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必闍赤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必阇赤(蒙古语:bitikči),在蒙古语中意为“书写者”,后成为蒙古帝国指称书记官的术语。在官僚制度完备前,必阇赤活跃于政治、经济、外交等多个领域,虽被征服地的汉人或波斯人称为“丞相”“维齐尔(宰相)”,但其实际职权存在显著差异。
语源
蒙古高原的“必阇赤”概念历史悠久,4世纪鲜卑人建立的北魏时期已有“比德真(bitikčin)”一职,意为“处理文书的官吏”[1]。该词源于突厥语“bit”(文书、信件),与汉语“笔(pit)”或印欧语系“pitaka”(经典文书)可能存在词源关联[2]。
10世纪中亚喀喇汗国编纂的《福乐智慧》中已有“必阇赤”用例,表明这一概念当时已在突厥语族中广泛传播。由于蒙古部原本没有文字传统,推测其必阇赤制度可能源自西方突厥民族[3]。
历史
12世纪末成吉思汗崛起时,蒙古部尚无文书行政体系。南宋使者记载,蒙古初起时并无文书,发布命令或派遣使者,仅刻指为记。1204年征服克烈部成为转折点。克烈部已采用回鹘文字推行文书行政,其官僚群体(如田镇海、昔剌斡忽勒)被蒙古收编,成为帝国文书行政的基础[4]。1205年成吉思汗整备怯薛制度时,可能同步建立了必阇赤体系。1206年蒙古帝国建立后,成吉思汗启用被征服民族的必阇赤,如契丹人粘合重山、耶律楚材等,命其起草对征服地的政令,但最终决策权仍掌握在蒙古必阇赤(如镇海)手中。
窝阔台时期开始完善征服地统治机构:在东方,耶律楚材等直属大汗的必阇赤整顿金朝旧地,其机构被称为“中书省”。西方,以成帖木儿为核心设立管理花拉子模故地的行政机构,由诸王派遣的必阇赤主持实务。1251年即位的蒙哥在位时期,将除金帐汗国外帝国领土的分为东亚、中亚、西亚三部分,分别设立燕京等处分行尚书省、别失八里等处分行尚书省、阿姆河等处分行尚书省,必阇赤在其中继续发挥关键作用。
1260年蒙哥汗去世后,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爆发内战。忽必烈虽获胜但未能统一蒙古,其势力范围形成元朝,察合台汗国与伊利汗国相继事实独立。原行尚书省官僚被各汗国吸收,必阇赤逐渐融入中原式或伊斯兰式官僚体系,不再出现如镇海、孛鲁欢般跨领域掌权的人物。
Remove ads
特质
必阇赤有直属君主的亲卫属性。必阇赤隶属于怯薛(亲卫队),依赖与大汗的个人纽带掌权。例如镇海、孛鲁欢等权倾一时的必阇赤,均在贵由汗、蒙哥汗死后失势。必阇赤作为掌握多语言文字的官僚,既执行蒙古统治意志,又需协调征服地传统制度,如耶律楚材以汉法整饬华北行政,波斯语史料中的“必阇赤”亦扮演类似角色。这一群体的兴衰,反映了蒙古帝国从草原军政体制向定居王朝官僚体系的转型过程。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