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广岛陆军服装分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广岛陆军服装分厂(日语:広島陸軍被服支廠/ひろしまりくぐんひふくししょう),又称出汐仓库(日语:でしおそうこ),是位于日本广岛县广岛市南区出汐地区的一处军事设施,原为大日本帝国陆军所设立的被服厂,专责生产军服、军靴等军需物资。该设施距离1945年8月6日广岛市原子弹爆炸的爆心地约2,670公尺。虽然建筑的钢铁门出现弯曲变形,但整体结构并未倒塌。原爆发生后,大批受难者涌入此地,建物遂被作为临时救护所使用。
战后,此地曾被转作学生宿舍与运输仓库之用。自1990年代后期起,设施逐渐闲置,目前仅存的四栋建筑(10至13号仓库)已被广岛市认定为“被爆建筑物”之一。亦为日本现存最古老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群之一,具有重要的建筑史价值[1]。基于其历史与文化意义,市民发起保存运动。[2][3]广岛县也表示,将对其所持有的三栋建筑进行耐震补强[1]。2024年1月19日,该设施以“旧广岛陆军服装分厂仓库设施”之名,被指定为国家重要文化财[4][5][6]
Remove ads
概要
广岛陆军被服支厂主要负责制造军人用的服装与鞋靴等装备。战后,该建筑历经多次用途变更,但自1997年起关闭,作为历史遗构保留至今。目前一般以“出汐仓库”之名称流传,原则上禁止随意进入。若欲参观,须事前联系广岛县财产管理课以获得许可[7]该工厂所处理的项目不仅包括军服与军靴,还涵盖斗篷、内衣类、帽子、手套、袜子等服饰品,亦包括背包、饭盒、水壶、棉被、毛毯、肥皂、剪刀与小刀、军人手册等杂项物资[8]。进入大正与昭和时期,随著战线扩大与武器、装备的多样化,该厂亦开始制造防寒服、防暑服、航空队用服装、空降部队、挺身队用装备,乃至于化学战防毒服等。
这些物资当中,军服的缝制与军靴的制造是被服厂的主要职能;至于其他品项的生产,则多交由民间工厂代工,被服厂本身则负责发包、品质管理、储藏与配发等业务。除了承担陆军所需之军服与军靴的生产、以及各类被服与杂项的采购、储藏与配发外,亦负责中国地方、四国地方与九州地区相关民间工厂的管理与技术指导,并对国民被服进行监督。
1924年时的职工人数为652人(男性262人、女性390人)[9],至1929年(昭和4年)时为505人(男性228人、女性277人)[10],显示女性职工人数高于男性。1924年时的最低工资为男性1圆20钱、女性90钱;最高工资为男性4圆、女性3圆[9]。此外,该厂亦提供员工本人及其家属的诊疗服务与婴幼儿保育等福利措施,惟征才对象主要针对出身良好的家庭子女,并会进行严格的身分背景调查[9][10]。
至1943年(昭和18年)后期,随著美军对日本本土的空袭展开,工厂开始进行生产设备与储备品的分散作业,并在广岛支厂辖下设置仓敷出张所、儿岛作业所与宇品作业所。
Remove ads
沿革

1905年(明治38年)4月,本设施作为陆军被服厂广岛出张所设立,同年12月于市内皆实町(当时)完成全栋建筑[9][10]。1907年(明治40年)11月升格为支厂[9][10]。创设初期,全国仅东京、大阪与广岛三处设有同类机构,三所之间保持业务联系与协调[9][10]。至大正初年,厂区面积达7万坪[11]。
邻近区域除有于1906年迁至北侧东新开町(今霞町)的陆军兵器支厂,今为广岛大学霞校区所在地)之外,尚有陆军要塞炮兵连队(后改编为通信第2连队,驻于比治山本町、今为进德女子高等学校]]与产业会馆所在地)与多处军事演习设施。设施开设初期的最邻近车站为位于东侧、国铁宇品线上的比治山简易停车场(1903年开业),支厂开设时亦设有引道通至该站,供装卸物资使用。然而,该站于1919年8月废止,后于1930年以“被服支厂前停留场”之名复站,后改称为上大河车站[12]。此外,自广电宇品线与皆实线通往支厂的道路,因为上下班人流众多,被称为“被服厂通”,即今皆实町中通商店街。[13]

