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帖木儿建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帖木儿建筑
Remove ads

帖木儿建筑是14世纪末至15世纪伊朗及中亚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帖木儿征服了中亚的大部分地区,建立了帖木儿帝国(1370-1507年),并引领了帖木儿文艺复兴。建筑方面,帖木儿王朝赞助修建了该地区一系列宫殿、陵墓和宗教纪念碑。其建筑规模宏伟,有着奢华的瓷砖装饰和精致的几何拱顶。这种建筑风格伴随其它帖木儿艺术传遍了整个帝国,并影响了从中东、印度次大陆一带其他帝国的建筑风格。

Thumb
撒马尔罕古尔-埃米尔陵,其中埋葬着帖木儿帝国的创始人帖木儿

特征

Thumb
撒马尔罕沙希辛达陵墓群的瓷砖装饰实例(14世纪末至15世纪)

帖木儿建筑延续了伊尔汗国大规模修建奢华纪念碑的传统,同时改进了以前的设计和技术。[1][2]帝国统治者在征服的土地上招募最优秀的工匠,甚至强迫他们迁往帝国首都。[3]

Thumb
撒马尔罕比比哈努姆清真寺的肋状洋葱形圆顶(1399–1405年)

长期以来,砖是当地的主要建筑材料。为了在大块砖面上覆盖彩色装饰,人们采用了班纳伊瓷砖技术降低制作几何图案和库法体铭文的成本,而之前的瓷砖马赛克技术因较为昂贵,又能长期保存,被用于制作曲线花卉图案。[4][4]室内墙壁通常用类似纸浆的灰泥覆盖,并用图画、贴金浮雕装饰。[4][5]一些纪念碑还使用了大理石镶板。[6]

许多帖木儿宗教纪念碑都以显眼的圆顶为标志。圆顶多为双层,由内穹顶(内部可见)和较高的外穹顶(外部可见)组成。外观上,圆顶呈洋葱状(即侧面凸起,顶部尖),由一个高大的圆柱形鼓形座支撑,主要装饰为绿松石色瓷砖,有时带有柱身凹槽或棱纹。[7][6][4]

Thumb
古尔·阿米尔陵墓圆顶的内部,显示了下方方形墓室和上方圆形圆顶之间的过渡

从内部来看,帖木儿圆顶的结构支撑与早期的伊朗圆顶不同。此前,下侧方形室顶部经由四个斜角拱过渡,形成圆顶所在的八角形底座。在帖木儿建筑中,沿着方形室的墙面修建拱门,通过角落处的斜拱实现方形室与拱门之间的过渡,拱顶之间由凹面拱肩连接在一起,为上方的圆顶形成一个更接近圆形的底座,这使得方形室和穹顶之间的垂直过渡更加动态。[7]

Thumb
赫拉特高哈尔绍德陵墓内的斜网拱顶(15世纪初)

帖木儿王朝的另一个重要创新是更加复杂、流畅的几何拱顶排列。[1][4]大拱顶通过相交的肋架券分成几个较小的拱顶,然后可以进一步细分或填充钟乳石檐口和其他类型的装饰。钟乳石檐口(也称为“钟乳石”或“蜂窝”雕刻)也通过使用更小的单元来创建三维几何形状,变得比以前更加复杂。在拱顶各部分间交替使用装饰类型或图案,可以实现视觉平衡。[4]将这种被称为“斜拱网”的拱顶技术与十字形平面相结合,[8]并用开放式拱门和窗户破除支撑墙封闭感,打破圆顶、斜拱和墙壁之间原有的严格界限,创造出多样、精致的室内空间。[4]

Remove ads

古迹概况

帖木儿统治时期的纪念碑

Thumb
位于哈萨克斯坦哈兹拉特土耳其斯坦的霍贾·艾哈迈德·亚萨维(Khoja Ahmed Yasawi, 1389–1399)陵墓

呼罗珊、河中地区一带的撒马尔罕布哈拉赫拉特马什哈德等地保存有最为完好的帖木儿帝国遗迹。[4][9]帖木儿时期的纪念碑以体积著称,[4]现存最早的主要建筑之一是位于突厥斯坦(在今哈萨克斯坦)的霍贾·艾哈迈德·亚萨维陵墓。这座巨大的墓葬建于1389年至1399年,环绕苏菲派瓦里艾哈迈德·亚萨维的坟墓修建,墓葬整体呈矩形,有着十分复杂但合理的房间布局。[5]

Thumb
沙赫里萨布兹的阿克萨拉伊宫遗址

帖木儿时期的其他重要古迹包括位于其首都撒马尔罕的比比哈努姆清真寺和古尔-埃米尔陵,以及位于沙赫里萨布兹的阿克萨拉伊宫。[4]古尔阿米尔陵墓和比比哈努姆清真寺的装饰奢华,门廊高大,颇为知名。阿克萨拉伊宫(意为“白色宫殿”)是帖木儿的冬宫,建于1379年至1396年,现仅有高大的宫门残存。[10]

古尔阿米尔陵作为帖木儿及其部分继任者的陵园,是一座有着宏伟入口的庭院,从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围绕庭院进行了一系列扩建,成为包括一所伊斯兰学校和一所清真寺在内的大型建筑。[11]

Thumb
撒马尔罕的比比哈努姆清真寺(1399–1405)

比比哈努姆清真寺,得名于帖木儿妻子(其陵墓位于该清真寺对面),建于1399年至1405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清真寺之一。该清真寺设计为集会式清真寺,按照当地传统布局,由一个宏伟的门道进入大庭院,四周环绕着四个伊万。除入口侧外,每个伊万都通向其后面的一个圆顶房间。东侧的伊万更为宽敞精致,通向主祈祷大厅,大厅上方是该建筑最大的圆顶。清真寺正面还对称排列着四座细长的宣礼塔。[6][12]

