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山厦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山廈村map
Remove ads

22.432301°N 114.016279°E / 22.432301; 114.016279

Thumb
山厦村围门

山厦村(英语:Shan Ha Tsuen,或称“山下村”)是香港一条位于元朗区屏山乡的围村,为张氏的围村,人口约1500馀人[1]

历史

山厦村张氏源于广东东莞,并追溯至岭南张氏始祖张九龄。山厦村开基祖张直臣(字祝平)是明代万历年间的八品官,于15世纪末因经营盐业由东莞篁村迁到元朗横洲。张祝平的孙儿再迁到八乡七星岗并于顺治年间迁到山厦村现址立村。张氏第十一世祖有四房,有后人分别迁到顺风围榄口村(张氏第十四世祖张君亨)和塘头埔村(塘头埔开村祖为张念德)。[2]

1911年,山厦村有华人人口491人。[3]1960年,有人口945人,共158户。

山厦村是香港日占时期的其中一个抗日基地,东江游击队曾受到村民保护和协助。1945年1月,逾百名日军到山厦村扫荡,游击队撤到山上躲避。日军将山下村村民集合在元朗九巴车场(现今元朗广场)查问无果,于是将包括村民张金福在内的8名村民押到宪兵部拷问,最终年仅20岁的张金福被虐待至死。1998年,香港政府首次举行官方仪式纪念115位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战士成员,张金福位列其中。[4][5][6]山厦村曾参加抗日游击队的村民包括:张福全、张贞吉、张荣乐、张木火、张耀枢、张九叔、张子爕、张渭贤、张金贤、张鉴池、张全福、张华炳、张广祥、张松安、张金培、张叔干、张联贵、张惠炳、张康。[7]

Remove ads

建筑

  • 山厦村围门
  • 张氏宗祠(华封堂)(香港法定古迹):建于1815年(嘉庆二十年),1999年重修。由张氏第廿二世祖张南一、张瑞一、张志广及张耀晃主力筹建。大门外有一对对联:“华民爱国体;封爵振家声”。[8]
  • 兴宝书室(达教堂/义庆堂)(香港三级历史建筑):建于1913年,属张达教房(张氏第十四世祖张君存第三子)的家祠。[9]
  • 达仁书室(树德堂)(香港二级历史建筑):建于1919年,属张达仁房的家祠,由张君存后人所建。[10]
  • 君悦书室(振业堂):由张氏第十四世祖张君悦后人所建。
  • 欲维堂
  • 聚秀堂
  • 山厦村329-332号(香港二级历史建筑):建于1932年,由张氏第十四世祖张君存后人所建。[11]
  • 农业园:建于1930年代,由张丁宝所建。[12]
  • 公立华封学校:建于1958年,建筑费用由山厦村、榄口村和政府三方分担[13],2006年结束办学。
Thumb
山厦村张氏宗祠

行政划分

山厦村是屏山乡乡事委员会中37个乡村代表之一。在选举划分上,该村被划为屏山南选区。

习俗

山厦村每十年举办一届的太平清醮,最近一次于2021年1月13日至17日举行。每年农历七月廿一日是禅师诞,山厦村、榄口村与附近村落的村民都会在公菴禅师寺举行祭典。[14][15]太平清醮亦会在公庵山上取圣水,山厦村神厅亦有供奉禅师祖的神位。每年元宵,山厦村村民登记每年添丁数目后会到公菴禅师寺点灯酬神。[16]

轶闻

该村常被误称作“山下村”。据有研究香港习俗的人士指出,有关名称并非正确写法,皆因该村“山厦”二字实指“山头多屋”(“厦”字有屋子之意),而非“山下有屋”。[17]

参见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