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工作暑热警告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工作暑热警告(英语:Heat Stress at Work Warning)是为让雇主明白雇员在酷热天气下工作的热压力水平之警告讯号,由香港的劳工处发出,并由香港天文台协助制作和传送信息。[1]当工作暑热警告生效后,会每隔一小时自动更新一次。期间若出现更高警告级别,会提早作出更新。雇主需在工作暑热警告公布后及于每小时更新宣布警告维持有效后紧接的一小时内,因应雇员工作的劳动量作出相应的休息安排。[2]

自推行措施以来,工作暑热警告于2023年5月18日首次发出,黄色工作暑热警告于当日下午1时50分至3时50分生效。[3]

纪录之最

  • 生效时间最长:2025年7月17日07:00至19:00,共持续12小时(由发出警告至取消所有警告视为一次,发出更高警告或改发较低警告不会分开计算)。
  • 同一日内发出最多次数:2023年6月2日、21日及7月28日,分别共发出3次(由发出警告至取消所有警告视为一次,发出更高警告或改发较低警告不会分开计算)。

分类

工作暑热警告基于天文台于京士柏的香港暑热指数测量数据,发出、更新或取消警告是透过电脑系统按香港暑热指数数据及天文台“极端酷热特别天气提示”自动进行检测、制作和传送,不经人手修订,[1]为显示雇员在户外或没有设置空调系统的室内环境工作时面对的热压力水平,劳工处将工作暑热警告分为黄色、红色及黑色三级[4][5],与香港天文台暴雨警告信号的颜色一致。

更多信息 香港暑热指数, 工作暑热警告 ...

此外,由2024年5月起,如果天文台发出有关极端酷热的特别天气提示,即使香港暑热指数未达至上述发出门槛,劳工处亦会发出黄色工作暑热警告。[6]

根据劳工处指引,工作暑热警告生效时户外露天工作的休息安排根据工作量和工作警告而定。工作劳动量则分为:

  • 轻劳动:坐著或站立时使用手臂和腿部进行轻松的活动(如保安员、物业管理员、交通指挥员等)
  • 中等劳动:持续使用手部的活动或使用手、脚和身体躯干的活动(如厨师、清洁工、喷洒除害剂或消毒剂的工人、园艺工人、回收业工人、货柜操作员、货运从业员、送货工人、邮政和速递人员、机电业工人、髹漆工人、批荡工人、挖土机操作员等)
  • 重劳动:强烈地运用手臂和身体躯干操作手动工具或机器的活动或搬运重物(如搬运工人、钉板工人、混凝土工人、灌浆工人等)
  • 极重劳动:极急速地进行重劳动的活动(如扎铁工人、棚架工人、正接受体能训练的雇员等)
Remove ads

休息安排

工作暑热警告生效时户外露天工作的休息安排如下:

更多信息 工作量, 工作暑热警告 ...

错误

2023年8月15日,劳工处原先打算指出黄色工作暑热警告“将于下午12时40分生效”,惟下午12时57分才作出公布,是首次发出公布时,追溯生效时间。劳工处及天文台回应指,工作暑热警告系统曾于当日中午出现技术故障,以至黄色工作暑热警告信息未能及时发放,已在短时间内修正。劳工处会与天文台商讨并加强系统,避免类似事件再发生。[7][8]

争议

由于工作暑热警告建基于天文台于京士柏的香港暑热指数测量数据自动发出,不经人手修订,而当有关指数徘徊在30并出现较频密的波动时,便出现同一日之内取消及重新发出工作暑热警告的情况,若警告短时间内“又上又落”,会对雇主及户外工作雇员感到混乱。

2023年6月2日,劳工处先后三次发出及取消工作暑热警告(11:50至13:50、14:00至15:00、15:20至16:20)。有工会对此批评儿戏,亦有商会批评警告在短期内多次发出,会令业界难以跟从指引。[9]劳工处回复指,当日下午京士柏的香港暑热指数出现较频密的波动,因此天文台电脑系统按香港暑热指数数据自动进行检测时,出现同一日之内取消及重新发出工作暑热警告的情况。[10]

此外,亦有工会认为只以京士柏所测量的香港暑热指数数据发出警告代表性不足,建议当局需要考虑增设监察点[11],或发出警告时加入更多考虑因素,包括气温、天文台的酷热天气警告及“极端酷热天气”特别提示等[12]

而香港建造商会亦指业界认为指引难以操作,并邀约业界代表制定可操作的指引[13] ,提出不分工种及固定时间休息概念,期望在切实可行下,执行防中暑措施。[14][15]

曾担任天文台台长的李本滢在其社交媒体撰文指,工作暑热警告只反映过去或实时情况,未能反映随后数小时内的情况,而警告的发出指标(即香港暑热指数)与天气有关,只有天气预报员才能最贴近天气变化情况,因此劳工处业务上实际有需要建立有关警告工作暑热运作谘询机制,定时或有需要时找天文台预报员商谈最新的天气评估,避免因暑热指数的短暂变化而于短时间内取消及重发工作暑热警告的尴尬情况,减少扰民。[16]

另一位曾担任天文台台长的岑智明亦在报章撰文指,工作暑热警告多次在短时间内反复发出及取消,效果未如人意、执行繁复,亦引起混乱。[17]指警告是基于香港暑热指数发出,但香港暑热指数开发时只是考虑对大众的影响没评估长时间在户外工作人士的暑热风险。他建议使用国际认可的“湿球黑球温度”,以一小时平均值作参考。[18]又认为资讯不是愈多愈好,故建议把酷热天气警告及工作暑热警告两套系统整合,令市民及早掌握资讯趋吉避凶,亦方便各部门协调应变计划。[19]劳工处回应指,正与天文台商讨有哪些地方可以作一些微调[20],以及共同探讨进一步改善系统的空间和方法[21],包括调整系统的技术参数,减少在短时间内反复发出及取消的情况。

绿色和平于7月三个酷热日子的正午时份在7个建筑工地外同步测量湿球黑球温度(WBGT)数据,结果显示全港各工地的热压力存在极大差异。另外,绿色和平翻查资料,发现自2014年有暑热指数纪录以来,大部份酷热日子的暑热指数仅达黄色警告的门槛,达红色警告门槛只有四日,达黑色警告门槛的酷热日子更是从未出现,认为暑热警告的门槛过高,难以保障工人的安全。绿色和平建议各工地监测WBGT热压力指数,以及工作暑热警告的分级与天文台炎热及酷热相关警告/提示挂勾,且政府部门应带头调整工程合约容许因极端酷热而延长施工期。[22]

劳工处于2024年起为尽量减少警告取消后在短时间内重发的情况,于是透过天文台的协助,调整工作暑热警告的取消机制。同时,劳工处在发出、更新或取消工作暑热警告时,也会参考天文台的极端酷热特别天气提示。如果天文台发出极端酷热特别天气提示,即使香港暑热指数未达至发出工作暑热警告的水平,劳工处亦会发出黄色工作暑热警告。[23]

Remove ads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