Thumb
从撒马尔罕的夏伊辛达(Shah-i Zinda)入口看到的景色(14世纪末和15世纪)

帖木儿王朝的其他皇室亲属和高级官员的陵墓则采用更小、更传统的圆顶结构。在撒马尔罕的夏伊辛达墓地中可以找到很多这样的墓葬。[13]这座墓地早已存在,但后来逐渐荒废,在帖木儿及其继任者统治时期被重新规划为纪念陵园,如今,陵园中装饰华丽的主要建筑经过现代修复,排布在一条狭窄的街道上。[6]

帖木儿之后

继任者建设的规模略小。[4]帖木儿的儿子兼继承人沙哈鲁将首都从撒马尔罕迁至赫拉特(位于今阿富汗),[14]他重建集市,翻修赫拉特城堡英语Herat_Citadel,建造清真寺和宗教学校,使这座城市焕发新生。此后,城中委托修建的宗教学校多采用此种形制。[15]

Thumb
马什哈德伊玛目礼萨圣陵的高哈尔绍德清真寺(1416-1418年)庭院

沙哈鲁的妻子高哈尔绍德(卒于1457年)是15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建筑赞助人之一,这一时期帖木儿建筑极为精致。她的纪念建筑物主要分布在马什哈德和赫拉特。[4]她下令修复马什哈德的伊玛目礼萨圣陵,并于1416-1418年间在其旁边修建了一座清真寺。这座清真寺至今仍存在于经过大规模扩建的建筑群内,被称为高哈尔绍德清真寺英语Goharshad_Mosque,由与圣殿相连的四伊万庭院组成。宫殿建筑装饰华丽,有马赛克瓷砖装饰,米哈拉布上方有精致的拱顶。[16]

Thumb
卡吉尔德的吉亚蒂亚宗教学校(约1444),带有钟乳石檐口、斜拱顶和灯笼形圆顶的祈祷大厅

19世纪以来,高哈尔绍德在赫拉特的一些纪念建筑物已被摧毁或严重损坏。如1885年,英国人拆毁了部分高哈尔绍德陵墓(修建于1417-1438年间),然而陵墓残余的部分依然体现出其所赞助的建筑品质之高,特别是陵墓内部拱顶和装饰的先进程度足以证明这一点。[14][17]陵墓由沙哈鲁的首席皇家建筑师加瓦姆丁·希拉齐设计修建,他还参与了马什哈德清真寺等其他项目的建设。[18][19]

加瓦姆丁最后的作品是位于哈尔盖尔德的吉亚西伊亚宗教学校,由沙哈鲁的大臣吉亚斯丁·皮尔·艾哈迈德·赫瓦菲委托建造。碑文记载其完成时间为1444年,但由于加瓦姆丁于1438年去世,因此它由一位名叫吉亚斯丁·设拉兹的建筑师完成。[19]该建筑进一步展现了某些设计元素的顶峰。其铺有瓷砖的庭院呈矩形,但带有斜角,有助于将四个立面相互融合。入口两侧分别是祈祷厅和演讲厅拥有复杂的斜网拱顶和门廊系统,并配有灯笼式天窗英语Roof_lantern,以便光线透入。[20]

Thumb
撒马尔罕雷吉斯坦广场上的兀鲁伯宗教学校正面(1417–1420年)

兀鲁伯治下,撒马尔罕的雷吉斯坦广场首次被改建成类似当前样式的纪念性建筑群。他在广场周围修建了三座建筑,其中只有兀鲁伯宗教学校英语Ulugh_Beg_Madrasa(建于1417-1420年间)保存至今,[a]其正面高大,装饰丰富。[6]他还于1420年建造了兀鲁伯天文台英语Ulugh_Beg_Observatory,20世纪对该天文台的发掘显示,它最初应是一座圆柱形的三层建筑,里面有巨大的六分仪日晷和扇形仪。[6]

Thumb
撒马尔罕兀鲁伯天文台的巨型六分仪遗迹(1420年)

15世纪下半叶,许多新建筑拔地而起,但保存至今的少之又少。苏丹忽辛·拜哈拉是帖木儿王朝最后一位重要统治者,也是一位多产的建筑商,尽管他的工程仅限于赫拉特及其周围仍然控制的地区。[15]1469年,他在城市的东北部修建了巨大的贾哈那拉花园(Bagh-i Jahanara)。1492-1493年,他在高哈尔绍德陵墓北侧新建了一座大型宗教学校,如今只有四座宣礼塔尚存,但保留的精美装饰足以证明当初的富丽堂皇。1480年左右,他还扩建了马扎里沙里夫阿里·伊本·阿比·塔利卜的陵墓马扎里沙里夫清真寺[15]他的维齐尔阿里希尔·纳沃伊也为修复当地的许多神殿和清真寺做出了贡献,还为自己建造了伊赫拉西亚(Ikhlasiyya)建筑群。[14]

Remove ads

遗产与影响

帖木儿建筑在伊斯兰世界广大地区的艺术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种建筑风格最终融入了奥斯曼帝国的视觉文化[21],还通过帖木儿后裔建立的莫卧儿王朝传入印度次大陆[22]。在伊朗,萨法维王朝也继承了帖木儿风格,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帝国建筑[23]

14世纪末至15世纪,伊朗西部被乌古斯人黑羊王朝白羊王朝所统治。这两个派系所修建的纪念碑留存不多,但足以证明帖木儿风格在这一时期已经向西传播。[21]

注释

  1. 如今矗立在广场周围的另外两座纪念性建筑建于 17 世纪。

参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