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尼娜·贾布隆斯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尼娜·贾布隆斯基
Remove ads

尼娜·贾布隆斯基[2](英语:Nina G. Jablonski,中文名江尼娜[3],1953年8月20日),是一位美国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以研究人类皮肤肤色演化而闻名。她致力于人类进化,人类多样性和种族主义议题的公共教育。2021年, 尼娜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士 (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4] 2009年,尼娜获选美国哲学会的院士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5] 她拥有宾州州立大学最高荣誉的埃文·普格(Evan Pugh)教授头衔,[1],她主要的出版作品有《皮肤的自然史》(Skin: A Natural History[6]、《生命的色彩:肤色在生物学和社会学方面的意义》(Living Color: The Biological and Social Meaning of Skin Color[7]、以及与南非作家辛迪威·麦格纳 以及插画家 Lynn Fellman 合著的《我们的皮肤》(Skin We Are In) 。[8]

事实速览 尼娜·贾布隆斯基 (江尼娜) Nina G. Jablonski, 出生 ...
Remove ads

早年生活和教育

江尼娜在纽约州北部的一个农场长大。在父母的鼓励下,尼娜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对于科学的世界进行探索。她在家的周围环境中探索大自然,在小溪和树木附近挖掘化石[9]。尼娜对研究人类演化的兴趣源自于观看1960年代中末期国家地理频道著名古人类学家路易斯·李奇玛丽·李奇的研究专题报导节目。 路易斯·李奇在东非奥杜瓦伊峡谷的研究以及他对原始人类——鲍氏傍人(学名:Zinjanthropus boisei)的关注引起了尼娜的注意。她立即决定未来想要从事人类的进化的研究,并打消了父母希望她念医学院的期望[9]

尼娜1975年在布林莫尔学院获得生物学的学位。同年,她在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在古人类学家 Gerald Eck的指导下学习,她对非洲灵长类旧大陆猴的进化产生兴趣,并于1981年取得人类学博士学位。她的博士论文题目为:“狮尾狒(灵长类动物:猴科—旧绍洋猴)咀嚼机能型态的功能分析”(原文:Functional Analysis of the Masticatory Apparatus of Theropithecus gelada (Primates: Cercopithecidae)。 [10] 她一直在研究旧大陆猴类和其他旧世界地区灵长类动物的进化和演化,包括眼镜猴、狐猴黑猩猩等。她曾在香港大学西澳大学任教。任教期间,尼娜也开始她对人类双足行走肤色演化的研究[11]

尼娜与地理空间科学家乔治·卓别林(George Chaplin)结婚,乔治是宾州州立大学的一名教授,也是尼娜在研究上的合作伙伴[11]。 尼娜精通多国语言,她能阅读和书写中文,并能用流利的中文(普通话)沟通,[12]不只如此,他也能阅读拉丁文和德文[11]


Remove ads

职涯

当尼娜还在华盛顿大学读研究所时,她就在香港大学的解剖学系里从事研究。 [1]完成博士学位后,尼娜接收了香港大学解剖学系讲师的职位。从 1981 年到 1990 年,她一直担任这个职位,从而能够继续她对比较解剖学古生物学的研究。 [2] 尼娜于1982年开始与北京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1984年与昆明动物研究所共同合作研究。她与古植物学家罗伯特奥尔怀特 (Robert Orr)和他的妻子保琳怀特(Pauline Whyte) 交流下激发出她对东亚古环境历史以及环境变化对哺乳动物,尤其是灵长类动物进化的影响的兴趣。怀特家族在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的主持下召开了一系列两年一次的会议,汇集了来自中国和其他东亚和东南亚国家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古环境科学家。在怀特过世后,尼娜接管了古环境研讨会的筹办和会议论文的编辑[11]

在香港期间,尼娜还协助香港皇家警察法医病理学鉴定了许多不名身份的人类遗骸, [1]改进使用是影叠加技术来确认死者身份。 [1] 尼娜与医学和牙医学院的同事合作,在香港大学创建了人类骨骼遗骸的收藏。 [3] 在香港的时候,尼娜就开始与乔治·卓别林 (George Chaplin) 合作研究人类直立行走的起源,并在1990年代初期发表一系列相关的研究论文。[13]

离开香港后,尼娜和丈夫乔治移居澳洲,在 1990 年至 1994 年在西澳大学解剖学和人类生物学系担任资深讲师。在此期间,她开始研究有关人类肤色的演化。这项研究以及她对人类双足行走进化的研究,让她致力于人类演化和人类多样化的研究方向。她认为这些研究方向非常有价值,因为这些研究展现出基础研究工具,像是比较生物学和生物学史可以用来推断过去可能发生的事情。 [11]

