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我们是ODST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我们是ODST》(英语:We Are ODST)或称作《The Life》[2],是一部微软于2009年推出的美国电视广告,由鲁伯特·桑德司执导,主要用于第一人称射击游戏《最后一战3:ODST》的宣传。该广告主要围绕于一名年轻的士兵,他在透过轨道空降突击部队(ODST)的征召和训练后,身穿装备并从外太空空降至战场。《我们是ODST》由麦肯广告旗下的子公司T.A.G.所创作,并由制片公司Morton/Jankel/Zander(MJZ)负责制作。该广告于匈牙利布达佩斯拍摄,主要于当地外围的煤矿场和废弃工厂取景。《我们是ODST》于2009年9月7日在网上和各大媒体发行,并获得了正面的评价,也使《最后一战3:ODST》在推出的第一周成为了全球Xbox 360最畅销的游戏,且在发售的前几周内卖出了超过250万份。《我们是ODST》也赢得了广告和娱乐界的许多荣誉,其中包括两项克里奥奖、伦敦国际广告奖,以及广告界最高荣誉坎城国际广告节所颁发的多项荣誉。
Remove ads
剧情
故事开场上演了一场军事葬礼。地上放置著许多蜡烛,风笛手演奏著哀乐,军事人员和平民混合在一起的哀悼者们神情显得严肃;随著棺木上的红色ODST旗帜被移开,其死者的名字被揭示,而旗帜则被折好并递给哀悼者中的一名妇女。当军官以匈牙利语命令一旁的士兵执行礼炮时,一首威尔斯语的歌曲开始放送;与此同时,镜头转移至别的场景,并开始以蒙太奇式的来描述在一旁的年轻士兵塔尔科夫(Tarkov)在被剃发后接受新兵训练的过程。之后,塔尔科夫透过乘坐单人的“空降仓(drop pod)”来进入外星的战场;接著,他开始与其他几名队友展开作战。当塔尔科夫被一只鬼面兽甩到一边,并使自己的头盔掉落而露出他有著伤疤的脸孔后,塔尔科夫打算以M7 SMG反击;但随即一架被击落的女妖(Banshee)战机击中了鬼面兽,使塔尔科夫捡回一命。该片的场景再次转换;塔尔科夫现在是一名资深的士兵,并在一片燃烧的废墟中为一名死去的战友进行哀吊,同时,在场还有一名与年轻的塔尔科夫相似的新兵。很快地,远处传来的枪声将塔尔科夫和他的团队拉回了战斗之中[3][2]。
Remove ads
制作
1999年,在经过数年与不同的机构合作过各种产品线后,微软公司决定建立好营销方面的事务。微软从每个机构的名单上开始招募人员,并最终将自己在全球的客户源分配给麦肯广告[4]。与微软合作的麦肯被聘来推动在Xbox上的杀手级应用,以促进第一人称射击游戏《最后一战:战斗进化》的宣传[5]。该营销活动非常成功,游戏在全球的销售量超过500万份,也由于《最后一战:战斗进化》的成功,使游戏推出了一系列续作及衍生商品;为此,麦肯也持续负责了后续的营销活动[6]。
2007年,麦肯推出了名为“Believe”的多平台全球广告宣传活动,其中包括6分钟的真人短片《最后一战:登陆》(Landfall),以宣传《最后一战》系列的最新游戏《最后一战3》。《最后一战:登陆》由尼尔·布洛姆坎普执导,而他也同意执导一部《最后一战》的改编长片,但之后因对资金上的意见分歧而被取消[7]。“Believe”为《最后一战3》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利益和成功[8],并在发售的首日就达到了超过8400万英镑的销量额,这也是当时娱乐产品销量中最高的开盘数字[9]。“Believe”也获得了来自广告界的数十个奖项,包括八项克里奥奖[10]、ANDY奖最佳展现[11]及广告界最高荣誉坎城国际广告节所颁发的两项大奖(电影和综合活动)[12][13]。据《全球创意报告》调查,“Believe”是2008年第二大的综合广告活动(位居于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地球一小时”之后)[14]。

陆续获得肯定的麦肯于2009年初收到了一份简报,其内容是关于将让麦肯开始进行《最后一战》系列的新活动,主要用于宣传新游戏《最后一战3:ODST》。该游戏同时也是首款不是以士官长为主角的系列作[15]。该计划获准后,麦肯带领著曾在“Believe”合作的人员来处理这个新的活动,并对其赋予了《The Life》一名(或称作《我们是ODST》[注 1]),并打算在《最后一战》宇宙中塑造出具人性化的士兵[15]。麦肯旗下的子公司T.A.G.、制片公司Morton/Jankel/Zander(MJZ)和广告导演鲁伯特·桑德司开始展开合作[16],且桑德司也曾参与过“Believe”的活动[15]。
