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弓箭手悖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弓箭手悖论
Remove ads

弓箭手悖论(英语:Archer's paradox)是指射箭时,弓箭初始搭上弓弦时,其箭头所对准的方向并非目标物本身,而是略偏于一侧。然而,当弓完全拉满并射出箭矢后,箭仍然能够沿著拉满弓时箭头所指的方向飞行,最终命中目标。

Thumb
弓弦绷紧和拉满弓时箭的方向示意图。A = 弓/把手,B = 弓的中间平面,C = 箭头指示方向和抛物面。
Thumb
箭同时朝弓的方向和远离弓的方向弯曲示意图。

此一现象可透过箭矢在离弦瞬间产生的弹性弯曲来加以解释。箭身的变形使其能绕过弓体,进而修正初始瞄准角度与实际飞行路径之间的差异。

“弓箭手悖论”一词最早由E. J. Rendtroff于1913年提出。[1],当时对此现象的理解,是认为在箭矢离弦瞬间,箭身会因受力而产生弯曲,导致其飞行路径偏离弓体中心线。这一现象最早由Clarence Hickman透过摄影技术加以观察并纪录。[2][3],射出的箭矢在朝向目标飞行的过程中,其箭身会出现横向来回的弯曲振荡,这一动态过程亦已透过现代工程测试加以证实。[4]。然而,现今对于“弓箭手悖论”一词的使用,时常出现混淆。部分论述将箭矢的弯曲振荡误解为该悖论本身,特别是在现代使用“中心释放弓”(center-shot bow)时,箭矢出发方向即与目标一致,并不会产生原始定义中的视觉矛盾。因此,对于未曾接触传统设计弓具的射手而言,该术语可能产生误导。

Remove ads

细节

必须具有足够的挠度(或称刚性或 “动态挠度”),才能在瞄准时偏离弓身、但射出后回到正确的飞行路线上[5]。如果箭的挠度不正确,箭与弓接触的接触情况不确定,从而箭飞出后的受力也无法预测导致准头下降[6]。另外,如果弓箭选手选用挠度各不相同的几只箭,射出时箭身会有不同的弯曲,因此会命中不同的位置。因此,专业弓箭手不仅要根据弓尽量选用挠度在合理范围内的箭,也要注意一组箭的挠度要高度一致。[7]这些要求可以在静态挠度测试仪的帮助下实现。

弓的选择与挠度

拉力较弱的弓需要配挠度较低的箭(挠度是箭身的刚性[8]。拉力较弱的弓在加速箭时造成箭身的变形较小(参考欧拉挫曲),因此箭在射出前必须较容易被弯曲。相反,拉力大的弓需要挠度较大的箭,因为箭被加速时产生的弯曲效果更加显著[9]。如果箭的挠度太大(箭身较硬),箭身较难被弯曲。因此撒放后随着弦靠近弓,箭头会被迫射向目标的旁边。反之,如果箭的挠度太小(箭身较软)变形太大,加速时会射向目标的另一边。极端情况下,箭身可能在撒放之前折断,造成安全隐患。[10][11][12]

校准

动态挠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箭杆长度,箭头重量,与静态挠度。静态挠度是静态条件下箭杆中点的刚性[13]。射箭贸易协会(ATA)(原称为射箭制造商和招商局组织(AMO))静态挠度测试方法是在26英寸(0.66米)箭杆的中点处悬挂2磅(0.91千克)的重物[14][15]。美国检测与材料协会(ASTM)F2031-05(《箭杆静态挠度(刚度)测量的标准检测方法》)为在28英寸(0.71米)箭杆的中点处悬挂1.94磅(0.88千克)的重量[16]。 (过时的)英国国家射箭协会(GNAS)系统使用1.5磅(0.68千克)的重量并将箭身两端(两支点位于箭头之后和扣弦处之前)支起。由于两支点间距离不固定, GNAS不能直接转换为ATA或ASTM,现已废弃不再使用。

挠度的主要测量单位是千分之一英寸的偏转(500的偏转等于0.500英寸)。有时也通过将26除以英寸的偏转,将此数值转换为磅。 (26除以0.500等于挠度为52磅)[17][17]

引用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