从 1994年到 2006年,她在旧金山加州科学院担任尔湾人类学主任 (Irvine Chair of Anthropology)。[11]在此期间,她还成成为了加州科学院和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的院士。[11] 他在加州科学院的职责包括筹办组织沃蒂斯人类学专题研讨会 (Wattis Symposia in Anthropology) 以及编辑出版这些研讨会的期刊论文。 在她编辑的期刊论文中,有一卷名为 《第一批美国人:新世界的更新世殖民化》(The First Americans: The Pleistocene Colonization of the New World,[14]) 对于人类迁徙到美洲的性质与时间有重大的贡献。

离开加州科学院后,尼娜到宾州州立大学任教,并在2006 年到2011 年期间担任人类学系的系主任。他获得宾州州立大学最高荣誉的埃文·普格(Evan Pugh)教授头衔。他在宾州州立大学的研究方向是旧大陆猴子的进化,灵长类动物的体温调节以及人类肤色的演化以及文化社会面的意涵。 [15] 2012 年开始, 她与PBS《寻根》(Finding Your Root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的主持人小亨利·路易斯·盖兹 (Henry Louis Gates, Jr.)合作,领导设计了一系列让学生从肤色和基因的研究对于科学(STEM) 更感兴趣的课程。 [16] PBS 这一系列PBS的纪录片 《寻根问祖:幼苗》(Finding Your Roots: The Seedling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于 2017 年和 2018 年 [16] 发布,其中三集在 2018 年 [17] 和 2019 年获得中大西洋艾美奖。 [18]


Remove ads

研究

尼娜研究人类演化 (Human evolution) 和灵长类动物的进化 (Evolution of primates or primate evolution),其中最有名的研究是关于人类皮肤和肤色,出版了三本关于该主题的书。他研究人口迁徙 (human migration)和城市化 (urbanization) 背景下皮肤和皮肤色素沈著的起源和演化,以及维生素D (vitamin D) 的需求与新陈代谢之间的关系。 [11] 2012 年,她获得古根汉基金会研究奖 ,开始从事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维生素D的生成,希望能治疗有关维生素D缺乏症 (vitamin D deficiency)的健康问题。 [19]

肤色

尼娜从生理学的角度研究皮肤和肤色,也从演化和社会学的角度探讨肤色和社会层面的影响。在她从事皮肤研究的早期,他在一个非同行审查的期刊《医学假说》(Medical Hypotheses) 上发表了关于神经管缺陷 (neural tube defect) 和紫外线辐射 (Ultraviolet radiation|UV) 损害皮肤中的叶酸关联性的论文。[20]这项研究是奠定了她与乔治·卓别林合作的研究项目,他们利用美国太空总署 NASA 的完全臭氧层制图光谱仪 TOMS 7 (Total Ozone Mapping Spectrometer英语TOMS 7 satellite) 搜集到有关地球表面紫外线辐射 (UV) 的年平均值等数据以及各地原住民的肤色去探索人类肤色和环境的关联。[21] 在他们关于人类肤色演化的论文中,他们提出了带有汗腺 (sweat gland) 的深色皮肤是随著大多数体毛脱落而进化的,并且论证了性别与肤色的性别异形性--女性的肤色比男性的肤色更浅。 [22]他们推测,在相似的日晒条件下,相似肤色在不同的人群中是独立进化,这一现象已经在分子遗传学 (Molecular genetics|molecular genetic) 的研究中得到证实。尼娜的研究结果指出,世界各地人群肤色颜色变化的生理学目的是为了要能在保护紫外线辐射伤害皮肤的需求和促进维生素D的生成之间的平衡。因此,那些接近赤道的人群中,身体因著需要保护皮肤中的叶酸受到强烈紫外线辐射的伤害,体内黑色素 水平增加而导致皮肤变黑。然而接近两极的人群中,由于紫外线辐射低,体内的黑素色就会慢慢褪去 (Depigmentation),因此肤色较浅,同时,由于肤色浅就不会抑制到维生素D到生成。因此,肤色就是皮肤对于紫外线照射适应的结果。 [23][24][25][26] 尼娜最近与宾州州立大学的生理学家 (physiologists) W. Larry Kenne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和 Tony Wolf 的合作更是表明紫外线引起的叶酸损失和体温调节受损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27][28]

