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小马圳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小马圳为一座位于台湾台东县东河乡境内的灌溉水圳系统,其最早由当地原住民受日本台湾总督府指示下开设,当时小马圳称为小马埤圳。
水圳取水自马武窟溪,并分别于马武窟溪北溪以及马武窟溪南溪各设置一个进水口,而长7.6公里的圳道约有2公里半圳道位于东河乡境内,其馀皆在成功镇境内,目前小马圳由台东农田水利会东河工作站进行维护与管理。[1]
历史
小马圳位属东部海岸零星埤圳灌区当中,单一灌区灌溉面积(约100公顷)最大之圳路,该圳约于百年前由住在此地的阿美族人,为了灌溉田园,于是沿著海岸山脉马沙林尼山的山壁,合力开掘一条水圳,为当时的小马圳(一说高原圳),小马圳以暗渠方式引马武窟溪上游溪水灌溉小马地区农田,水圳工程于西元1929年(民国18年,昭和4年)完工通水,将马武窟溪溪水引到山外滨海的小马地区。[2]
1920年(大正9年)起,台湾总督府命令泰源地区的阿美族人义务劳动,开挖穿越海岸山脉马沙林尼山,以暗渠方式引马武窟溪上游溪水灌溉小马地区农田,花费20年的时间,于1929年(昭和4年)完工,称“小马埤圳”。1935年(昭和10年),台湾总督府为改善泰源盆地对外交通以及兼具附近居民的防空避难所,命令当地阿美族人继续用人工方式,将原宽2公尺的暗渠引水道拓为4公尺宽人车可通行的隧道,总工程于1932年(民国21年)完工,即现存之“小马隧道”。因逢二次世界大战空袭期间,小马隧道兼具为附近居民的防空避难所。[2]战后,小马隧道被台湾省公路局改称为“泰源隧道”,是当时台东县境内唯一的公路隧道。[3]
2004年(民国93年)当地成功镇民认为该隧道位于小马段,且早年称小马埤圳,战后所改称的泰源隧道并不妥当。并由当地耆老王河盛提供资料,于成功镇镇民代表会第17届第8次临时会中,通过“隧道应回复正名为小马隧道”案,函请成功镇公所办理。镇公所顺应民意,于2004年(民国93年)10月将该隧道正名为小马隧道,并在东口左侧立碑为志。[3]
小马隧道宽3.5公尺,高3.75公尺、长230公尺。除两端在战后稍作整修、涂以水泥外,其馀均保留人工开凿痕迹。[3]
东河工作站原日治时代辖于新港水利组合之下,中华民国接管台湾后1956年(民国45年)当时台湾省政府鉴于水利事业关系国计民生,为加强水利会组织管理,以利农田水利事业,将新港水利组合改组为新港农田水利会并于1970年(民国59年)裁并至台东农田水利会,将北东河村新港水利组合原址改为东河工作站。[4]
因原新港水利组合办公厅太窄又于1982年(民国71年)6月1日迁至南东河现址。[4]
改善工程
小马圳因早期进水口及圳路设施老旧,且圳路位处深山峭壁皆为土渠及干砌块石,山壁时易落石崩塌严重,已多年无法通水灌溉。台东农田水利会,即拟定计画分年分期予以改善,并配合交通部公路总局拓宽台23线富东公路自民国82年起至民国96年,分年编列预算办理更新小马圳。[2]
Remove ads
图片集
-
小马圳马武窟溪北溪进水口拦河堰
-
小马圳马武窟溪北溪进水口
-
小马圳马武窟溪北溪进水口紧急排水道
-
小马圳位于小马隧道东口外的分水工
-
设置于小马隧道(泰源隧道)东口路旁的纪念碑
周遭景点
资料来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