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手术缝合线
医用器材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手术缝合线是一种医疗器材,在外科手术或创伤急救中用来将手术切口或创口两侧的人体组织缝合在一起以便愈合。缝合线由针和线两部分组成,刚度较高、带有尖端的针负责穿透组织,然后牵引后端附着的一定长度的线拉扯组织,最后通常用打结(手术结)的方式来固定缝合,与缝纫针线活异曲同工。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23年2月16日) |

在外科学千年的历史中,曾开发出不同的形状、尺寸和材料的缝合线来应对不同用途需求。缝合线通常以其线的材料性质进行分类,比如根据是否可被人体降解可分为可吸收缝合线和不会被降解的不可吸收缝合线两大类,此外还会按照制成方式细分为单丝缝合线、编织缝合线、线环缝合线和金属缝合线等几类。可吸收的缝合线不需要术后进行移除,但不可吸收的缝合线如果术后没有移除则会作为异物残留在体内。
Remove ads
历史
数千年中,不同材料的缝合线材料被使用、争论,但大致上保持不变。针是由骨或金属(如银,铜,铝青铜丝)制成。缝线是由植物材料(亚麻、大麻和棉花)或动物材料(头发、肌腱、动脉、肌肉条或神经、丝绸、羊肠线)制成。非洲文化中使用荆棘,而其他地方有的使用蚂蚁来缝合,即诱骗虫子咬住伤处的两边,再扭下它们的头。
手术缝合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而已知最古老的缝合是在公元前1100年的木乃伊身上。对伤口缝合和使用缝合材料的第一个详细书面记载来自公元前500年印度的圣人和医师苏胥如塔。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和后来罗马的奥卢斯·科尼利厄斯·塞尔苏斯描述了基本的缝合技术。第一次描述肠道缝合的是2世纪的罗马医生盖伦,也有人认为是10世纪的安达卢西亚外科医生宰赫拉威。据记载,一次宰赫拉威鲁特琴的琴弦被一只猴子吞掉,他由此发现了肠线可吸收的性质。从此之后就开始制造医用羊肠线。
约瑟夫·利斯特引入了缝合技术的巨大变革,他提倡对所有的缝合线进行常规消毒。与19世纪60年代,他第一次尝试对“石炭酸羊肠线”杀菌,二十年后又对铬羊肠线做了消毒。1906年制成了经过碘处理的无菌羊肠线。
下一次大飞跃发生在20世纪。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制成了第一根合成材料的缝合线,众多的吸收和非吸收性合成线由此迅速的发展出来。第一根合成线在1931年由聚乙烯醇制成。50年代开发了聚酯线,后来发展出针对羊肠线和聚酯的辐射灭菌。60年代发现了聚乙醇酸,70年代它被用于缝合线的制造。现在,大部分的缝合线是用聚合物纤维制作的。古代的材料中只有丝绸和肠线仍在使用——虽然并不经常。在欧洲和日本,肠线因牛海绵状脑病而被禁止,而丝线有时会被用于血管和耳鼻喉科手术。
Remove ads
针

手术缝合针有不同形状,通常分为直针(straight needle)和弯针(curved needle)两类,现代绝大多数的缝合针都是弯针。弯针还包括1/4圆弧、3/8圆弧、1/2圆弧、5/8圆弧、复合弧线、半弯形(滑雪板形)等,以及直形两端连上半弯(独木舟形)。滑雪板形和独木舟形缝针允许弯形针变得足够直,以用于腹腔镜手术,因为这类手术中器械要通过狭窄的导管插入腹腔。
除此之外,缝合针根据其尖端设计还可以分为钝针(blunt needle,主要用在致密结缔组织上防止过度穿透)和锐针(sharp needle)两大类,大部分缝合针都是后者。而锐针又可以细分为尖端横截面为圆形的椎针(tapered needle)和横截面为扇形或三角形的角针(cutting needle),前者主要靠“挤”的方式穿透组织,而后者至少会拥有一面锋利的刃可以切割较硬的组织来帮助缝合针成功穿透。
早期发明的一些外伤缝针带有针眼,与缝合线分开供给,手术时需要临时将线穿入才能使用,与家用的缝纫线一样。现代的外伤缝针通常没有针眼,而是缝合线制造商在生产线上就将一定长度的线直接插入针末端的一个模制的纵向凹洞内,然后通过将凹洞外壁压缩的方式将线夹住固定(压接)。无眼缝针除了不需要医生或护士临时穿针节省手术时间外,还有着缝合线直径小于针体的优点,使得针刺穿组织后拉线的阻力保持在最低;而有针眼的老式缝针因为线必须从针眼两边出来,拉线时其实是在同时牵引两股线,不但阻力更大而且可能会撕裂伤口组织。几乎所有的现代手术都已经淘汰了带针眼的缝针。
-
带有刃角的直针
-
不同尺寸的3/8圆弧缝针
-
不同尺寸的半弯形缝针
-
现代无眼缝针的针线压接
Remove ads
线
缝线必须足够结实才能保持伤口组织边缘对紧闭合,减少愈合需要克服的距离并防止有感染通过空隙进入,但同时也必须足够柔软以便灵活打结。缝线还应该是低过敏性的,能够避免会导致流动性的灯芯效应,致使感染通过缝合处进入体内。
从结构上,缝线主要分为单丝(monofilament)和编织(braided)两种,单丝线的优点是外表更加平滑,缝合时穿线的阻力较小,比较适合线孔不宜过大的器官(比如血管和肠壁)或质地较为坚硬紧密(因此穿线阻力更大)的结缔组织(比如骨膜和较厚的表皮),但缺点是通常带开盒时会带有因为包装封存久而导致的记忆性形变(因此经常必须要临时拉伸重新塑形),打结时也容易滑脱,而且如果线径太小会因为局部压强过大而勒切周边组织。相比之下,编织线在同口径下能容忍的应力更高且不容易打结滑脱,但缺点是表面的凹凸在穿线时容易和周边组织发生撕扯,甚至产生线锯一样的切割效应造成线孔周围的二次伤害,而且表面有更多能让病原体附着的空隙,也更容易引发身体对异物的炎症反应。
除此之外还有双股的线套(looped)和钢丝(wire)等小众类型。线套缝线则主要用在需要应对较强拉伸应力但愈合速度又稍慢容易开裂或产生疝气的创口上(比如开腹手术通常切开的腹白线);而钢丝(通常为不锈钢,也可能是钛合金)则主要在心脏外科中用来缝合被锯开的胸骨。

最初的线由生物材料制成,如丝绸、肠线等,而现代缝线多由合成纤维制成,包括聚乙醇酸、聚乳酸、聚对二氧环己酮、非吸收性尼龙和聚丙烯。更新的理念是在缝合线涂上具有抗菌剂或抑菌材料涂层,以减少术后伤口感染的机会。

缝合线依据其材料是否能够随着时间推移被身体自然降解,可分为可吸收(absorbable)和不可吸收(non-absorbable)两类。可吸收缝合线的材料,包括原来的羊肠线,以及新的合成材料聚乙醇酸、聚乳酸,聚对二氧环己酮和己内酯。它们通过水解(聚乙醇酸)和蛋白水解酶降解等过程分解最后消失。根据材料的不同,吸收的时间从10天到8星期不等。
可吸收缝合线通常用在不计划长期残留体内但又不能轻易从体外移除(比如无法回医院拆线,或做缝合部位封闭在身体内部)的病人身上,而反之则要使用不可吸收的缝合线。有时可吸收缝合线因为降解后没有被身体及时吸收,可能形成血清肿甚至感染出现脓肿,反而会导致炎症或排异反应。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