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爱沙尼亚经济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爱沙尼亚是欧盟和欧元区的成员,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类为先进经济体系。[9]
Remove ads
概观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爱沙尼亚经济以农业为主,知识业甚为重要,塔尔图大学城以科学贡献闻名,工业不断增长,情况与邻国芬兰相似。销往西欧市场的产品包括牛油、牛奶和奶酪等。主要市场是德国和英国,与邻国苏联的商业往来只占3%。
苏联在1940年强行吞并爱沙尼亚,加上随后二战期间被纳粹德国和苏联破坏,爱沙尼亚经济被削弱。战后,苏联把爱沙尼亚的经济和工业纳入中央计划范围,苏维埃化持续。战前爱沙尼亚的生活水平与芬兰相若,但到了1987年,资本主义的芬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4,370美元,而共产爱沙尼亚只有2,000美元左右。[10]
爱沙尼亚在1980年代后期脱离共产主义,在1991年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经济体,成为全球经济的先驱。1994年,该国把个人所得税的税率统一为26%,成为世界上最早采用单一税的国家之一。2005年至2008年期间,个人所得税税率由26%逐步下降至21%,1990年代后半时期该国的人均外国投资高于其他中欧和东欧国家[10]。该国与欧盟15国的差距急速缩小,1996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欧盟15国平均值的34.8%,至2007年已增加至65%,与中欧国家相若[10]。世界银行把该国列为高收入国家,国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是人均财富的指标,根据世界银行该国2012年的数字是23,631美元[11],处于葡萄牙和立陶宛之间,但低于长期欧盟成员国如希腊或西班牙。爱沙尼亚在苏联解体后经济表现强劲,被称为波罗的海之虎之一。
2008年,该国的经济自由度指数在162个国家中排名第12位,高于其他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但劳工市场自由为欧洲中最差,政府正著手改善[12]。世界银行集团公布的2020年经商容易度指数中,爱沙尼亚位列18(台湾排名15)。
爱沙尼亚政府决定采用欧元作为官方货币,在2004年底确定爱沙尼亚欧元硬币的设计。由于通胀持续高企,无法提前履行进入条件,该国在2011年1月1日切换到欧元[13],较原定计划晚。爱沙尼亚克朗与欧元挂钩,1欧元可兑15.64664克朗。
2007年-2008年环球金融危机严重影响该国经济,主要是由于早年酝酿的房地产市场泡沫爆破造成投资和消费低迷。该国经历欧盟失业最糟糕的一年,失业率从2008年5月的3.9%上升至2009年5月的15.6%。[14]
然而,爱沙尼亚的经济长远前景仍然是欧洲最有前途的。2011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0%,根据法国社会展望和国际信息研究中心(CEPII)的预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2025年将上升到瑞典、芬兰、丹麦和挪威等北欧经济的水平。根据此推算,到2050年,爱沙尼亚有可能成为欧盟最有生产力的国家,仅次于卢森堡,成为世界上最有生产力的五大国家之一[15]。
Remove ads
早期历史
直到13世纪初,现在被称为爱沙尼亚的领土是独立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但在漫长海岸线上也有许多海上活动。丹麦国王、德国利沃尼亚和条顿骑士团的军令带领北方十字军东征,结束该地区的自治发展,在军事征服中起变化。抵抗侵略者的战争从1208年持续至1227年,最后一个县份萨列马岛在1261年沦陷。
此后,经过多个世纪直到1920年,爱沙尼亚农业主要由本土农民组成,他们在德国民族地主拥有的大型封建式庄园工作。在独立前的几十年里,沙皇中央统治发展相当庞大的工业,世界上最大的棉纺织厂占主导地位。新爱沙尼亚战后经济不济,货币卢布通货膨胀。在1920年至1930年期间,爱沙尼亚经济在相当大的困难、错位和失业下完全改变。政府没收德国地主所持的物业并作出补偿,把土地划分为小农场,为之后的经济繁荣奠定基础。
到1929年,该国正式成立稳定的货币爱沙尼亚克朗,由中央银行爱沙尼亚银行发行。贸易以本地市场和西方国家为主,特别是德国和英国,苏联只占所有商业的3%。
苏联在1940年强行吞并爱沙尼亚,加上随后二战期间被纳粹德国和苏联破坏,爱沙尼亚经济被削弱。战后,苏联把爱沙尼亚的经济和工业纳入中央计划范围,苏维埃化持续。该国超过56%农场在1949年4月一个月内被集体化。莫斯科把有本地可用原料的工业扩展,如开采油页岩和磷矿。
Remove ads
现代化和自由化
