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张光直
考古学家(1931—2001)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张光直(1931年4月15日—2001年1月3日),生于北京。考古学家、人类学家,曾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长、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亦曾任教于美国耶鲁大学与哈佛大学。
家族
哥哥张光正,1945年初从北京秘密离家投身抗战,同年5月由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指派回到北京家中,后按计划考入华北治安军军官学校以图瓦解日伪军,内战爆发后回到解放区并留在大陆。[1]又名何标。[2]
弟弟张光诚和张光直一起从中国大陆回台,后来都去美国。
生平
张光直和父母返台后,就读台北市建国中学,在左派校长陈文彬和国文教师罗铁鹰的影响下,接受了左派思想,并培养了文学的兴趣。张光直在白色恐怖四六事件中被捕,被关押一年多,通过父亲的党政关系才得释放。
张光直留学美国,于哈佛大学师从戈登·蓝道夫·威利,取得人类学博士学位。取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后,张光直于耶鲁大学人类学系任教长达16年,1977年回到母校哈佛人类学系任教,曾任该系系主任一职。
张光直在1994年应李远哲邀请回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长,1996年健康因素辞职,到美国休养,2001年因帕金森氏症在美国麻塞诸塞州去世[3],葬于奥本山公墓[4]。
为纪念张光直,国立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将图书室命名为“张光直纪念图书室”。[5]
学术成就
张光直的学术职涯主要在北美考古学界的耶鲁大学与哈佛大学进行,有三大重要贡献:
一、在聚落考古学(settlement archaeology)有卓著的贡献。
二、对中国考古学有重要贡献,其代表作《古代中国考古》(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China) 曾修订多次,其中最后一版提出中国文化的多元起源论,迄今仍然是北美考古学界的中国考古学最主要的指导理论。
三、在1990年代,美国学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境内诸多考古田野合作计划的核心推动者。
张光直在1970年代,通过在台湾中部主持“浊大计画”的发掘工作,将当代文化人类学及考古学的理论以及方法应用在中国考古学与台湾考古学,促成台湾学界与当代考古学发展的接轨。并于1986年号召推动台湾史田野研究计划,成为日后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的雏形。
张光直曾经化名“韩起”[6],于1979年投稿〈台湾省原始原始社会考古概述〉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出版的《考古》学术期刊,广泛影响了中国考古学界对台湾史前研究的认识,文中强调“从考古学上证明了‘台湾同胞’ 这四个字不但适用明末以来大批移入台湾的汉人同胞, 而且适用于在本省历史远为悠久的高山族与平埔族的同胞”[7],成为中国考古学界研究台湾史前史与台湾人源流的典范研究,为中国政治宣传主张台湾原住民隶属于中华民族的学术证据基础。
著作
- 《商周青铜器与铭文的综合研究》 (1973)
- 《张我军诗文集》 (1975)
- 《台湾省浊水溪与大肚溪流域考古调查报告》 (1977)
- 《中国青铜时代》 (1983)
- 《考古学专题六讲》 (1988)
- 《九洲学刊选编(一)》 (1988)
- 《中国青铜时代第二集》 (1990)
- 《美术.神话与祭祀》 (1992)
- 《考古人类学随笔》 (1995年),ISBN 978-957-08-1442-2
- 《中国考古学论文集》 (1995)
- 《蕃薯人的故事》 (1998),ISBN 978-957-08-1757-7
- 《古代中国考古学》 (2002)
- 《商文明》(Shang Civilization)(2002)
- 《张光直文学作品集 : 考古学家张光直文学作品集粹》 (2005)
- Rethinking Archaeology (1967)
- Settlement Archaeology (1968)
- Fengpitou, Tapenkeng, and the Prehistory of Taiwan, ISBN 978-0-913516-06-5 (1969)
- Early Chinese Civilization: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1976)
- Food in Chinese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1977)
- Fong, Wen (ed.). The great bronze age of China: an exhibition from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ew York: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1980 [2013-12-22]. ISBN 087099226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4). (Chang has essay in)
- Art, Myth and Ritual: the Path to Political Authority in Ancient China (1983) 《美术、神话与祭祀》
-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 an 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 (2002)
- Souvenirs de la patate douce : une adolescence taiwanaise (2005)
荣誉
相关条目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