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托尔讷河谷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托尔讷河谷人(梅安语:tornionlaaksolaiset;芬兰语:tornionjokilaaksolaiset;瑞典语:tornedalingar)是瑞典的一个少数族群,主要居住在托尔讷河谷。
此条目需要扩充。 (2018年2月7日) |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8年2月6日) |
定义与名称
“托尔讷河谷人”该术语的定义有多种,地理上指托尔讷河的沿岸人口,然而托尔讷河上游的多数人口不会使用该称呼,但在卡利克斯河谷的许多人则会使用该称呼。
另一个定义则是指居住在托尔讷河、穆奥尼奥河和孔卡玛河瑞典一侧,即基律纳、帕亚拉、上托尔内奥、哈帕兰达和耶利瓦勒市镇讲芬兰语(以及自认为是托尔讷河谷人)的人群。然而位于拉普兰矿区(包括耶利瓦勒市和基律纳市在内的一片区域)的一些人不会称自己为托尔讷河谷人,而更常自称为malmfältsbor(瑞典语;直译:“矿区居民”)。在基律纳市,许多人自称为lantalaiset[1](芬兰语;意为“农夫”;直译:“粪便人”)或者克文人(梅安语:kvääni;瑞典语:kväner;芬兰语:kveeni)。
尽管对meänmaalaiset(芬兰语;直译:“我们土地的人”)、梅安人(芬兰语:meikäläiset;直译:“我们的人”)以及克文人这些术语的使用并未达成共识,但在当地仍会被用来指代整体托尔讷河谷人。
在托尔讷河谷芬兰一侧,也使用拉皮人(芬兰语:lappalainen)来称呼拉普兰(包括托尔讷河谷芬兰一侧)的非萨米人居民。另一种称呼是北波赫扬马人(芬兰语:peräpohjolaiset),指北波赫扬马地区的居民,这个地区包括芬兰托尔讷河谷的大部分。对于瑞典的托尔讷河谷人,芬兰语称呼为西波赫扬马人(芬兰语:länsipohjalaiset)。
村庄芬兰人(瑞典语:byfinnar)和拉普兰芬兰人(瑞典语:lappfinnar)曾被用来称呼耶利瓦勒地区的梅安语使用者。如今后者已经弃用,而前者仍然广泛存在。
托尔讷河谷芬兰人(瑞典语:tornedalsfinnar)和北博滕芬兰人(瑞典语:norrbottensfinnar)是瑞典政府过去用来称呼托尔讷河谷讲芬兰语人口的术语,如今已经过时。
芬兰人一词在历史上曾被用来指所有托尔讷河谷人。而有些托尔讷河谷人有时也会使用“说芬兰语的人”一词,特别是在暗示托尔讷河谷人身份的情景中,但该称呼对一些人来说可能带有冒犯。但在历史背景中,“芬兰人”与“芬兰语”这两个术语仍可能被使用。
Remove ads
语言
托尔讷河谷人所使用的语言是梅安语,又称托尔讷河谷语,梅安语在瑞典被承认为的五种少数语言之一,但由于与芬兰语之间高度互通,因此作为独立语言的地位有时受到质疑。梅安语被认定为语言原因在于这是一种不在芬兰境内使用的芬兰语。
许多托尔讷河谷人会说瑞典语、梅安语和芬兰语,一些人还会说北萨米语。瑞典语如今在瑞典托尔讷河谷地区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在耶利瓦勒和基律纳市,那里的瑞典语地位稳固原因在于有讲瑞典语的矿工移居。此外,国家和地方政府机关设在哈帕兰达,该地也经历了大量来自南方的瑞典语居民迁入。尽管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一直面临着日益增强的同化压力以及彻底的瑞典化政策,但芬兰语仍在该地区得以保留。一个显著的原因该地是与芬兰地理接近,以及与托尔讷河对岸居民的频繁联系。另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在于一直以来的“跨河婚姻”,主要来自芬兰的女性迁往河西侧定居。
主要是40岁以上的托尔讷河谷人讲更为纯正的梅安语,而较为年轻者则以瑞典语为主,但对梅安语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理解能力。会说芬兰语的年轻人所使用的梅安语会更接近标准芬兰语,这受到了他们所学的书面语以及在当地收听的芬兰广播和电视的影响。梅安语在瑞典的学校与媒体中地位较弱,并且语言区内的民众支持程度也各不相同。一项研究显示,即便是精通梅安语的人,也对在学校或母语教育中使用标准芬兰语表现出强烈兴趣。部分使用者认为梅安语是芬兰语的一个较为无趣的方言,而标准芬兰语在教学中会更为实用。
梅安语以前主要被视为芬兰语方言,但在2000年被承认为瑞典的官方少数语言。同年,瑞典政府批准了《欧洲区域或少数民族语言宪章》,这意味着梅安语和芬兰语并列,共同成为区域性少数语言。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