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接受理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接受理论(英语:Reception theory),是一种涉及读者读后感的文学理论。根据接受理论,读者在阅读书籍或观看电影时,会联想到个人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1]
1960年代后半,接受理论以德国康斯坦茨学派(Constance School)为中心发展。[2]1969年,汉斯-罗伯特·尧斯受孔恩的范式理论影响,在〈文学史作为文学理论的挑战〉(Literary History as a Challenge to Literary Theory)中,针对文学史提出三大范式:古典、实证及美学[2]。在该文中,尧斯亦提出接受理论的早期观点。[2] 该理论框架下,尧斯认为文本无客观意义,强调读者的“预期视域”(英语:horizon of expectations),即读者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与文本间往复辩证,达成高达美诠释学所称的“视域交融”(英语:fusion of horizons)。[2][3] 而接受史,便是关注文本的意义在历代读者视域中的转变。文学史,在此观点下是必须不断重述的历史[2]。
在传播理论方面,文化理论家斯图亚特·霍尔是接受理论的主要倡议者。霍尔1973年作品〈电视话语的编码与解码〉中提出“编码/解码沟通模型”(英语:Encoding/decoding model of communication),即霍尔理论,关注受众的“协商”和“反对”。换言之,文本,无论是书籍、电影或是其他创作作品,并不只是由受众被动接受,而是受众根据其个人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来解读文本的意义。文本的意义,不在于文本本身,而是在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中创造出来。[1]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