1945年8月6日,美军投下的原子弹使广岛市陷入全面毁灭状态。然而,由于被服支厂距爆心地约2.7公里[14],再加上其外墙厚达60公分,因此虽遭受爆风冲击与热线波及,仍免于焚毁与倒塌,得以作为临时救护所使用[14]。大量被爆者逃至此处,其中许多人在此断气。当时的惨状亦被峠三吉记录于其诗作《原子弹诗集》中〈仓库的记录〉与〈于临时包扎所〉中。此建筑至今仍保留因爆风而严重扭曲的铁制窗扉,另有遭爆风掀起的砖墙柱帽部分被切割保存,现存于广岛和平纪念资料馆内[8][14]。
随著日本战败,被服支厂废止。自1947年(昭和22年)10月起,原有建物与厂区用地陆续转为他用,包括作为广岛大学与广岛高等师范学校校舍、大藏省中国财务局办公厅舍、公务员宿舍用地、民间住宅用地、县立学校(皆实高中、县立广岛工业高中)用地、国道2号线道路用地,以及其他事业用地(如新广岛电视台总部大楼)等。此过程中,除了现存的四栋建筑外,其馀均已拆除[8]。值得一提的是,原被服支厂本馆于战后曾作为县立皆实高中本馆使用至1964年,其后转作美术与书法教室使用多年,但现已不存[15]。
其后,现存四栋建物之中,有一栋被作为广岛大学学生宿舍薰风寮使用,其馀三栋则移交日本通运作为仓库使用[8]。1995年后,日本通运也不再使用该设施,并将建物转让给县政府,自1997年起,四栋建筑完全处于未使用状态[14]。此外,这些建筑已以“旧日本通运出汐仓库1~4号栋”之名,登录于市政府的被爆建筑名录中[16]。
曾经覆盖出汐町大半区域的被服支厂,如今仅馀下少数遗构,然即便如此,其作为地区的地标性建筑仍广为人知。邻近的旭商店街之昵称“Ivy Town(常春藤城镇)”即取自旧仓库墙面上缠绕的常春藤[17]。
Remove ads
- 荒张正一郎 一等主计正:任期不详-1934年3月5日[18]
现况
-
因原爆热风而扭曲的铁制门
现存的10至13号仓库建于1913年(大正2年)8月[14][19]。建筑由4栋组成,呈L字形排列,每栋长边约94公尺、高17公尺,为三层楼的钢筋混凝土构造,外墙贴砖[8][14][19]。自1997年起完全封闭,未再使用[14]。目前1至3号栋为广岛县所持,4号栋则由中国财务局所有,但由广岛县统一管理[16][14],总延床面积约为21,700平方公尺[14]。
虽外观类似红砖建筑,但实际上采用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结构,并与外墙红砖整合为一体。从外部可见混凝土梁端与楼板,可证实其结构。据信,日本最早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为明治38年在佐世保军港内所建之设施。因此,被服支厂可视为日本钢筋混凝土建筑的过渡期代表[14]。
广岛县于1980年开始探讨保存事宜[20]。1993年(平成5年)举办由县主导的保存活用方策恳谈会,会中一致认为应以“文化、历史・和平、亚洲观点”作为活用基础[21]。其后虽曾提出数项活用计画,但因泡沫经济崩溃导致财政困难,加上每栋需投入逾20亿日圆进行耐震补强,致使计画无法实现[14][19]。例如1997年提出“濑户内海文化博物馆构想”、2002年提出“国际艺术文化据点整备构想”,并一度作为引进埃尔米塔日博物馆分馆的候选地点[14]。2011年(平成23年),为解决原爆之子像附近无法展示所有千纸鹤的问题,本建筑亦曾列为长期展示场地候选之一[22]。
2019年12月4日,广岛县表示因结构老朽,拟拆除所拥3栋中的2栋,仅保留1栋进行补强与修缮[23][24][25]。然而因应社会各界要求保留声浪升高,县于2021年5月19日决定对所拥3栋全面实施耐震化[26]。2022年5月18日,中央政府亦宣布配合广岛县政策,将其所持的1栋一并保存[27]。
2023年5月17日,来自神户市的研究所学生向前来采访G7广岛高峰会的外国媒体介绍此建筑,并说明其作为“同时传达受害与加害双重面向的重要文化财”的意义[28]。2023年5月21日,电视节目《日曜报道 THE PRIME》的现场直播选址于此建筑内进行,内容涉及该建筑及G7广岛高峰会的相关讨论[29]。
另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