的马格努斯和阿道夫二世因立志担任神职人员,都放弃其安哈尔特-克滕的半份继承权,而之前与他们共同拥有该半分统治权的侄儿菲利普,则早于1500年就逝世无嗣。故此,原属德绍分支的瓦尔德马六世就成为了整个安哈尔特-克滕的唯一统治者。所以到了十六世纪初,安哈尔特的统治家族就只剩下德绍和克滕两支(克滕一支实质亦是于1471年由德绍一支所分出)。
1508年瓦尔德马六世在统一安哈尔特-克滕治权之后于同年逝世,其子“忏悔者”沃尔夫冈继任安哈尔特-克滕亲王,他亦是世上第二位将宗教改革引入到其国内的君主。1530年,沃尔夫冈是《奥格斯堡信条》的共同签署人,1547年米尔贝格战役后,皇帝查理五世对他实施皇室禁制并剥夺了他的领地。但1552年《帕绍和约》签订后,沃尔夫冈成功买回了安哈尔特-克滕亲王国,但因为无子,他遂在1562年将整个亲王国(科斯维希除外)让给了他的亲戚,德绍分支的众位亲王。安哈尔特-德绍亲王恩斯特一世(卒于1516年)死后遗留下三名儿子,分别是约翰五世、格奥尔格三世和约阿希姆,他们多年来共同统治安哈尔特-德绍,信奉路德教义,因此令路德教义在安哈尔特占主导地位。到了1544年左右,三兄弟正式瓜分了安哈尔特-德绍,除原有德绍分支外还建立了采尔布斯特(第二次分封)和普勒茨考两个分支。然而,这次分裂证明并不长久,随著1562年兼并安哈尔特-克滕以及多位统治亲王的相继去世,终使得约翰五世的儿子约阿希姆·恩斯特(采尔布斯特系)得以在1570年统一整个安哈尔特地区。
但这次安哈尔特地区的第一次统一只是维持了一段相当短的时间,1603年它就已经再次被分裂成安哈尔特-德绍(第二次分封)、安哈尔特-贝恩堡(第二次分封)、安哈尔特-克滕(第二次分封)、安哈尔特-采尔布斯特(第三次分封)和安哈尔特-普勒茨考(第二次分封)几个细小亲王国。
1586年约阿希姆·恩斯特逝世,其五个儿子共同管治安哈尔特直到1603年,由于安哈尔特并未实行长子继承制,安哈尔特再次分裂成德绍、贝恩堡、普勒茨考、采尔布斯特和克滕五个支系。三十年战争期间,安哈尔特亲王国遭到蹂躏,安哈尔特-贝恩堡亲王克里斯蒂安一世在战争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1635年,安哈尔特的各位亲王达成协议,赋予家族中最年长的成员一定的权力,使其能够代表整个安哈尔特亲王国。这种做法可能是因为鉴于当时欧洲政治的动荡,有必要维持安哈尔特家族表面上的团结。
1665年,安哈尔特-克滕家族绝嗣,根据家族契约,这片地区由安哈尔特-普勒茨考亲王莱布雷希特继承。莱布雷希特将普勒茨考割让给,并将自称改为安哈尔特-克滕亲王。同年,安哈尔特众亲王联合做出决定,如果将来家族任何一支绝嗣,其土地应均等分配给剩馀的支系。这项安排在1793年安哈尔特-采尔布斯特亲王腓特烈·奥古斯特去世后得以实施,采尔布斯特被分配给剩馀的三位亲王。这些年间,各亲王的政策或许是有意为之,都呈现相当的一致性。曾经有一两次,加尔文主义受到个别亲王的青睐,但总体而言,家族成员仍然忠于马丁路德的教义。普鲁士的崛起为安哈尔特带来了一个强大的邻居,而家族所有分支一直长期拖延,但最终都得以确立的长子继承制度,也最终阻止了亲王国的进一步分裂。
Remove ads
1806年,拿破仑将安哈尔特-贝恩堡、安哈尔特-德绍和安哈尔特-克滕三个亲王国都升格为公国;这个时候,安哈尔特-普勒茨考(1665年改名安哈尔特-克滕)和安哈尔特-采尔布斯特(1793年绝嗣)早已经不复存在。随著神圣罗马帝国的解体,这三个公国获得完全的独立。随著1853年克滕支系和1863年贝恩堡支系的灭亡,最终两个公国的领土并入到安哈尔特-德绍,组成了统一的安哈尔特公国。
安哈尔特统治者

安哈尔特伯国 (1030年-1212年) 晋升为: 安哈尔特亲王国 (1212年-1252年) | |||||
采尔布斯特 (第一次分封) (1252年-1396年) |
贝恩堡 (第一次分封) (1252年-1468年) |
阿舍斯莱本 (1252年-1315年) | |||
被合并到 哈尔伯施塔特主教区 | |||||
克滕 (第一次分封) (1396年-1562年) |
德绍 (第一次分封) (1396年-1561年) | ||||
采尔布斯特 (第二次分封) (1544年-1562年) |
普勒茨考 (第一次分封) (1544年-1553年) | ||||
安哈尔特亲王国 (源自安哈尔特-采尔布斯特支系) (1562年-1603年) | |||||
克滕 (第二次分封) (1603年-1847年) |
普勒茨考 (第二次分封) (1603年-1665年) |
德绍 (第二次分封) (1603年-1863年) |
采尔布斯特 (第三次分封) (1603年-1793年) |
贝恩堡 (第二次分封) (1603年-1863年) | |
安哈尔特公国 (源自安哈尔特-德绍支系) (1863年-1918年) |
Remove ads
注释
参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