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安平十二军夫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安平十二軍夫墓map
Remove ads

22.999585°N 120.159242°E / 22.999585; 120.159242

Thumb
安平十二军夫墓
Thumb
安平十二军夫墓所在的汤匙山公墓

安平十二军夫墓,亦作安平十二军伕墓[注 1],位于台湾台南市安平区的汤匙山公墓(安平第一公墓)[注 2],是日本当局于1938、1939年所建来纪念12名安平军夫的坟墓,但在墓碑下仅埋有指甲与头发等物[3]:1。由于他们是第一批为日本战死的台湾人,故日本让其享有与军人相等的待遇,给予厚葬[3]:1。墓碑以“前九后三”的方式排列,略呈“凸”字形[3]:47,而前面九座墓碑较早竖立,后来才又竖立三座墓碑[3]:2

2010年4月2日安平文教基金会于此举办纪念活动,为日治时期结束后第一次的公开祭祀活动[4]

背景沿革

安平军夫

1937年中日战争正式宣战后,由于日本方面组织军队进攻上海在短期内需要大量人力,遂从台湾征调军夫,而光是安平一地便有四百多人被征调[3]:44。当时安平区区长岛津秀太郎[注 3]以招揽工人为由招募人员,后来这些人到了陆军第二联队报到后才知道是要当军夫[3]:1。据这些军夫之一的何亦盛所述,当时日军对他们说是要去军部工作,后来他们这些被征召者是出发前穿上军服时才知道真相;报到次日搭火车前往基隆,沿途停靠车站有爱国妇人会成员上车敬酒欢送[6]:47

这些军夫到了上海参与淞沪会战后,随军到过罗店镇常熟九江南昌武汉三镇等地后才返回安平,其中有人后来被二次征调[3]:1。据何亦盛口述的经历,他与其他安平军夫所搭的船在扬子江的罗店镇[注 4]上岸,之后他被编派到中支派遣军联队本部平田部队黑田支队,并负责运送枪弹米粮到罗店镇;当时日军正要进攻嘉定,但当时驻守嘉定的中国军队有经过训练,令日军死伤很多才攻下,之后他随部队移往镇江驻守[6]:47。在镇江驻守三个月后何亦盛随军到过无锡江阴安庆九江武昌,期间部队有强拉当地百姓来当军夫[注 5][6]:48武汉会战[注 6]后,部队返回台湾,从屏东林边上岸,在屏东市待了一阵子后又到了上海与海南岛,过了四五个月后才退伍返乡[6]:49。另据何亦盛所述,他们这批军夫是最早去最晚回的一批,其他有的是做四个月、八个月或一年多的[6]:49。另据曾任军夫的许恭来所述,他是在1937年7月12日从基隆搭船到上海顶贵腰湾(疑应为“贵阳湾”[注 7])登陆,后到罗店镇、嘉定,后来日军准备打广东,途中命令回台湾休息,于屏东佳冬脚上岸、经内埔到屏东休息一个月后再从高雄港到上海,转搭火车至杭州行军,到过嘉兴宜兴太湖无锡江阴镇江安庆马头镇湖口九江武昌,之后从汉口搭船沿长江到上海,之后从珠海登陆广东,到过佛山三水,然后才返回台湾高雄[3]:54

而从1937年7月14日到1939年5月19日亡故的台湾军夫共有4884人,其中除了安平十二军夫墓的十二位安平军夫外,已知尚有张水与王朝宗两位安平军夫[3]:20

Remove ads

兴建经过

安平十二军夫墓的前面九座于1938年兴建,官方并为这些死者举行联队葬[注 8]、市葬[注 9]、街葬[注 10],并于1938年5月7日举行埋骨式典礼[3]:1。次年又增设三座墓碑[3]:2

埋葬者

以下资料主要来自《安平军夫的故事》所录之墓志铭[3]:3-15

更多信息 墓⁠碑, 姓名 ...
Remove ads

建筑

Thumb
重制的石灯笼

安平十二军夫墓的十二座墓碑石材为花岗石,以“前九后三”的方式排列,前面九座落成于1938年4月,后面三座落成于1939年3月[3]:2。墓碑前面写著“故陆军军属某某某墓”(日语:故陸軍々屬……墓),后面则是台南州知事川村直冈所识,王学石所书的墓志铭[3]:2。而在墓前原有参道与四座由台南佛教会在1938年4月捐建的石灯笼[3]:2,现已不存,但有重制一座石灯笼。

相关条目

注释

  1. 墓碑上面使用的是“军属”一词,其详细格式为“故陆军军属 某某某墓”。
  2. 汤匙山公墓是安平历史悠久的墓葬区,荷治时期为乌特勒支堡的所在地,后来成为历代安平居民埋葬祖先之处,于1990年宣告禁葬[1][2]
  3. 岛津秀太郎(1893年12月16日-?),日本大阪出生,1910年毕业于大阪的明星商业学校(今明星中学校·高等学校日语明星中学校・高等学校 (大阪府)),后来工作于北滨银行、光明洋行大连本社,于1920年进入大日本盐业[5]。1926年时来台,曾担任大日本盐业安平出张所所长兼布袋出张所所长,以及台南市市会议员、安平区区长[5]
  4. 口述资料原记为“卢店镇[6]:47,但应为罗店镇(参阅《安平军夫的故事》第48页),故改之。
  5. 关于这些当地百姓与他们的相处情形,据何亦盛表示:“我们一起工作有一段时间,大家虽然语言不通,都靠比手划脚,但彼此知道是中国人,心中都有同胞之情,他们一听我们是台湾来的,感情甚笃”[6]:49
  6. 口述资料原记为“武卫会战”[6]:49,但应为武汉会战。
  7. 请参阅“埋葬者”一节关于黄明莱死亡地点的注释。
  8. 陆军第二联队队长主祭
  9. 台南市尹主祭,1938年2月5日
  10. 安平区区长主祭
  11. 墓碑本身与日本靖国神社记录作“黄明来”[3]:32;此处从《安平军夫的故事》一书作“黄明莱”[3]:6、19
  12. 原文作“贵腰湾”。参阅日本熊本县护国神社的网站队“台湾军忠魂碑”的介绍——“昭和12年7月、日支事変勃発するや勇躍征途に就き、中支貴腰湾に敵前上陸を敢行。以後揚子江沿岸を遡江進撃して怒涛の如き敵軍を撃破し、遂に武漢三鎮を陥落せしめ、陸の魚雷と激賞された。”——可知这个地点在1937年7月到1938年的武汉会战之间曾有日军登陆过[7],疑应为淞沪会战中由日军重藤支队登陆的贵阳湾(1937年9月14日),遂改之。
  13. 原文作“庐山”,疑为“卢山”之误,遂改之。
  14. 原文写作中华民国江苏省沪海道罗店镇,但沪海道已在1927年裁撤。
  15. 陈阿云(1917年-1981年),与父亲住在安平街762番地,并于文朱殿前卖鱼丸汤;日后又被派往海南岛,二次大战后则迁居高雄鼓山区哈玛星文龙宫旁当码头工人[3]:10
  16. 此事在1943年3月被列入公学校初等科教科书[3]:10
  17. 原文作“白郊口”,但参阅中方资料应为“白茆口”[8],故改之。
Remove ads

参考来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