尼娜把这个关联应用在了解现代生活方式对于人类健康的影响上。她将某些疾病和健康风险与生活在远离祖先的地区的人们以及生活在现代室内生活方式的人们连结起来。[29][30]维生素D缺乏与包含佝偻病在内的几种严重疾病都有直接的关系,并且与多发性硬化症和许多恶性肿瘤有因果关系。[30]皮肤癌是过多紫外线辐射造成最主要的健康问题,其中最严重也最罕见的是皮肤恶性黑色素瘤[31]由于叶酸缺乏而造成天生出生缺陷是众所周知的,但由于紫外线辐射引起的叶酸损失进而造成的相关缺陷的研究还没有完整的纪录。

Remove ads

肤色和种族的概念

自 2010 年以来,尼娜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了解欧洲启蒙运动 (Age of Enlightenment | European Enlightenment) 期间肤色如何被用利用来区分人类以及种族 (races) 概念的建立。[32][33]用肤色来区分和命名人群(种族的概念)历久不衰的原因是因为种族的概念得到了 18 世纪受益于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的欧洲和美国商业利益和政治家的支持。[7][34]尼娜对美国南非种族和种族主义 (racism)影响的兴趣使她在 2011 年受邀成为斯泰伦博斯高等研究院 (Stellenbosch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STIA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的研究员,参与了从2013年开始到2020年 “种族的影响” (Effects of Race Projec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的研究项目。2010 年,尼娜获得了斯泰伦博斯大学 (Stellenbosch University) 的荣誉博士学位 (D.Phil.),以表彰她对全球反种族主义(Anti-racism)英语Article Name的贡献。[35]

Remove ads

猴科--旧世界猿(旧大陆猴)

尼娜对灵长类猴科(直译:旧大陆猴)以及古生物学的研究以非洲亚洲的田野工作最为著名。[36]她在中国发现的猿头盖骨,以及首次发现的黑猩猩化石的研究成果有重大的贡献。 2004 年,尼娜与莎莉·麦克布里亚蒂(Sally McBrearty) 一起在肯亚国家博物馆的藏品中发现了可追溯到约 545,000 年前起源于肯亚的卡普苏林地层 的牙齿。 尼娜和麦克布里亚蒂通过将他们的测量值与现代黑猩猩牙齿的测量值进行比较,确定这些化石属于黑猩猩属。[37] 该地点的古生态证据表明,黑猩猩并不局限于森林栖息地。[38]随著附近同年代人属化石的发现,为这两个物种间时空栖位共存提供了第一个化石证据。[39]最近,有对现代猿的系统发育分析的研究资料补充了尼娜对于化石的发现,这研究认为长臂猿的基因组差异部分是由于中新世-上新世过渡期间的栖息地变化。[40]

尼娜对狮尾狒属的研究也有很重大的影响,包括发现了一具几乎完整的上新世中后期的大型陆生猴的骨架。[41]这发现证实了这种猴子是陆生猴,与现代狮尾狒很相似,只不过体型较大。她的研究对于现代人对于已灭绝狮尾狒属栖息地和饮食结构等至关重要,[42]其中大部分内容详细的纪录在尼娜编辑的《狮尾狒属: 灵长类的兴衰》一书中。她还撰写分析了关于眼镜猴[43]长臂猿[44]猿科 (旧绍洋猴) 化石记录的教科书。[45]

Remove ads

灵长类动物体温调节

1994 年,尼娜反对了彼得·惠勒(Peter Wheeler)提出体温调节原始人类向双足步行的过渡中发挥了作用的理论。惠勒假设早期的原始人采用双足行走是因为演化的压力,因为直立的姿势和较少的暴露在阳光下的表面积使他们能够在不过热的情况下有更长时间的觅食。 尼娜的团队构建了他们自己的模型并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体温调节的好处不足以让自然选择有利于双足行走。[46]

2014 年,尼娜开始研究鸡皮疙瘩的适应,因为她对环尾狐猴外皮系统与体温调节之间的联系很感兴趣。起鸡皮疙瘩的机制是称为立毛肌 (Musculi Arrectores Pilorum, MAP) 的平滑肌的收缩。[47] 尼娜指出,早期灵长类动物没有有效的全身 MAP 网络,这一因素可能会显著影响它们在始新世晚期较冷条件下觅食的能力。利用这些信息,她得出结论,早期灵长类动物缺乏 MAP 网络可能导致它们在非热带纬度地区灭绝。 尼娜还建立了鸡皮疙瘩和脑部大小之间的关系,因为在她看来,在不改变新陈代谢的情况下调节体温的能力似乎是适应较大大脑的热和代谢敏感性的必要适应。[47]

尼娜还对探索环尾狐猴的行为与体温调节的关系很感兴趣。 2016 年,她前往马达加斯加,在那里她做出狐猴依靠日光浴和蜷缩的行为来维持体温的结论。[48]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外部链结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