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帝国夹缝中的香港:华人精英与英国殖民者
高馬可撰寫的歷史著作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帝国夹缝中的香港:华人精英与英国殖民者》(英语:Edge of Empires Chinese Elites and British Colonials in Hong Kong)是由高马可撰写的历史著作,于2005年经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1]。香港大学出版社在2007年推出是作的再版,不过只能于东亚地区发行[2]。它及后在2021年推出中文版《帝国夹缝中的香港:华人精英与英国殖民者》[3]。
Remove ads
内容大要
高马可在这部著作中探讨了1841年至1941年的香港发展历史,并重点刻画香港的华人商业精英如何跟英国殖民者合作,并利用殖民地的环境来提升自身名誉,从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利益。比如著者从中论及华人商业精英如何透过东华医院来处理殖民地政府无力或不想处理的华人社会事务,并以此増加己方的势力[4][5][6]。他亦在书中描写了华人精英在欧裔人的系统性种族歧视之下,不但没有力求平等,反建构起属于自己的圈子和身份认同[4][7]。
此外,他在著作中也对香港居民的身份认同有所著墨,认为对香港的认同感早在20世纪初已经出现,且它不一定跟中国认同有冲突。他在著作中以何启以及反对省港大罢工的华人商业精英为例子,以此论证上述观点。何启十分认同英国的经济自由主义和政治体制,认为香港的发展得益于上述两者,故此他认为中国要成为强国,就应学习香港的制度[4][8]。在省港大罢工当中,华人商业精英则因着对香港的认同感和自身利益,而反对罢工,认为这是广州的布尔什维克为破坏香港而制造出来的阴谋[4][9]。
Remove ads
发行
首版于2005年4月30日经哈佛大学出版社发行,全著共274页[1]。香港大学出版社及后跟哈佛大学出版社达成协议,在2007年4月为东亚地区推出是作的再版[2]。中文版《帝国夹缝中的香港:华人精英与英国殖民者》于2021年5月经香港大学出版社出版,译者为林立伟[3]。
评价
香港大学的迈尔斯(Norman Miners)形容,《帝国夹缝中的香港》并没有像其他历史学者般,强调殖民者对被殖民者的压迫。相反,它强调的是“对于英国和中国皆有一定认同感的香港华人精英”,以及他们跟英国殖民者的合作[5]。美国卡拉马祖学院的徐国琦认为,这本书在有关中国民族主义及殖民主义的论述上视角崭新,有助后世研究者继续展开研究[10]。
约翰卡伯特大学的玛丽·梅尔瓦(Mary Merva)于2006年赞扬《帝国夹缝中的香港》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分析,并认为它“具有启发性”[11]。印第安纳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的华志坚对这本书的行文表示好评,即使认为著作内容略有重复。他亦赞扬高马可在这部著作中“以多种角度描写资产阶级化”[12]。《香港人之香港史1841-1945》著者蔡荣芳同样赞扬这本书的行文及关注点,不过却不赞同高马可否定把何启等人描述成“与外国强权协力的爱国者”的观点,认为环境会令人的身份认同改变,有时它亦可以“存有矛盾”[13]。
东京大学大学院综合文化研究系助理教授谷垣真理子认为,《帝国夹缝中的香港》虽使用大量的英语史料,但其仍能勾画出英属香港的实际情况。当中所列举的参考资料亦对将来的香港学学者有帮助。不过,她仍认为这本著作的原创性“并没有很好表现出来”,表示高马可在一些应该说明自己跟前人有何异同的位置上并没有好好说明。此外,谷坦亦表示高马可并没有参考应该参考的资料,比如科大卫的著作[4]。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