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帝室十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帝室十姓,又称帝室十族、宗室十姓,是在中国拓跋部北魏朝时,由皇室拓跋氏分支出的十个宗族姓氏,属于皇室家族,与勋臣八姓等,俱为北魏时代的贵族。在唐朝时列入虏姓。
概论
帝室十姓的记载,出于《魏书》与《新唐书》。据《魏书》记载,在拓跋邻时代,将拓跋部内分为七部,由其兄弟统率,加上帝室拓跋氏为八部[1],之后分出帝室十姓,彼此不通婚,负责参加国家祭典[2]。在北魏拓跋珪时,由十族中选出人选,参与帝室祭天[3]。在北魏孝文帝时代,将帝室十姓皆改为汉姓。
据《新唐书》,帝室十姓中最早出现的是长孙氏,在北魏道武帝时,将长孙嵩改姓长孙氏。之后在北魏孝文帝时,分封拓跋邻后代,形成帝室十姓[4]。
帝室十姓实际出现的时间,经后世考据,有不同说法。中华民国学者陈寅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姚薇元等人,主张起源自拓拔邻时代。陈寅恪认为,十族中的乙旃氏与纥骨氏出自高车,十族的形成,除了血统外,也与其社会地位与政治结盟等因素有关[5]。
美国学者Jennifer Holmgren认为帝室十姓中的各部落在拓跋力微时代开始发展,至北魏道武帝时代才形成帝室十姓[6]。
中华民国学者康乐,认为帝室十姓为十个部落,北魏的国人主要是由这十族构成,为拓跋部建立国家的基础。
Remove ads
十姓分支
为王室姓氏,在北魏孝文帝时代改姓元氏。
姚薇元在《北朝胡姓考》认为,纥骨氏起源自高车。
起源自拓跋邻二哥,在北魏孝文帝时改姓周氏。
《旧唐书》称跋氏[8]。在不同版本《魏书》中,或写为拓跋氏。北魏〈魏孝文帝吊比干文碑〉有“符玺郎中臣河南郡拔拔臻”,姚薇元在《北朝胡姓考》考据应为拔拔氏。现代点校本《魏书》,采用姚薇元考据,皆改为拔拔氏。在北魏孝文帝时代改姓长孙氏。
根据《魏书》与《旧唐书》,起源自拓跋邻三兄[8]。根据《旧唐书》,改姓长孙氏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是帝室之长,中华民国学者康乐认为,拔拔氏可能源是拓跋邻长兄。
据《新唐书》[9],胡三省认为,拓跋郁律长子拓跋沙莫雄,即长孙仁,为南部大人时,才出现拔拔氏[10]。Jennifer Holmgren认为,在北魏道武帝时才分出拔拔部[6]。
《魏书》称侯氏,孝文帝时改为亥氏。《新唐书》称为俟氏,后改为万俟氏。
《魏书》记载乙旃氏起源自拓跋邻叔父。Jennifer Holmgren认为,乙旃氏起源自于拓跋什翼犍之弟拓跋孤。其根据为叔孙建之父叔孙骨,Jennifer Holmgren认为即是拓跋孤 [6]。
高车十二姓中有乙旃氏[11]。陈寅恪认为乙旃氏起源于高车。
注释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