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折衷主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折衷主义(英语:eclecticism)是指在途径或操作运用上,以不同的理论、方法、风格,拣选其中最佳要素,应用在新的创作中。在艺术或建筑批评的特定脉络场合,意指挪借多种视觉资源来创作新作品。[1]
![]() |

折衷主义建筑
折衷主义建筑,即混合从以前的历史风格的元素,企图从过去的历史传统中导引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形式,使建筑样式的概念更加脱离建筑本体而产生了多样的发展[2]。折衷主义建筑出现于19世纪后期,建筑师寻求一种风格,使其能够保留以前的历史传统,但创造出看不见的设计。 将过去存在的建筑样式进行混合和组合,从而实现了更具表现力的自由,并提供了无穷的灵感来源。所谓的复兴式建筑旨在精心模仿过去的风格,而折衷主义则有所不同,因为他的主要驱动力是创造力而非怀旧感[3]。
印度-撒拉逊式建筑

清末民初时期,折衷主义建筑主要通过教会传教、早期通商、民间传播等方式传入中国大陆。该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上海[5]、天津[6]、武汉、广州、哈尔滨等对外交流频繁的通商口岸城市,形成了众多融合多种建筑元素尤其是中国本土建筑风格的建筑作品。同时,中国大陆出现了一批受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影响的建筑师,代表人物包括梁思成、吕彦直、沈理源等。[7]
中国折衷主义建筑的代表建筑包括广州的东亚大酒店(1914年)、 上海亚细亚大楼(1916年)、上海扬子大楼(1917年)、天津劝业场(1928年)等。
总统府 (1919)、国立台湾大学校史馆(1930)、台北邮局(1930)、台北公会堂(1936)、嘉义车站(1933)、台南车站(1936)、旧台北车站(1941)
哈瓦那中央车站(1912)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