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拉玛那修道院
印度近代聖哲拉瑪那·馬哈希自1922年至1950年入涅槃前的居所,位處阿如那查拉山腳下,泰米爾納德邦的蒂魯瓦納馬萊西邊。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拉玛那修道院或道场 (Sri Ramanasramam 或 Sri Ramana Ashram),为印度近代圣者拉玛那·马哈希进入涅槃之前于西元1922年至1950年间的停留处,位处以湿婆神的化身闻名的圣炬山 (Holy Arunachala Hill)的山脚下、泰米尔纳德邦蒂鲁瓦纳马莱以西,每年有数百万的求道者来此达显(Darshan),感受圣者马哈希的临在并获得祝福。他的三摩地 (梵文Samadhi,意指圣者的陵墓) 持续吸引全世界各地的求道者前来朝圣。[1]
![]() |

历史

拉玛那修道院是围绕著圣者拉玛那·马哈希母亲Alagammal[2]的三摩地逐步扩建为现今的规模。最初只有一间小茅屋。到了1924年又搭起了另两间,一间在陵墓的对面,一间在北面。
最初一批西方访客包括1931年到访的英国作家Paul Brunton,幸得他撰写的《印度寻秘之旅:在印度遇见马哈希》(1934)[3]及《秘径》[4],西方世界始能认识拉玛那·马哈希之名。此外,1938年拜访修道院的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分别之后便以拉玛那·马哈希为1944年畅销小说《剃刀边缘》中神人Shri Ganesha的范型。[5][6]其他访客尚有斯瓦米·希瓦南达、尤迦南达、[7] Alfred Sorensen (Sunyata)及为无为。[8]
Arthur Osborne在修道院待了20年,为修道院编纂刊物《山径》,并撰写了数本跟拉玛那及其教诲有关的书。Mouni Sadhu于1949年来访,他在修道院待了数月之久。[9]David Godman于1976年来访修道院,自那时起便编写了14本关乎拉玛那主题的书。他持续住在修道院附近。
拉玛那的胞弟,Niranjananda斯瓦米于1916年偕同母亲搬到修道院,并在那里度过馀生,负责管理修道院。Niranjananda斯瓦米的儿子、孙子皆在修道院担任要职,继续以奉献服务的精神照管修道院。[10]
Remove ads
参见
注记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