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富中之贫:香港社会矛盾的根源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富中之贫:香港社会矛盾的根源》(英语:Poverty in the Midst of Affluence: How Hong Kong Mismanaged Its Prosperity)是香港前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顾汝德撰写的著作,于2013年经香港大学出版社出版[1]。次年,该出版社推出修订版[2]。天窗出版社在2015年5月推出中文版[3]。
Remove ads
背景
作者顾汝德是1989年至1997年香港中央政策组的首席顾问,香港大学名誉院士[4],对香港政府运作有一定了解[5]。他在本作出版之前,曾撰写两本提及香港“官商合谋”的著作。他认为本作由于主调带有一定悲观情绪,故“不是一本容易写的书”[4]。他在著作中引用了大量研究及数据,佐证香港社会的贫穷问题源于香港政府施政失当[6]——即使其财政稳建,也不愿意向社会服务拨款,令它们欠缺开支[4][7]。
内容
顾汝德在著作开首探讨了香港贫穷问题的基本情况[8],并以亚洲金融风暴为引入,指出当时香港所面对的危机大多由董建华政府引起,认为他们在商界压力及意识形态底下,把政府当成公司治理[9][5]。使得残疾人士、失业者、单亲家庭等经济弱势社群生活艰苦,社会政策不足[5],让人们对下一代的发展失去信心[9]。
接下来则探讨官商的紧密关系如何影响香港的房屋、医疗、社会福利、教育[8]。他认为金融风暴对香港之害不及董建华的紧缩政策,令香港公营房屋数量下跌,市民更难获得可负担的居所[9]。同时写道香港税收对商家有利,让他们能靠资产增值、股息、遗产继承获得更大财富之馀,而政府又只从中收取较低的税款[9]。
之后表示香港政府自1940年起便出现开支过低的情况,令它在教育、医疗、福利方面投入太少,“彷如第三世界”。作者表示香港政府2001年应用在社会方面的支出跟1960年代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的平均开支相当[5]。他批评政府缩减开支令很多过去免费提供的药物需要收费、教育收费过高但同时质量低[9]、基层市民无法获得更好教育[10]。不过他仍认为香港公共服务质素在政府施政失当的情况下有提升;劳工即使欠保障,专业人士仍维持其专业性[10]。
作者同时指出政府的福利依赖之说实属错误,表示很多有需要的失业者不会申请综合社会保障援助计划,社会不依靠福利供养父母的意愿也很强[9]。同时认为该计划的金额只勉强足够满足人的需要[10]。他在最后探讨为何香港争取社会福利的声音不大,指出香港的政治环境让人更关注北京政府与香港政治的关系,反而社会福利则显得次要[9]。
Remove ads
评价
这本著作获得香港城市大学的温卓毅和香港中文大学的麦高登推荐[9][8]。后者更认为它是“了解香港社会的基础读物”,能够补充众多香港政治著作所没有提及的部分[9]。同属城市大学的郑宇硕则表示作者在研究有关问题方面“严谨”[10]。彼得·桑德斯(Peter Saunders)在《中国季刊》上写道,这本书虽欠详细数据证明,但作者举出香港政府2001年应用在社会方面的支出跟1960年代OECD成员国的平均开支相当这点,已见其说服力[5]。著作的引用和论证数量亦得到好评[8][10]。温卓毅认为它的结论跟其他研究香港剩馀福利的论者接近,并进一步探讨了政府对私人商业机构欠监管如何加深问题的严重程度[8]。郑宇硕认为,《富中之贫》让香港贫穷问题关注者更可了解该问题很大程度源于政府[10]。
评论者亦指出了本作的不足之处。麦高登批评作者夸大香港的部分情况,并以自身在美国和香港使用救护服务的费用之差作例证,同时指作者没有证明政府花更多的钱为何比花更少的钱好[9]。桑德斯则补充道,香港争取社会福利的声音不是决定社会开支的唯一因素,商界及北京政府亦有一定责任。过去社会福利使用者数据欠公开也让市民错误认定综援让人不愿工作[5]。温卓毅对作者在“政府对私人商业机构欠监管”方面的论证感到失望,并批评著作整体偏“决定论”[8]。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