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白河福安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白河福安宮map
Remove ads

23°21′03″N 120°24′58″E

事实速览 白河福安宫, 基本信息 ...

白河福安宫又称店仔口福安宫,位于台湾台南市白河区,主祀天上圣母,是白河地区的重要庙宇,又称“大庙”[1]:168。关于该庙的建立年代有许多说法,但因为该庙乃分祀自后壁区下茄苳泰安宫,故确切年代应在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以后[注 1][1]:168[2]

该庙在日治时期皇民化运动期间遭到拆毁,二次大战后才由地方信众组织委员会讨回庙地[1]:169,并在1975年改建成今貌[1]:170

沿革

创建年代

关于白河福安宫的创建年代,历来有数种说法[1]:168

更多信息 年号, 年份 ...

张耘书《台南妈祖信仰研究》一书认为白河福安宫既然是分香自下茄苳泰安宫,而泰安宫又应该是在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所建,自然建立时间会在这之后,约是乾隆末年或更晚[1]:168

清朝与日治

根据庙方说法,福安宫是由当地首富吴文秀所倡建,邀集附近13街庄之仕绅开会后,决定在位居中心的店仔口街建庙[注 2][1]:168、170[2]。而在建庙之后,当地富豪徐圣、黄盛、苏某等在道光十七年(1837年)集资改建,而后在光绪年间亦有所整修[注 3][1]:168

日治时期皇民化运动期间,官方以“寺庙整理”为由,拆毁了白河地区的庙宇,福安宫亦遭到拆毁,原址改建成白河警察派出所底下的“联合保甲事务所”[注 4][1]:169。福安宫的神像则被没收到新营郡役所警察课,但当地仕绅吴狮偷藏了二圣母与三圣母神像,林济恒则偷藏了二圣母副尊[1]:169

民国时的重建

日本二战投降后,1945年吴狮在警察郭朝沧的协助下迎回了福安宫的12尊神像,与先前被偷藏的3尊神像一起暂时供奉在新厝仔吴祖祠堂内[1]:169。同年地方信众组织了福安宫管理委员会,向新营区警察所长陈请,在次年将庙地讨回,把事务所改回庙宇[1]:169。而当地其他在日治时期遭到破坏的庙宇[注 5]之神明,也被迎到福安宫内供奉[1]:169。也因为如此,原本依附在文昌祠(店仔口文祠)的“玉山书院”[注 6]也迁入福安宫内,民国四十二年(1953年)1月20日当地文人林春水即在此成立“玉山吟社”[1]:180[3]:269

民国五十六年(1967年)发起重建[2],于民国六十四年(1975年)完成前后殿工程,次年起连续三年都举办了绕境活动,即“十三街庄香”[1]:170。然而此后又因故中断,直到民国九十九年(2010年)才恢复举办[1]:172[4]

十三街庄香

十三街庄香形成于清朝时期,或可追溯至建庙之初[1]:171。日治时期的明治三十年(1897年)左右还有举办一次,但后来因为种种因素而停办[1]:171、172。民国时期庙宇改建后曾经恢复举办连续三年,但又因故中断,后来在2010年5月3日才恢复举办[1]:172[4]

战后的十三街庄香大致分为筹备、绕境、祝寿三个阶段,举办时间约在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前三日[注 7],参与人员事前需要茹素三天[1]:176。绕境时按例由二妈担任主帅,庙中其他神明同行[1]:176。三天的绕境会分别以绿红黄三色代表,各路线安排一领队执该色队旗[1]:178。早年全程都是以步行完成,但后来其中一段跨越急水溪的溪底小路因水患而毁,故此段改为搭车[1]:178。而过去每晚妈祖都会回銮福安宫,现已改为驻驾于当天最后抵达的庙宇[1]:179

绕境范围

1970年代以前的香路涵盖了白河、后壁、东山三区,1976年时主要是马稠后关帝庙[注 8]以及偏远的后壁土沟、大林等地退出绕境范围[1]:174、175。2010年以后大致沿用1976年的范围,但早期路线是用“角头”为据点,现在则改以“宫庙”为据点[1]:175

更多信息 时期, 范围 ...
Remove ads

注释

参考来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