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强热带风暴南玛都 (2017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強烈熱帶風暴南瑪都 (2017年)
Remove ads

强烈热带风暴南玛都(英语:Severe Tropical Storm Nanmadol,国际编号:1703,联合台风警报中心:WP052017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Emong)为2017年太平洋台风季第3个被命名的风暴。“南玛都”(Nan Madol,国际音标:[nanˈmadol])一名由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所提供,为波纳佩岛上的一个著名遗迹南马都尔[1][2]

事实速览 强烈热带风暴南玛都, 路径图 ...

南玛都在西菲律宾海发展英语Tropical cyclogenesis热带低气压后采取西北路径以时速约35公里直扑台湾东部并增强为热带风暴。南玛都其后改为以东北路径穿越八重山群岛并进入东海,且进一步增强为强烈热带风暴且发展出风眼结构,于7月4日受西风带影响而加速至每小时约50公里高速横扫日本,是继2003年强烈热带风暴莲花后14年以来首个登陆爱媛县的热带气旋[3],并在当地造成洪水、剧烈风势和山崩,截至11日有30死亡,19人失踪。南玛都横过日本后重返西北太平洋并受斜压和冷空气影响,于晚间至翌日转化为温带气旋,最后进入白令海,并侵袭阿留申群岛。

Remove ads

发展过程

两股低压区接连在2017年6月中旬及下旬于西北太平洋生成,当中前者发展为热带低气压并影响日本,而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在30日上午9时对位于关岛西北方的后者给予热带扰动编号97W[4]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半小时后对此低压区形成热带气旋的机会跳过评为“低”[注 1]而直接评为“中”[6][注 2],且在翌日(7月1日)下午2时提升至“高”,同时发出热带气旋形成警报[7],与此同时日本气象厅把该系统升为热带低气压[8],再于晚上9时半发布烈风警告[9],表示一日内或增强为热带风暴,台湾中央气象局亦于晚间11时将其升为热带性低气压,并表示“且有增强为轻度台风的趋势”[10][11]。此时南玛都的对流云带不断卷入中心,组成一个较为广阔的低层环流中心,使其确实位置当时难以辨认[12]

受惠于海水炎热垂直风切变[注 3]微弱,以及有热带对流层上部槽[注 13]强化高空辐散[注 14]的良好环境下,香港天文台在2日清晨4时45分表示“一个热带气旋似乎在形成中”[27],后于早上6时45分也把此系统升格为热带低气压[28],再于5小时后升为热带风暴[29],此前日本气象厅和台湾中央气象局已接连于早上8时正和早上8时55分作出同等升格,日本气象厅给予国际编号1703,并命名为南玛都[30][31][注 15];但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要到上午11时才把南玛都升级为热带低气压[12],给予热带气旋编号05W[注 16];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则在6小时后再于下午5时升为热带风暴[32]。当日各官方机构预测南玛都会进入东海并以热带风暴强度在日本九州登陆[33],但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和某些数值预报运算结果显示南玛都会增强为台风[34][35]。此外各机构预测的登陆地点亦有差别,当中日本气象厅的预测路径显示南玛都在山口县一带海域近距离掠过后于岛根县登陆,为各机构之中最北者[33]。其后南玛都进入西风带,而南面则与热带对流层上部槽连接,为此系统带来极佳的高空辐散,令该系统中心处形成一“云卷风眼[34],其8级风范围从上午的80公里增大至100公里[36][37]

