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庇护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庇护制(英语:Patronage)是指一个组织或个人对另一方提供支持、鼓励、特权或财务援助。在艺术史上,艺术的庇护制是指王公贵族、教宗及其他富有且有影响力的人物对艺术家(如音乐家、画家和雕塑家)的支持。这个词也可以指授予职位或教会俸禄的权利、常客对商店的惠顾生意,或圣人对信徒的守护。英文单字“patron”(赞助人)来自拉丁文 patronus,意思是“保护人”,指的是为其客户提供利益的人(见古罗马的庇护制度)。
在某些国家中,该词也用来描述政治庇护或庇护政治,即利用国家资源来回报在选举中支持某政党的个人或团体的行为[1]。一些庇护制度是合法的,例如加拿大的传统中,总理可以任命参议员以及多个委员会和机构的负责人,这些职位往往会由支持执政党的人士担任。不过,这个词也可能指一种腐败或偏袒的形式,即掌权者以非法的馈赠或不正当的任命和政府合约,回报在选举中支持他们的团体、家族或族群。[2]这样的体制相对于任人唯贤制,后者主张每个人应根据其个人特质与能力获得发展机会。
在许多拉丁美洲国家,庇护制度发展为维持统治和社会控制的一种手段,透过它,经济与政治权力集中在一小部分少数人手中,而大多数人无法享有相同的特权。[3]在这种制度下,庇护者(patrón)掌握对较弱势者的权威与影响力,透过提供恩惠换取对方的忠诚与服从。这种制度源自封建主义,目的是维持廉价而顺从的劳动力,以降低生产成本,并让财富及其带来的特权集中于少数精英手中。[4]即使在奴隶制度以及其他类似的束缚制度(如恩托米恩达制、再分配制)被废除之后,庇护制度仍被用来维持僵化的阶级结构。[4][5]随著劳工阶级的崛起,传统的庇护模式在20世纪有所转变,容许某种程度的参政权,但许多制度仍旧偏向让少数强势菁英掌握权力,并透过分配经济与政治上的恩惠,换取下层阶级的支持。[3]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