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寻找大饥荒幸存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寻找大饥荒幸存者》[1]是宋琳(笔名依娃)采访经历1958-1962年大饥荒两百多名幸存者的口述历史。[2]
作者介绍
旅美作家依娃,本名宋琳,1965年出生于陕西省富平县流曲乡农民家庭,童年贫寒,七岁时被姑母过继领养。中国1958-1962大饥荒中,家族五人饿死。[3][4]母亲是在家里饿死了好几口人后,由外婆带领着和弟弟一起被人贩子领着到陕西,嫁人得以生存。由于长辈闭口不谈过去的经历,依娃很久之后才知道大饥荒的点点滴滴,逐渐了解母亲的惨痛家史。[2]
依娃的家庭在大饥荒中确定饿死的有五人。曾外祖父牛福成,死时六十八岁。外祖父牛志恒,死时四十二岁。小姨牛佛黛,死时十四、五岁。小舅牛祥娃,死时八岁。还有一个小姨,一岁左右,没有名字。因为外婆饿的没有奶水,孩子就饿死了。[5]
1993年随夫赴美,曾获第一届新世纪华文文学奖、萧邦图书馆征文奖等。[3]
采访写作过程
2011年,依娃走访了甘肃秦安县、通渭县、天水地区,以及陕西耀州、户县等地,采访了两百多名大饥荒幸存者,最年长者九十五岁,最年轻者五十八岁。本书让这些最底层的、大都没有受过教育的农民自己说话、自己见证,留下他们的声音,留下口述的历史。[2]
本书以五十多名受访者的访谈记录为主,并记载了五百多死难者的名字,及四十九起人吃人事件。这本六百页的书实现了作者的愿望:“让亲历者自己说话,更能让读者看到大饥荒时期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村庄所经历的饥饿、挣扎、凄苦、绝望。”[2]
本书文字直接来自农民口中,每个事件、细节都是亲历人见证。不加润色,不作虚构,不使用任何文学性手法。[6]作者表示,她没有权利改变农民的话,没有权利美化、修改、润色农民的语言,没有权利把他们的苦难经历拿来编造成生动的、好看的、离奇的故事。[7]
作者表示,这本书是用自己的眼泪浇灌出来的。作者多次在听录音、整理采访记录时,不知不觉地流出泪水。有一次听见受访人因为家里父亲、母亲等亲人被饿死而哭,因此泣不成声。另一次听到一个当时只有六、七岁的女孩,父亲偷了生产队的豆子,因为害怕被批斗,半夜吊死在房梁上,而她就睡在一边的炕上。录音里,她哭得说不下去。作者认为,一个作家必须敢于面对人类的苦难,最真实地记录苦难,才对得起“人”这个有尊严的称呼。[8]
Remove ads
封面设计
本书的封面,包括五十名受访者饱经沧桑的脸庞照片。
电子书
本书电子版在苹果公司iTunes Store出售。[9]
评价
余杰2005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开演讲《蔡元培与“五四”精神》,到了提问时,有学生问及毛泽东和“五四”的关系。余杰指出:毛泽东掀起“大跃进”造成大饥荒,致使三、四千万农民被活活饿死,毛是冠绝古今的暴君。这时,有一名学生激动地站起来反驳说:“你说三千万人饿死,有什么证据?南京大屠杀死难三十万人,后来发现了好多万人坑;你说饿死三千万人,怎么没有发现一个万人坑?”余杰说,如果是今天,他会如此回答那名大学生:你读一读依娃的《寻找大饥荒幸存者》吧。[2]
《墓碑》一书的作者杨继绳在本书序言表示:“这些大饥荒亲历人的口述文字,将成为无懈可击的历史的铁证”。[8]
旅美女作家陈瑞琳表示,读本书非常心痛。依娃是以她的一支纤笔,撬动着历史的巨石。她用泪水浇灌着一个个死去的游魂,她想唤醒他们,做成一个巨碑,为二十世纪的中国补一线天。[10]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