从台湾中央气象局的都卜勒雷达回波图可见,南玛都在3日于午夜12时10分在石垣岛登陆[38],旋即进入东海并改向东北前进[36]。随后南玛都组成中心密集云团区[注 17],而“针眼”亦于卫星云图上显现[34],促使日本气象厅在当日凌晨2时50分把南玛都升为强烈热带风暴[40],而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和香港天文台则先后于4日早上8时半和9时跟随升格[41][42];而各官方机构于中午时分在登陆地点上向南调整[33]。受西风带影响,该系统进一步加速至每小时55公里并改向东北偏东移动,日本气象厅宣布南玛都于4日上午7时在长崎市附近登陆[43]。登陆后南玛都受到地形影响,再加上垂直风切变加强,导致此系统明显减弱[44]。南玛都在11时和下午4时分别于爱媛县宇和岛市和歌山县田边市再度登陆[45][46],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在下午5时7分率先把南玛降为热带风暴[41],香港天文台于下午6时45分跟随[47]。伴随西风带而来的冷空气随即渗入此系统,破坏其暖心结构而令其开始转化过程[44]。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在晚上8时22分表示南玛都转化为温带气旋,并对其停止编号[41];日本气象厅和台湾中央气象局亦分别在5日上午8时50分及上午11时整,作出相同表示[48][49];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5日上午5时把南玛都降为热带低气压,并对其发布最后警报[50];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5日清晨5时把南玛都降为热带低气压,并对其发布最后警报[50]。南玛都的残馀温带系统其后逐渐改回正东北路径,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于6日上午6时再度发展出8级风风力,晚间改向东北偏北移动,翌日(7日)再改向西北移动,且减弱至热带低气压强度,随即将进入白令海之际逆时针转向,朝着国际换日线方向行进,路径在中午改向东北,下午再改向南移,到夜间改向正东方向移动,并再度发展出8级风风力,最终在9日完全消散[51]

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在2018年5月1日发布的“2017年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中,把南玛都的强度从每秒25米(每小时90公里)上调至每秒28米(每小时100公里),并把南玛都的中心气压下调至985百帕斯卡[52],而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也把它的中心最大风速从60节上调至65节。

Remove ads

影响

台湾

气象局在7月1日晚间指出位于菲律宾东北东方海面的热带性低气压正快速朝著台湾到琉球群岛间行进中,且有增强为轻度台风的趋势,该系统最快于隔日增强为轻度台风,一旦增强为轻度台风则或发布海上台风警报,并密切观察[11]。气象局在2日上午把该热带性低气压升格为轻度台风后召开记者说明会,表示目前南玛都可能擦过台湾东部海域,预计当日下午起东半部风浪加大,晚上至翌日上午将为北部、东北部挟带短暂阵雨。若未来南玛都路径较偏向台湾,将不排除发布海上台风警报,若路径较为偏东、离台湾较远,则不会发布警报[53][54]。气象局接受中央通讯社电话采访时表示预估南玛都将“擦边”通过台湾东部海域,发布警报机率不高,但东台湾沿海一带仍需提防长浪[55]。南玛都在3日凌晨横过石垣岛时最接近台湾,在当地200公里外掠过。当日上午台湾高温闷热,气温达摄氏32-34度,而午后则有局部大雨,气象局提醒要留意午后的天气变化,外出时要携带雨具备用,并提防短时强降雨及雷击、强阵风等剧烈的天气现象,山区及溪边活动要特别注意安全。另外台湾北部至东北部有8-11级强阵风,近海虽然无明显强风,但北部、东半部(含兰屿、绿岛)沿海及马祖海域有长浪发生的机率,海上作业或海边活动须特别注意安全[36][37]

日本

当地发布之最高台风警报:暴风警报

南玛都在3日子夜12时10分登陆石垣岛,当地吹起8级风,地面观测站录得最低气压992百帕斯卡[38]。随后南玛都增强为强烈热带风暴并向本州推进,气象厅呼吁民众注意泥石流、水浸、河川水位上升及强风等灾害,并发布疏散警报[56]。南玛都于4日上午8时在长崎市附近登陆[43],当地云仙岳测站录得高达23.2米每秒的持续风速,在室户岬的阵风更达45米每秒[57][58]。南玛都随后在下午1时和下午5时分别于爱媛县宇和岛市和歌山县田边市再度登陆[45][46]。九州在早上录得一小时45.5毫米的雨量[56]。日本气象协会表示由于南玛都环流相对较小,一旦接近就会带来急降雨及强风,呼吁民众要留意急剧的天气变化。[56]

