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扣子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扣子體
Remove ads

扣子体(英语:clamp connection)是许多担子菌门真菌的双核菌丝顶端形成的钩状结构。担子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两株真菌的菌丝会进行胞质融合,但细胞核维持独立,形成具有来自两亲代细胞核(异质双核)的双核体英语dikaryon,经过一段时间后两个细胞核才会进行核融合(karyogamy)产生双倍体的合子,并进行减数分裂以产生担孢子。扣子体的功能即为确保胞质融合后,菌丝双核体状态的维持,让双核体菌丝生长过程中,有丝分裂产生的细胞核能妥善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使两个子细胞都各有一个来自亲代双方的细胞核。扣子体只在担子菌门的真菌中出现,子囊菌门真菌则使用产囊丝钩英语Crozier (mycology)维持双核体异质双核的状态,产囊丝钩也是菌丝末端特化的结构,与扣子体相当类似[1]

Thumb
鸡油菌菌丝的扣子体

形成

Thumb
扣子体的形成过程(来自两亲代的细胞核分别以橘色与绿色表示)

真菌的菌丝通常只从顶端往前生长,双核体菌丝生长时,顶端细胞内的两细胞核同步进行有丝分裂,细胞则产生往回分岔的钩状结构,其中一个细胞核沿菌丝的延长方向进行有丝分裂,另一个细胞核则沿钩状分岔的方向进行有丝分裂(其中一个子细胞核移入钩状结构中)。两者有丝分裂完成后皆有隔板英语septa在中间形成,将两个子细胞核分隔,最后钩状结构的顶端与后方的细胞(即菌丝顶端的第二个细胞)融合,形成具有异质双核的两个子细胞[2]

分类应用

扣子体是专属于担子菌门真菌的特征,不过并非所有担子菌门的真菌都具有扣子体,因此扣子体的有无可作为真菌物种或的分类依据[3][4]

化石纪录

扣子体是用来判定早期真菌化石是否属于担子菌的重要依据。有人认为原杉菌属于担子菌,但没有明确证据,也有一些化石因外形而曾被认为是担子菌,最后却发现根本不是真菌的化石[5]。含有扣子体的菌丝化石最早发现的年代是石炭纪密西西比世(距今3.3亿年),出现在一种称为Botryopteris antiqua蕨类化石上,是担子菌最早的化石纪录[5]宾夕法尼亚纪(距今约3亿年前)亦有发现含有扣子体的菌丝化石,此化石的真菌被独立成一个新的属,命名为Palaeancistrus martinii,形态与现生的一些腐生真菌类似[6]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