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拜占庭哲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拜占庭哲学指的是拜占庭帝国的哲学家和学者的独特哲学思想,尤其是在8世纪到15世纪之间,基督教的世界观为其特点,不过它可能会直接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新柏拉图主义者的希腊文本中汲取思想。

历史

当时古希腊的科学及文学在拜占庭世界依旧很活跃,虽然当时拜占庭哲学的主要中心思想是基督教,但仍大量借鉴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新柏拉图主义者的思想。公元7世纪,大马士革的约翰编写了一部百科全书《智慧之泉》,分为三个篇章,他在第三篇中系统性地阐述了基督教神学[1]公元9世纪,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佛提乌搜集了许多古代作家的作品,并研究了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他的学生凯撒利亚的阿雷塔斯英语Arethas of Caesarea(Arethas of Caesarea)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发表了评论。[2]到了11世纪和12世纪,人们对哲学教学的兴趣与日俱增,像米海尔·普塞洛斯尼西亚的尤斯特拉修斯英语Eustratius of Nicaea(Eustratius of Nicaea)和以弗所的迈克尔英语Michael of Ephesus(Michael of Ephesus)这些人都撰写了关于亚里士多德的评论。公元13和14世纪出现如尼基弗鲁斯·布莱姆米德斯英语Nikephoros Blemmydes(Nikephoros Blemmydes)和西奥多·梅托奇特英语Theodore Metochites(Theodore Metochites)等重要哲学家。其中一位重要人物是格雷格利乌斯·帕拉玛斯,他发展了被称为静默主义(Hesychasm)的神秘主义运动,这个运动使用了纯粹知性的英语noetics(noetic)的耶稣祷文来实现自存光英语Tabor Light(uncreated Light)的幻象,自存光也被称为上帝的照耀或幻象英语Christian contemplation[1]正是静默主义运动在东方基督教中造成分歧,导致许多有哲学思想的人西迁。这种迁移对西方文艺复兴的出现发挥了关键作用。尤其是反对静默主义的塞米那拉的巴兰英语Barlaam of Seminara(Barlaam of Seminara),在西方罗马天主教神学的形成中发挥了作用。拜占庭最后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是格弥斯托士·卜列东,他认为恢复柏拉图主义可以扭转帝国的衰落。他是将古代哲学传到西方的一个重要人物。[1]

Remove ads

君士坦丁堡大学

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拜占庭社会依那个时代的标准而言,算受过良好的教育,识字程度更高。值得注目的是,拜占庭社会拥有世俗的教育体系,这是古典时代学院的延续。初等教育即便是在农村也十分普及。男女都能在那个社会中接受教育是绝无仅有的事情。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才得以理解世俗化的君士坦丁堡大学。帝国内进一步接受世俗教育的情形在某种程度上也很常见。在穆斯林征服以前的几个世纪,类似的教育机构一直在安条克亚历山大港等重要行省首府运作。[3]

最早的学校由皇帝狄奥多西二世于425年创立,设有31个教席,涵盖法律哲学医学算术、几何天文学音乐修辞学和其他学科,其中15个学科以拉丁语教授,16个学科以希腊语教授。这所大学一直存在到15世纪。[4]


大多数学生所接受的高等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修辞学、哲学和法学。目的是为国家和教会的官僚职位培养合格、学有专长的人才。在这个意义上,这所大学是神学院的世俗化版本。这所大学保留了以柏拉图主义亚里士多德主义为基础的活跃哲学传统。柏拉图主义是持续时间最长且从未中断过的柏拉图学派哲学,延续将近两千年,直到15世纪为止。

9世纪成立了玛格瑙拉宫学院,11世纪时成立了新的哲学和法律的学院。君士坦丁堡大学在1204年遭到拉丁人征服后陷入衰落,不过在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前,大学还是作为教会管理下的非世俗机构幸存了下来。

Remove ads

问题和思想

拜占庭哲学的主要特征是:[2]

  1. 上帝的人格化实质(personal hypostases)不仅是实体的原则,也是存在的原则(本体论形而上学)。人是作为本体而存在,不是作为实体(substance)或本质(essence)而存在。
  2. 上帝创造了世界而且宇宙的时间尺度有限
  3. 不断创造世界的过程以及其背后的目的
  4. 可感知的世界,作为可被心灵感知的事物在时间上的实现,在神性的智慧( 知性,nous)中有其永恒的实质(hypostasis)

世界和人类都受到上帝旨意英语divine providence(Providence)的支配,但拜占庭哲学家主张自由意志自决的必要性。灵魂作为不朽的存在,并非透过自身能量创造出来,而是在其自身中创造。灵魂是身体与精神的结合,它与智慧直接相连,使人能够透过决定的自由获得幸福。上帝与人类的关系建立在的基础上,这就解释了人类在创造中的中心地位。[2]

新柏拉图主义

对于上帝的神秘的宗教性理解与哲学理解之间的关系,在罗马东部的历史上有著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拜占庭哲学中,只有当作为心灵的知性(nous)与人的内心或灵魂相调和时,它才被赋予理解上的核心作用。灵魂是人的整体,作为理性的和纯粹知性的心灵是人的灵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早期版本的基督教与希腊哲学之调和(syncretism)在现代被称为新柏拉图主义。这方面有个例子可见于俄利根的作品及其对知性的学说,他认为所有灵魂都作为“思想”或“知性”以完美的精神(非物质性)状态同其造物主预先存在,但后来为了追求成为独立于上帝的存在而离开。由于所有的灵魂都设立为绝对自由,上帝不能简单地强迫灵魂返回他身边(根据俄利根的说法,这是由于上帝对其创造物的无止境的爱和尊重)。与此相反的是,上帝创造了物质宇宙,开创了历史,目的是引导不受控制的灵魂回到他无限的心灵的沉思,根据俄利根的说法,这是完美的状态。[5]

参见

注记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