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我是自有永有的
出埃及記3:14中上帝對摩西關於自己名字的回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我是自有永有的”,天主教会汉译“我是自有者”,是对希伯来语短语“אֶהְיֶה אֲשֶׁר אֶהְיֶה”(’ehye ’ăšer ’ehye;发音:[ʔehˈje ʔaˈʃer ʔehˈje])的常见翻译之一,为《希伯来圣经》中神对自己的称呼,英语译为“I Am that I Am”、“I Am who (I) Am”等;中文其他译法包括“我就是我”、“我将成为我选择成为的”、“我乃存在之本体”、“我将永恒如是”、“我创造所造之物”或“永恒存在者”。[1]

语源考释
אֶהְיֶה אֲשֶׁר אֶהְיֶה(’ehye ’ăšer ’ehye)是《出埃及记》中摩西询问神之名时,所获得的三重回应之首。[2]希伯来词אֶהְיֶה(’Ehyeh)为动词הָיָה(hayah,“存在”的第一人称未完成体,因希伯来语法特性兼具“我是”与“我将是”双重含义。[3]长句’ehyeh ’ăšer ’ehyeh的解读存在争议,既可视为神之应许(“我必与你同在”),亦可解作绝对独一性宣告(“我乃无可比拟者”)。[4]
古典希伯来语未区分时态,而以完成体表示已终结动作,未完成体表示持续状态。[5]若动词前缀וַ־(wa-),其体貌即发生转换。אֶהְיֶה(ehyeh)作为未完成体,在现代希伯来语中虽表未来时态“我将是”,但因缺乏וַ־前缀,故亦可译为“我是”或情态形式“我可为/或将为”等。全句因而衍生多种英译版本,包括“我即存在之本体”(七十士译本希腊文ἐγώ εἰμι ὁ ὤν)、拉丁文《武加大译本》“ego sum qui sum”等。
אֲשֶׁר(’ăšer)为关系代词,依上下文可译作“那”、“谁”、“所”或“处”。[6]
Remove ads
诠释观点
《希伯来圣经》记载,摩西于焚荆棘异象(《出埃及记》3:14)中询问神名以回应以色列民,耶和华答以“我是自有永有的”,并嘱咐:“你要对以色列人这样说:‘那自有的打发我到你们这里来。’”[4]然经文未载以色列人实际询问神名之情节,引发诸多诠释争议:究竟不识神名者为摩西或以色列民(多数学者认为摩西本人未知神名,故预期民众将以此验证其使命),以及此宣告之确切意涵。[7]
主要解读进路有三:
天主教神学
圣奥古斯丁与圣多玛斯·阿奎那将《出埃及记》3:14的“存在”诠释为“自存之本体”(Esse ipsum subsistens),即神本身。形上学中,此乃“强意义之存在”,一切存有之完美极致展现——纯粹现实(actus purus)与诸完美之总汇。在神之内,本质与存在(拉丁文:Actus essendi)完全同一。此哲学体系由阿奎那完整建构。[11]
其他观点
印度教不二论圣者拉玛那·马哈希认为,诸神定义中“无出‘我是自有永有者’之右者”,虽印度典籍《大圣言》有相似表述,然未若《出埃及记》直截。[12]尼萨伽达塔·马哈拉吉则解“我是”为绝对本体(梵语:परब्रह्मन्)的抽象表述,乃超越思维、感知、记忆的纯粹觉知。
维克多·汉弥尔顿提出九种可能译法,涵盖过去、现在、未来三时态组合。[13]
巴哈伊信仰经典《破晓之光》第316页记载:[14]
“‘我即是’”,巴孛三度宣告,“我即是那应许者!千年来你们呼求我名,为我降临起身祈祷。东西万民皆当遵我诫命,效忠于我。”
参见
参考文献
书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