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德國岸防艦列表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德國岸防艦列表包含所有德意志帝國海軍在1880年代至1890年代初建造的岸防艦。在1880年代前後,德意志帝國海軍建造一系列岸防艦,以保護其在北海和波羅的海的海岸線。在1870年代至1880年代早期,德意志帝國海軍建造許多各種設計的鐵甲艦。然而,在1880年代中期,由於對薩克森級鐵甲艦[1]性能上的不滿,以及綠水學派[a]的興起,時任帝國海軍司令列奧·馮·卡普里維[b]放棄大規模主力艦的建造,轉而青睞岸防艦和魚雷艇[4]。因此,下一代大型軍艦齊格弗里德級[c]要比早期的鐵甲艦小得多,而且裝備的主炮只有3門大口徑火炮。這些艦隻被用來保衛德國港口[6]。其中6艘建於1888年至1894年間[7]。另外兩艘奧丁級岸防艦在1892年至1896年間的建造過程中針對前級進行設計改進。[8]

1898年至1904年間,所有8艘岸防艦都進行大規模現代化改造,包括延長艦體,並為其配備新的鍋爐[9]。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所有8艘艦隻都被短暫調派到第六戰列分艦隊。然而到1915年8月後,她們又因為艦體老舊而陸續退役,並被降格為次要角色[10]。1919年戰爭結束後,所有這些艦隻都從海軍序列中除籍,隨後報廢。其中三艘,伏里施喬夫號[d]、奧丁號和埃吉爾號[e]被改裝成商船,服役到1930年前後。其餘幾艘在1920年代早期被拆解[13]。
這些岸防艦結果只是暫時改變德國艦隊的發展方向。1888年,在齊格弗里德級和奧丁級還沒有開建之前,卡普里維就被選中來取代奧托·馮·俾斯麥的德國總理之職,後者被剛登基的德皇威廉二世逼迫離開這個位置,而卡普里維後來又被亞歷山大·馮·蒙茨[f]海軍中將所取代[15]。蒙茨是一位資深海軍軍官,他並不支持卡普里維之前擬定的海防政策,並提議建造4艘新的10,000公噸(9,800長噸;11,000短噸)勃蘭登堡級戰列艦。這幾艘艦艇取代卡普里維計劃中的最後兩艘岸防艦[16]。這使德國在接下來的二十年裡走上建造大型遠洋戰列艦的道路[17][18]。事實上,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曾把從齊格弗里德級和奧丁級開始建造,直到1898年第一個海軍法通過的這段時期描述為「荒廢的十年」[15]。然而由於全部訂單被分配給德國本土幾家不同的船廠履行,這批艦隻完工後,德國船廠的海軍艦隻建造能力得到提升[19]。另外,大批海軍官兵通過在齊格弗里德級和奧丁級艦隻上受訓而得以成長起來[20]。
Remove ads
齊格弗里德級

1883年,列奧·馮·卡普里維將軍接任帝國海軍司令後,拋棄其前任阿爾布雷希特·馮·斯托施[h]的艦隊發展政策,轉而支持建立一支能夠保衛德國海岸的艦隊[i]。為此,他呼籲建造新的沿海防禦艦艇。這種艦艇目標是比黃蜂級炮艇[j]大,但比薩克森級鐵甲艦要小。她們需要同時具有足夠的作戰半徑,以支持在北海地區沿岸執行巡防任務,又裝備有足夠的火力和裝甲,可以與大型的外國戰艦進行交戰。卡普里維目標建造10艘這樣的艦隻,但最終只建造8艘,前6艘就是齊格弗里德級。[24]
這6艘齊格弗里德級艦隻在整個1890年代被用於艦隊演習,直到世紀末陸續接受改造[25]。這一系列現代化改造包括改裝鍋爐和艦體加長,這兩項變化最終都提高艦隻的航速。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她們被重新編入現役,但只持續一年左右。1915年8月後,這批岸防艦被陸續正式退役,開始承擔宿舍船這樣的次要角色。除了伏里施喬夫號,本級所有艦隻都在戰爭結束後拆解。伏里施喬夫號被改造成一艘商船,一直運營至1930年拆解。[7][10]
Remove ads
奧丁級

奧丁級原本是卡普里維計劃的10艘岸防艦中的第7艘和第8艘艦,是齊格弗里德級設計方案的修改版。兩者主要的區別是略有改進的裝甲布局,新增一個煙囪和兩根戰鬥桅[x][9]。1888年,在兩艘奧丁級海軍艦艇安放龍骨之前,卡普里維的繼任者,亞歷山大·蒙斯海軍中將下令建造4艘勃蘭登堡級大型戰列艦,以取代原來兩艘奧丁級岸防艦,這也標誌着德國岸防艦計劃的終結。[37][38]
兩艘奧丁級艦隻在1901年至1904年間被拉回船廠改進,改進方案與齊格弗里德級相同[8]。本級艦隻的服役歷史與齊格弗里德級諸艦基本相同。她們入役初期就加入艦隊執行海岸防衛任務,而在1914年8月戰爭爆發時又被再次動員起來,直到1915年8月被降級為次要職責[10]。戰爭結束後,兩艦都被改裝為商船。奧丁號此後一直活躍在民間服務中,直到1935年退役拆解,而埃吉爾的服役生涯因1929年12月在瑞典的哥得蘭島擱淺而被迫中止。[39]
Remove ads
腳註
參考書籍
期刊來源
拓展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