爱沙尼亚在再次独立后以作为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关口自居,积极推行经济改革和融入到西方。该国的市场改革使其成为前经济互助委员会的经济领导者之一。该国自由市场经济的特点,包括预算收支平衡、几乎没有公共债务、划一所得税、自由贸易制度、由货币发行局支持的自由兑换货币制度和稳健的欧元挂钩、有竞争力的商业银行业、友好的外商投资环境、创新的电子服务和流动服务。爱沙尼亚在结构调整方面也取得良好的进展。
1992年6月,爱沙尼亚把俄罗斯卢布取代本国发行的自由兑换货币克朗,建立货币发行局,新货币与德国马克挂钩,1马克兑换8爱沙尼亚克朗。当德国引入欧元后,汇率改为1欧元兑15.6466克朗。爱沙尼亚原本在2008年采用欧元,但因高通胀率被推迟到2011年。2011年1月1日,爱沙尼亚采用欧元,成为第17个欧元区成员国。[13]
国有企业几乎完全私有化,政府只仍拥有港口和主要发电厂。宪法规定预算收支平衡,该国知识产权法律保障与欧洲看齐。1992年初,源于共产主义时代的流动性问题和结构性弱点,促成银行业危机,因此当局制定有效的破产法,私人拥有而管理良好的银行成为市场的领导者。今天,银行业的条件近乎理想,外国人购买银行股份或拥有多数股权不受限制。
塔林完全电子化的证券交易所在1996年初开业,2001年被芬兰的赫尔辛基证券交易所购买。据估计,非法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近12%。
今天的经济

爱沙尼亚经济在2006年前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每年增长率甚至超过10%,尽管国内和国外有人担心,但该国经济和货币仍然具有高度弹性和有偿付能力。
直到最近几年,爱沙尼亚经济持续以令人钦佩的速度增长。该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增长6.4%,在2004年加入欧盟后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仅在2007年增长7.9%。劳工成本增加,烟草、酒类、电力、燃料和天然气的税收增加,加上外围压力(全球市场石油和食品价格上升),预计将在2009年头几个月内把通胀推高超过10%的大关。
国内生产总值在2008年首季仅增长0.1%,国会通过负预算补充,2008年预算收入和开支分别减少61亿和32亿克朗。[16]
爱沙尼亚于1999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庞大的经常账户赤字仍然存在,但在2008年最后几个月开始减少,并预计在短期持续。
在2013年第2季,爱沙尼亚的平均每月工资为976欧元,约合15,271克朗或1,328美元。[3]
爱沙尼亚几乎是能源独立,当地开采的油页岩提供超过九成电力需求,替代能源如木材、泥炭和生物质占主要能源生产约9%。该国需要进口来自西欧和俄罗斯的石油产品。油页岩能源、电信、纺织、化工产品、银行、服务、食品和渔业、木材、造船、电子和交通运输是主要的经济行业。塔林附近的不冻港拥有现代化设施,具有良好的转运能力、高容量的谷物运输设施、冷冻储藏和全新的油轮装载能力。铁路作为连接西方国家、俄罗斯和东方其他地区的渠道。
该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经过长时间高速增长后,在2008年第3季度按年下降超过3%,在2008年第4季度出现负增长9.4%。有些国际专家和记者把波罗的海三国作为单一经济,忽视爱沙尼亚的许多基本指标经常较立陶宛和拉脱维亚优胜。尽管如此,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比较,爱沙尼亚在2009年是世界上五个表现最差的经济体之一[17]。经常性帐户赤字和通货膨胀率低于拉脱维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于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公共债务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8%,处于非常低的水平,政府储备占国内生产总值接近一成。爱沙尼亚于2008年12月成为拉脱维亚救助方案的捐助国之一,该方案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牵头。
今天,该国主要受到四个主要贸易伙伴(芬兰、俄罗斯、瑞典和德国)的发展所影响。该国政府最近大幅增加开支用于创新。爱沙尼亚改革党的总理表明目标,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2022年成为欧盟前5位国家。然而,爱沙尼亚的国内生产总值在2008年第2至4季度分别下降1.4%、超过3%和超过9%,该国经济在2009年第1季度进一步萎缩15.1%[18][19]。国内和国外需求偏低,压抑经济的整体输出[20]。该国的工业生产下降33.7%,幅度是整个欧盟中最高。[21]
爱沙尼亚经济自2009年起复苏,失业率大幅下降至现时10%以下。尽管人口出现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在2011年增长8%以上。[22][23]
Remove ads