截至5日,南玛都造成3人受伤,熊本有6.2万户停电,长崎亦有6400户停电,九州新干线一度停驶,部分班机停飞。[59]

南玛都过境以后,7月4日晚间到5日上午在中国地方西部的岛根县,5日下午在九州北部的福冈县大分县相继降下暴雨,并引发洪水山体滑坡等灾害[60][61][62]。有气象学家表示,通常情况下台风过境会造成梅雨锋面向太平洋方向移动,吹袭地区天气放晴;但由于南玛都登陆后威力急遽减弱而导致梅雨锋面南移缓慢,最终在九州北部附近停滞不动。由于台风带来大量的湿气,从而在锋面所在处形成线状降水带,降下暴雨。[63][64][65]

日本九州自风暴南玛都吹袭后,连日暴雨成灾,增加至21人死亡,至今最少20人失踪,警方与自卫队继续搜救失踪者。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表示,政府正积极检视受灾情况,一旦界定今次暴雨为特大灾害,中央政府将提高对灾区的资金援助。[66]

Remove ads

注释

  1. 当有2种以上全球预报模式表示某低压区将于未来48小时内发展为热带气旋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则将该系统之热带气旋形成机会评级为“低”。除非环境异常优良,否则该系统在24小时内发展为热带气旋的机会甚微。[5]
  2. 当有3种以上全球预报模式表示一低压区将于未来48小时内发展为热带气旋,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则将该系统之热带气旋形成机会评级为“中”。一般而言,即使发展机会增大,系统过了24小时之后发展成热带气旋的机会才较高;但如果环境良好,系统亦可以在24小时内形成热带气旋。[5]
  3. “垂直风切变”是指比较一垂直高度中的风速及风向差。[13]由于强烈的垂直风切变会干扰对流,使热带气旋的结构受破坏、甚至系统高低层分离,热带气旋必须在垂直风切变较弱的环境才可顺利发展。
  4. “西风带”是位于副热带高压与副极地低压之间(大致在南北纬30至60度之间)的行星风带。从副热带高压流向副极地低压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之下,偏转成西风(北半球为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因此西风为盛行风。[14][15]
  5. “斜压”是指等压面与等温面(等密度面)出现交角的现象,而且两者随高度而倾斜。例如于中纬度,由于受太阳照射差异使南北温差大,西风带的气压槽一般即随高度向西倾斜,而温度槽脊则向东倾斜,造成等压面和等温面不平行的情况。[16]
  6. “辐散”是指空气由一个中心向四周散开,通常只有气旋式辐散,形成原因和辐合的机制相若,只是一般是在高压系统发生。高空也能有高压,所以高空也能有辐散,高空辐散足够又有水气时就可能降雨,形成原因和辐合相若。[17][18]
  7. “气压梯度”是指在一水平距离中的气压变化程度。在地面天气图上,等压线间的疏密正好反映著气压梯度的大小:当等压线疏时,表示该区气压梯小,等压线密集,则气压梯大。气压梯度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力”,这其实是由于水平气压差而产生的空气加速度(即单位质量所受的力),推动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而产生。风力和气压梯度的大小成正比:气压梯度越大,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的速度(即风速)亦愈大。而气压梯度力作用的方向,往往与等压线呈垂直。不过在实际大气中的空气运动还有地转偏向力、地形摩擦力及离心力等作用,因此情况往往复杂得多。而基于气压梯度力,亦可简单解释至热带气旋中心的极强风速,即由于其气压梯度于近中心处甚大所致。[19][20]
  8. “赤道东风带”位于3000米以上高空,空气由副热带高压流向赤道附近之低压,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之下形成偏东风。此乃地球三股行星风系之一,有导引热带气旋向西移动的作用,一般该热带气旋采以每小时20公里左右行进。[21]