其制作商业广告的期限为五周,并有三天用于拍摄[15]。在堪景时,导演桑德司试图以“东方集团”的美学挑选地点,其中包括乌克兰车诺比。但因紧迫的时程表而阻碍了不同地点(之间距离过远)的取景,最终剧组选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外围的三个地点完成;这些地点包括充当开场葬礼背景的核电厂冷却塔、当作战场的露天煤矿场,以及用废弃的铝工厂来作为片尾的哀吊场景[15]。
桑德司对于自己的拍摄风格和审美的灵感来自多方不同的来源,包括从记者时常使用的嵌入式新闻画面及阿富汗和俄罗斯的军事电影,如《潜行者》(1979年)与《见证》(1985年)[15]。为了保持商业广告中的细节与《最后一战》的准则一致,《最后一战》系列的创作者Bungie Studios为桑德司提供了相关方面的讯息——从鬼面兽的皮毛颜色和阶级徽章到ODST士兵的装甲及武器外型[17]。
Remove ads
随著拍摄的完成,制片公司MJZ联系了后期制作公司Asylum FX来制作《我们是ODST》中实景的视觉效果。其团队由特效总监罗伯特·蒙格奇(Robert Moggach)所带领,考虑到仅三周的最后期限,使得所需的工作规模扩大至三倍。在开场葬礼场景的工作较容易,只需要在前景中创建诸如墓碑及对演员们进行色彩校正等小技术。训练的片段亦是如此,只需用到较少的运动匹配和绘景的合成。大多的特效镜头都集中在战斗场景中。较为简单的工作如从拆线到动态光线的建立,以及从护目镜和护甲的反射到背景烟雾和灰尘、电浆武器及爆破的粒子效果,其中爆破的粒子效果是他们取自《最后一战》游戏中的特效呈现[18]。片中整个背景都是以绘景的3D投影所呈现。虽然较麻烦的部分是电子动物(鬼面兽)的创建,但仍可透过调大尺寸而让动物的肌肉活动较为灵巧。而其他如女妖战机和空降仓则都是透过CGI所创建。Asylum FX使用的软体包括用于合成的Flame和Nuke、用于动画的Maya、用于彩现的RenderMan和Mantra、用于跟踪的SynthEyes,以及用于转描工作的Silhouette Pro[18]。
Remove ads
《我们是ODST》的配乐由Human Worldwide的作曲家盖瑞斯·威廉斯所负责[19]。其中,一首名为《Lament》的歌曲是由专门为广告而创作的The Light of Aidan所提供。配乐中的打击乐元素包括军事小鼓、一个手鼓、木鼓和石头相互敲击所产生的声音;此外,还加入了大高地风笛及传统的弦乐(如低音提琴与大提琴)。而人声的部分是由凯西·费雪所提供,虽然她的母语不是威尔斯语,但她仍以威廉斯的威尔斯语歌词来演唱[15]。
发行及反响
2009年9月4日,《我们是ODST》在社群网站Myspace及新闻兼评论网站IGN上首次线上播出,其版本的片长为90秒[20]。三天后,在Spike频道播出战争迷你剧《诺曼第大空降》时,2分半长的版本于前者的广告时段播出。且《我们是ODST》也在其他多家电视频道播放,包括Adult Swim、喜剧中心、ESPN、FX、G4及历史频道[21]。《我们是ODST》于2009年9月8日开放用户能透过Xbox Live下载观看[20],并于2009年9月22日起在《最后一战3:ODST》在圣诞节期间继续在各大媒体播出[22]。这次的推出还伴随著平面广告和一个新的互动网站等媒体,其中包括《我们是ODST》的制作纪录片、导演和其他工作人员的访谈,以及探索游戏本身特色的互动元素,如具有游戏角色简介与“评测”功能的应用程式[20]。
MediaStinger网站的保罗·柯廷(Paul Curtin)将其称为“该预告片是我见过的电子游戏中最棒的预告片之一,并显露出《最后一战》电影可能的样子。”[23]MediaStinger网站的赛门·布鲁(Simon Brew)认为有很多真人电影的品质还不如《我们是ODST》[24]。电子游戏作家卢克·普朗克特(Luke Plunkett)也给予该广告正面的评价,并将它称作是真人版3A电子游戏预告片的最佳范例[25]。
《最后一战3:ODST》于2009年9月22日发售后,立即成为全球Xbox 360最畅销的游戏[26]。两周内,该游戏已售出超过250万份[27]。造成游戏热卖的功臣之一《我们是ODST》赢得了多项来自广告和电视界的奖项,其中包括视觉效果协会奖(电子游戏预告片中出色的视觉效果)[28]、ANDY奖[29]、伦敦国际广告奖[30]及两项克里奥奖[31]。《我们是ODST》也在第57届坎城国际广告节上入围了多项奖项(包括摄影金奖[32]、指导银奖[33]和电影类青铜奖[34])。
Remove ads
备注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