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急速耐药性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急速耐药性Tachyphylaxis,源于希腊文,ταχύς/tachys“急速”,φύλαξις/phylaxis“保护”)为医学术语,指用药后反应突然急性减弱[1],包含短期内发作的耐药性。急速耐药性可能在初次用药时发生,也可能在使用多次小剂量后才出现。增加用药剂量,或暂停用药使人体休息,都可能解除急速耐药性,恢复原本的用药反应[2]。例如麻黄碱(Ephedrine)能活化交感神经末梢,使其释放正肾上腺素提高血压,但过量麻黄碱会耗尽交感神经末梢的未活化受体,使效果消失[3]

特性

用药反应取决于当下的药物反应速率,高浓度、长时间的药物刺激,或是重复的刺激,都可能造成药物受体去敏感化(Desensitization),进而产生急速耐药性。

分子交互作用

急速耐药性表现出药物反应的速率敏感性(Rate sensitivity)。药物反应产生生理作用,通常需要药物(刺激分子)结合大分子A(配体受体、G蛋白受体、激酶等等),形成大分子B,借此活化或抑制下游反应。示意如下:

其中p为此反应的活化速率系数(Activation rate coefficient),通常被称为速率常数(Rate constant),然而p其实会受药物刺激的浓度影响,所以p应为变数。

更完整的开放反应系统示意如下:

R代表大分子A的生成速率。p(S)为活化速率系数,明显取决于刺激浓度Sq为移除速率系数,表示大分子B被分解掉的速率。若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则B浓度必等于R/q。必须注意B被分解后的去向,有可能只是单纯去活化,变回大分子A。

以上纯为速率敏感现象的必要条件。内分泌、生理与药理方面都有近一步的案例可循[4][5][6]。由此可见,若大分子B被分解速率太低,而大分子A不足,便是急性耐药性的成因之一。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