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9年7月,爱沙尼亚增值税从18%上升至20%[24]。标准普尔在下调美国的信用评级仅几天之后,在2011年8月9日把爱沙尼亚的评级从A上调到AA-,其中一个因素是对该国有信心维持强劲经济增长的能力[25]。
就业参与


爱沙尼亚有大约60万名雇员,但该国技术人员短缺。由于欧洲各地出现技能短缺,政府已经增加非欧洲经济区公民的工作签证配额,有批评指这措施不足以解决短缺。
2000年代后期,全球出现经济衰退,当地物业萧条,加上立法增加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使公司裁员更容易),使该国失业率在整个危机时期上升至18.8%,其后于2011年夏天稳定在13.8%,主要原因有出口强劲带动经济复苏、内部消费以致进口暴跌和削减公共财政[26]。失业减少部分归因于爱沙尼亚移民至芬兰、英国、澳大利亚和其他地方就业。
行业
塔林成为金融中心,该国的金融业优势是私人公司和政府之间的非官僚式合作,加上国民接受过教育,但受教育的年轻人多数移民至西欧以获取更多收入。塔林证券交易所是OMX系统的成员,最近有几宗新股票发行。梅肯研究队公布的2005年融资指数中,该国在121个国家中排名第21,跑赢奥地利、意大利和其他国家[27]。塔林的新办公室市场供不应求,租金水平不低于每平方米15欧元[27]。
爱沙尼亚服务业雇用六成以上劳动人口,拥有强大的信息技术业,部分原因是由于1990年代中期的Tiigrihüpe项目,以电子国家政务规模计算是最“有线”和先进的欧洲国家。[28]
在20年前结束集体化后,农业变得私有化和更高效,最近养殖面积已增加[29]。在1991至2000年期间,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5%下降至3.3%,而从事农业的就业人口比例从15%下降至5.2%。[30]
采矿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开采的商品包括油页岩、泥炭、工业矿物如黏土、石灰岩、沙和砾石等[31]。苏联在1950年代初建立严重污染的工业,主要集中在该国东北部。社会主义经济和军事地区使该国高度污染,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几乎与捷克相若,主因是东维鲁的油页岩产业。某些地方的近岸海域海水受污染,主要集中在东部。政府正在寻求进一步减少污染的方法[32]。与1980年相比,2000年的排放量减少80%,未净化的废水排放减少95%[33]。该国生产正快速增长,因此工资也迅速上升,2005年私人消费上升8%左右。根据爱沙尼亚经济研究所,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主要来自加工业、金融中介、零售和批发贸易、运输和通信业[34]。
Remove ads
基础设施
铁路运输主导货运业,占所有国内和国际运输货物的七成。客运方面,公路运输是最普遍的途径,占所有客运量超过九成。5个主要货运港口提供简单的导航访问、深水海域和良好的冰况。该国有12座机场和1座直升机场,最大的机场是塔林伦纳特·梅里机场,在2007年处理173万人次和22,764吨货物,货运量每年增长119.7%。国际航班公司如北欧航空、芬兰航空、汉莎航空、易捷航空和爱沙尼亚航空提供直飞航线前往27个目的地[35]。
该国约7.5%劳动人口受雇于运输业,占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成。爱沙尼亚因来往欧洲和俄罗斯的交通而得到业务,特别是经爱沙尼亚港口的石油运输。过境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是有争议的,但许多人认为份额因俄罗斯敌意增加而减少[36][37]。
当局鼓励公司燃烧油页岩代替煤,油页岩站主要集中在纳尔瓦,使该国的能源75%左右。其他能源来自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木材、汽车燃料和燃油[38]。
爱沙尼亚的风力发电达58.1兆瓦,目前正在开发的项目可产电399兆瓦左右。该国能源市场的自由化远远落后于北欧。该国在加入欧盟的谈判中,同意在2009年前开放至少35%市场,在2013年之前开放占总消费量77%左右的非家用市场[39]。爱沙尼亚忧虑俄罗斯利用能源市场威吓该国。政府正在考虑向核电企业发放许可证,并计划与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共享核设施[40]。
该国具有偏高的互联网普及率,网络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
Remove ads
贸易

爱沙尼亚出口机械和设备(占每年所有出口的33%)、木材和纸张的(15%)、纺织品(14%)、食品(8%)、家具(7%)、金属和化学产品[41]。爱沙尼亚每年出口15.62亿千瓦时电力,进口机械和设备(占每年所有进口的33.5%)、化工产品(11.6%)、纺织品(10.3%)、食品(9.4%)和运输设备(8.9%)[41]。该国每年进口2亿千瓦时电力[41]。
自然资源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