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安妮·博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安妮·博林[1](或译安·宝琳,英语:Anne Boleyn,1501年—1536年5月19日[注 1]),英格兰王后,为英王亨利八世的第二任妻子、伊莉莎白一世之母,并为玛丽一世的继母。她是威尔特郡伯爵汤马斯·博林与伊莉莎白之女。
![]() |
安妮·博林最初为亨利八世第一任王后阿拉贡的凯瑟琳之女侍官。1525年,亨利八世对她倾心,两人于1532年11月秘密结婚。由于第一次婚礼程序不合律例,翌年1月再次举行秘密婚礼。这段结合成为英格兰宗教改革的重要导火线。最终亨利八世脱离教宗管辖,由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克兰麦宣告他与凯瑟琳的婚姻无效,并确认安妮为合法王后。1533年6月1日,安妮在伦敦加冕为英格兰王后,同年9月7日诞下女儿伊莉莎白公主。然因屡次流产及未能产下男性继承人,夫妻关系逐渐恶化,最终导致她被捕及处死。
安妮于1536年5月被控通奸及叛国罪,在伦敦塔被斩首,享年约三十五岁。仅十一日后,亨利八世即迎娶其侍女珍·西摩为新后。因其登上王位不足三年,后世称她为“千日王后”。
Remove ads
早年生平
安妮·博林的父亲为汤马斯·博林,母亲为伊莉莎白·博林(婚前姓霍华德 Howard)[注 2]。
安妮的出生年份与地点历来存疑,可能生于1501年或1507年,地点或为家族在诺福克郡的布利克林庄园,或为肯特郡的赫弗城堡。她有一姊玛丽·博林与一弟乔治·博林。家族属英格兰中上层贵族,其祖先杰弗里·博林曾任伦敦市长,后封为贵族。
安妮自幼即随父亲往欧洲建立人脉。1513年她受尼德兰摄政奥地利的玛格丽特赏识,被延揽入宫庭学习礼仪。当时年仅十二岁的她,已显示出语言才能与良好教养。翌年冬,她再被派往法国,在玛格丽特之侄女、克劳德王后麾下服侍,期间学成法语、音乐、舞蹈、刺绣与骑射等艺术,亦培养出雅致稳重的仪态。此段经历令她精通外交应对,成为同代最具教养的贵族女子之一。
1521年底,父亲召回安妮准备婚事,翌年1月她返回英格兰宫廷,展开人生新篇。
成为王后之前
返国后,安妮入宫担任阿拉贡王后凯瑟琳之侍女,凭学识与气质立即成为社交焦点。她将法国宫廷的流行服饰、谈吐与举止风尚带入英国,形象新潮且自信。其风华令众多贵族倾慕,包括诗人托马斯·怀亚特与亨利·珀西。安妮与珀西一度订婚,但因对方家族反对而作罢。
1525年亨利八世开始追求安妮。由于安妮拒绝成为其情妇,亨利转而寻求与凯瑟琳离婚之途。在教宗拒绝批准的情况下,他最终决意脱离罗马教廷,创立英格兰教会。1532年安妮被封为彭布罗克女侯爵,显示其地位已与王后无异;同年两人往加莱与法国国王会晤,获法方支持婚事。
婚姻与王后时期
1533年1月25日,安妮与亨利秘密成婚,当时已怀孕。同年5月,坎特伯雷大主教克兰麦宣告亨利与凯瑟琳之婚姻无效,并承认安妮为合法王后。6月1日,她在西敏寺接受加冕。9月7日诞下女儿伊莉莎白,虽非期望中的王子,但她仍致力抚育与保卫女儿的地位。
身为王后,安妮生活奢华而讲究,推崇法国文化与艺术。她支持阅读《圣经》、倡导宗教改革,并提拔学者马修·帕克等信徒,对后来圣公会的形成具深远影响。然而,民间对她与前王后的替换多所不满,令她的人气低落。加上多次流产,亨利八世对她愈发冷淡。
失宠与被捕
1536年初,前王后凯瑟琳病逝后不久,安妮再度流产。亨利遂移情于其侍女珍·西摩。安妮在宫中树敌甚多,与首席大臣克伦威尔的冲突加深。克伦威尔设计以通奸与叛国罪罗织罪名,四月开始拘捕安妮的朋友与弟弟乔治。5月2日,安妮被捕囚于伦敦塔,翌日被控十八项罪名。虽一再否认,但法庭裁定有罪,5月19日在塔内被以剑斩首。遗体葬于塔内圣彼得教堂,未设棺木碑文。隔日,亨利即与珍·西摩订婚。
身后与遗产
维多利亚女王时期修复伦敦塔教堂时,其遗骸被重新安葬并立碑。安妮死后,其女伊莉莎白一世登基,令母亲名誉得以恢复。历史学家与改革派信徒视她为信仰与勇气的象征,称其为影响英国最深远的王后之一。
英语发音
Anne Boleyn (/ˈbʊlɪn, bʊˈlɪn/)之姓氏“Boleyn”在早期英语中多读作重音于第一音节的“BULL-in”。据Charles Harrington Elster《The Big Book of Beastly Mispronunciations》(2006年)记载,此后直至1960年代,第二音节重读(即“bu-LIN”)的读法方才出现并普及。[2][3][4]
子女
安妮与亨利八世仅育有一女——伊莉莎白一世(后来继承王位)。其他三次孕期皆以流产或死胎告终。
后世作品
注释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