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迎春镇碕石村承启红军小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迎春镇碕石村承启红军小学,又名宜章碕石革命英烈红军小学[1],旧名承启书院承启学校碕石村小学,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碕石村。承启书院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咸丰年间曾毁于匪患,1928年湘南起义前后成为中国共产党活动场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村办小学办学至今,现任校长是彭国良[2]。2013年,“中共宜章县委旧址承启学校”作为湘南起义旧址群的子项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事实速览 迎春镇碕石村承启红军小学, 地址 ...
Remove ads

历史

承启书院始建于道光二十六年(1764年),为当地彭姓族人出资修建,取意“承前启后,人才辈出”[3]咸丰十一年(1861年)一度遭匪毁坏,清末重新建成,其后设立初等、高等的两级小学校。[4]

民国16年(1927年)5月,随着国民革命军北伐国共合作的破裂,原驻扎在宜章县城的中共宜章县委转入地下活动,自城关转移至承启书院秘密活动,其时书院校长为中共党员吴汉杰。此后,中共宜章县委以书院为据点建立特别支部和农民武装,策划后续的暴动工作。翌年1月,随着年关暴动碕石暴动相继爆发,中共先后控制宜章县城和碕石村,中共宜章县委重新迁入县城。碕石暴动后,朱德在书院内举办“贫民夜校”,向村民传授革命知识。4月,随着国军反攻,中共的部队撤离湘南地区,重新控制碕石的国民党势力将曾经中共活动频繁的承启学校烧毁,承启书院迁往玉公祠、若公祠办学。[注 1][3][5][6]

民国20年(1931年),碕石村民出资重建书院[4],新建的书院建筑风格受西方建筑的一定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宜章县文教科将承启学校改名为碕石村小学继续使用,1979年新建了一栋两层的教学楼(2007年后改为教工宿舍)。1981年,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萧克到碕石村视察,提出恢复“承启学校”名称并亲自题写校名。1994年—1996年间,萧克、彭儒等中共早期党员捐资为学校建设了一栋三层教学楼。1998年,宜章县政协协助学校在东栋校舍第一层设立“承启革命历史纪念室”供参观学习[5][6][7]。2013年3月,作为湘南起义旧址群的子项,碕石暴动旧址(包括中共宜章县委旧址承启学校、玉公祠和彭氏宗祠三个子项)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9]。同年7月17日,在宜章县的申请下,碕石村小学被挂牌为“承启红军小学”,并得到捐款捐助。[1][2]

Remove ads

校舍

承启学校原为四合院式建筑,近年西、南、北栋建筑相继被拆建成新的教学大楼,面积扩大到原来的3倍多,占地面积1926平方米,建筑面积769平方米,亦新建了三层的教工宿舍、彭儒铜像、“小红星图书馆”等建筑设施[2][6]。东栋是唯一自1931年重建后留存至今的建筑,面积286平方米,建筑外有萧克题写的“承启学校”四字,人字形梁架、砖木结构、短檐庑殿顶,屋顶覆以青瓦,上下两层,其中第一层被开发为供游人参观的陈列室。[3][5]

注释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