  9. 东风带[注 8]中有时会出现一些低压波动,在天气图或气流图中以倒V字低压槽表示,乃“东风波”。其由东向西传播,槽前有辐散现象,槽后则有辐合;因此东风波左方受下沉气流影响天气晴朗,右方则因辐合上升而出现对流性的不稳定天气。有大约一成的热带气旋就是在东风波之扰动中生成。[22]
  10. “低压槽”指狭长状的低压,或从低压中心向高压处伸展而等压线呈V字形的地方。槽后方气流下沉,槽前方气流上升而有辐合运动,有利对流及雨带的发展。槽线活动的观测在热带气旋预测上有广范的应用,例如西风带中的长波槽(东亚大槽位于东经120-150度)将推动热带气旋转往东北方向行进,而东风波[注 9]、热带对流层上部槽(英语:TUTT)所带来的高空辐散会有利热带气旋发展等等。[23]
  11. “辐合”是指空气汇聚的现象,其中又可分为“气旋式辐合”和“切变式辐合”两种:在地面,空气在地转偏向力气压梯度力[注 7]、地形摩擦力以及离心力之共同作用下,以逆时针通过等压线,呈螺旋式向低压中心推进,形成风。若低压中心有闭合等压线(例如热带气旋),则因角动量守恒,离心力加大,而进一步平衡气压梯度力,于是产生旋风。同时空气被迫抬升,空气上升后地面气压便会进一步下降,此即“气旋式辐合”。而“切变式辐合”则是两种不同风向的气流辐合,而使空气因压迫抬升,这种切变式的辐合通常出现于锋面或低压槽[注 10],和前者辐合的分别只是气旋式的风向变化比较不明显。[17][18]
  12. 高空西风带[注 4]绕副极地低压的等压线移动,当副极地低气压出现冷心斜压[注 5]槽时,即为“西风槽”。槽中有强正涡平流,槽前有辐散[注 6]运动常伴随低空温带气旋的发展,槽后辐合[注 11]则伴随地面反气旋之增强。西风槽东移时亦使副热带高压东退,西风带中的长波槽(东亚大槽位于东经120至150度)将推动热带气旋转往东北方向行进。[24][25]
  13. “热带对流层上部槽”是一条位于热带高空(约200百帕面)的槽线,其可经由中纬度西风槽[注 12]振幅延大而伸展到热带而成,亦可为高层反气旋南侧之高空东风倒槽。其将带来强烈垂直风切变而影响热带气旋或热带扰动的发展,但亦有情况是因带来良好的高空辐散而助长热带气旋加强。在环境许可下,其会发展成拥有完整环流的高空冷心低压,并有可能发展至地面而诱生出低层之扰动发展。[26]
  14. “辐散”是指空气由一个中心向四周散开,通常只有气旋式辐散,形成原因和辐合的机制相若,只是一般是在高压系统发生。高空也能有高压,所以高空也能有辐散,高空辐散足够又有水气时就可能降雨,形成原因和辐合相若。[17][18]
  15. 作为世界气象组织指定的西北太平洋区域专责气象中心日本气象厅负责西北太平洋区域内(包括南海、东海)的热带气旋正式编号与命名工作:每当该机构把一个热带低气压升为热带风暴时,该机构亦会依照在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上通过的名称表作出命名,同时给予4位数字的国际编号。前两位为当年公元纪年最后两位数(2017),后两位代表南玛都是当年被日本气象厅3个升为热带风暴热带气旋
  16. 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会为所有于其责任范围内被该机构评定为热带气旋的系统作出编号,由两位数及一个英文字母组成。英文字母表示该热带气旋形成的区域,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东海)以W表示;而两位数字则指热带气旋于当年在英文字母所表示的区域内形成次序,换言之“05W”即指南玛都是年内第5个于西北太平洋区域内形成的热带气旋。此编号系统每年重新开始。
  17. “中心密集云团区”是达强烈热带风暴级别之热带气旋所拥有的一种特征,在卫星云图上所见为一浑圆,集中及具有组织的密集云区在中心附近旋转,通常为积雨云或塔状积云,会引致中心附近有雷暴发生。中心密集云层区之下应有相当明显而成熟的螺旋云带,同时伸展到云带之外;当热带气旋进一步增强至台风程度时,风眼也会开始在此处的中心区域形成。[39]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参见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