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云林县台西乡仑丰国民小学
位于云林县台西乡的一所公立国民小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云林县台西乡仑丰国民小学,简称仑丰国小,是中华民国云林县台西乡仑丰(仑子顶)一所县立国民小学。
仑丰国小初创于1934年4月1日,为台南州海口公学校(今台西国小)仑子顶分教场,1938年方独立设校。校址位处低洼地区,被形容“逢雨必淹”。
Remove ads
历史
台湾日治时期,1934年4月1日,台南州虎尾郡海口庄海口公学校(后来的台西国民小学)新设海口公学校仑子顶分教场,即仑丰国小前身。1938年3月31日独立设校,称仑子顶公学校。1941年4月因皇民化运动改称仑子顶国民学校。[3]
战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接收台湾,改台南州为台南县,虎尾郡为虎尾区,海口庄为海口乡,该校于是在1946年1月17日改名台南县虎尾区海口乡第三国民学校。同年11月15日,海口乡析设台西乡、东势乡,因校址隶属台西乡境内,改编为“台南县台西乡第二国民学校”。1947年2月17日又易名台南县台西乡仑丰国民学校。1950年12月17日因台湾行政区划重划,台西乡由台南县改隶云林县,称云林县台西乡仑丰国民学校。1968年实施九年国教,由国民学校改制为国民小学,并称现名至今。[3]前云林县县长许文志[4]:440[5]、立法委员林树山[6]均曾任教该校。
同乡新兴国小的前身为仑丰国小蚊港分班,1946年9月成立,1956年更名为仑丰国小新兴分班,在1957年独立设校。[7]

由于该校前的道路曾是西滨公路(省道台17线,今已改道),车流量大,地方人士希望能在学校前增建陆桥。1998年10月13日正式动工。[8]
2002年6月29日,该校校徽首度亮相,是由时任校长陈金鉌亲自设计彩绘[9]。2016年5月,仑丰国小举办母亲节活动“彩绘防撞条”,以绘本书背为主题,将校园内200多条防撞条涂上图案,美化校园。[10][11][12]
Remove ads
1938年起,《台湾总督府职员录》开始有“台南州仑子顶公学校”之记载,自1938年至1940年间,学校长均为日籍训导本田康人(熊本县人)。1941年改制为国民学校至二战结束前,则由京都人白杉房一担任国民学校长。[13]1945年中华民国军事占领台湾后,历任校长如下:[3]
丁东德曾两任校长,第一次任期长达16年5个月,第二次5年6个月,合计近22年,为任期最长的校长。在丁东德退休离校时,不少昔日学生立于路旁致敬[15]。
Remove ads
校园
仑丰国小位于仑丰(传统地名“仑子顶”)地区,学区包含台西乡和丰村、永丰村、富琦村、五港村[16]。仑子顶原意为小沙仑的顶端[17],但该校位处低洼地带[18],与校前公路、排水系统落差达一公尺[19],本来饱受水灾之苦[20][21][22],“逢雨必淹”[23],每次淹水过后师生皆需放下学业清理校园[24],约2010年代已获改善[25]。校园也因邻近台湾第六套轻油裂解厂,空污严重[26]。
仑丰国小校舍呈“口”字型,2000年代已年老失修,北栋教室由前云林县县长苏治芬争取台塑认养,在2008年重建[27];东栋、西栋分别在2012年、2017年进行补强工程[28][29]。台塑也在2009年捐款4800万新台币,将操场地基垫高并换成PU跑道。[30]
-
北栋教室
-
操场
-
补强前的西栋教室
学校特色
仑丰国小的学校本位课程设计以海洋教育、水产养殖文化为主轴。[31]
仑丰国小校庆活动一年一次,以一年运动会、一年园游会为惯例[32]。学生从2年级升上3年级时,选拔少数学生进入巧固球队,含教师队共有六队[33]。
三至六年级学生必修直笛,每年四月举行班际直笛比赛,并选择表现较好的学生加入学校乐队,于集会场合负责演奏国歌等乐曲[33]。2022年起,敦聘从政前曾任职仑丰国小的前立法委员林树山,回校开设、指导国乐社团。[6][34][35]
知名校友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