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收复的领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收復的領土
Remove ads

收复的领土波兰语Ziemie Odzyskane)是一个地理词汇,指二战之后波兰人民共和国德国获得的领土,这包括德国前东部领土东普鲁士北部除外)和但泽自由市,当时其大多数德国居民被强行驱逐出境[1][2]

Thumb
波兰疆域变化地图:
粉红色地区:收复的领土
灰色地区:波兰前东部领土
绿线:奥得河—尼斯河线(波兰现时的西边边界)
蓝线:寇松线
红线:波兰现时的东边边界

使用“收复”一词的理由是,这些领土曾是波兰的一部分,但波兰随后在几个世纪的不同时期失去了这些领土[3]。它亦指“皮雅斯特概念”,即这些领土在中世纪波兰建国后,是皮雅斯特王朝统治下波兰传统家园的一部分(皮雅斯特王朝结束后,仍有一小部分领土被波兰所统治)。然而,几个世纪以来,透过德国人向东定居(Ostsiedlung)、政治扩张(Drang nach Osten)以及当地波兰人、斯拉夫人和波罗的海普鲁士人德国化导致的语言替换,这些地区已成为以德语为主的地区。[4]因此,除了西上西里西亚瓦尔米亚马祖里等某些地区外,截至 1945 年,这些地区中的大部分地区都没有可观的波兰语社区。

绝大多数先前的居民要么在二战后期逃离,要么在二战结束后被苏联和波兰共产党当局驱逐,不过仍有少数德国人留下。这些地区重新安置了从波兰中部迁出的波兰人、波兰前东部领土(已被苏联吞并)被迫离开的波兰遣返者、从纳粹德国强迫劳动中解脱出来的波兰人、在“维斯瓦河行动”下被强制安置的乌克兰人,以及战后定居在波兰的其他少数民族,包括希腊人马其顿人[5]

然而,与波兰官方宣布必须迅速迁移收复领土上的前德国居民,以便安置因苏联吞并而流离失所的波兰人相反,收复的领土最初面临严重的人口短缺[6]。负责安置的苏联任命的波兰共产党当局也努力消除当地许多德国文化的痕迹,例如地名和建筑物上的历史铭文。

战后德国与波兰之间的边界(奥得河—尼斯河线)于 1950 年得到东德的承认,于 1970 年得到西德的承认,并于 1990 年由重新统一的德国在《德波边界条约》中得到确认。

Remove ads

该术语的起源和使用

Thumb
1930 年代的波兰民族主义宣传:“Nie jestesmy tu od wczoraj. Sięgaliśmy daleko na zachód.”(我们从昨天起就不在这里了。一旦我们到达了遥远的西方。)

“收复领土”一词首次正式使用是在波兰军队吞并扎奥尔杰后,于 1938 年 10 月 11 日颁布的共和国总统令中[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它成为官方术语[8],指的是等待波兰与德国举行最终和平会议后,将会被移交给波兰的德国前东部领土,但最终举行了波茨坦会议,德波和平会议未能举行。[9]“收复领土”一词是对不同历史的不同地区的统称,可分为三类:

其基本概念是将战后的波兰定义为中世纪皮雅斯特王朝的继承者[10][11][12],而皮雅斯特王朝又被简化为一个与二战后波兰边界相符的单一民族国家[13] ,与继承皮雅斯特王朝的多民族国家雅盖隆波兰形成对比[14]。二战后波兰倾向皮雅斯特王朝而非雅盖隆王朝传统的一个原因是约瑟夫·斯大林拒绝从寇松线撤军,以及协约国准备用德国领土来满足波兰的需要[15]。将前德国领土划归波兰的最初理由是补偿,并有以下论点支持:这片领土实际上是波兰以前的部分地区。[16][17][18][19]德米特罗夫说:“在官方为波兰边界迁移所做的辩解中,其决定性的论点是为了补偿波兰前东部领土被割让给苏联,但这却被视为令人讨厌和隐瞒的。因此,官方以历史的论证说明波兰是在恢复昔日皮雅斯特王朝的领土”[17]。二战后波兰官方抑制了对盟军决定的反对意见和对波兰政客在波茨坦会议中所扮演角色的批评[17]。在《论坛报》的一篇评论文章中,乔治·欧威尔曾将德国人口的转移比喻为整个爱尔兰和苏格兰人口的转移[20]。此外,皮雅斯特王朝被认为保卫了波兰免受德国人的侵害,而雅盖隆王朝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日益壮大的莫斯科大公国,但二战后波兰受苏联主导,使雅盖隆王朝不太适合作为二战后波兰的基础[15][19]。因此,波兰工人党领导下的波兰人民共和国支持以旧皮亚斯特王朝的土地为基础建立波兰的想法[15][18]。收复领土问题是波兰共产党及其反对派之间少数几个没有产生分歧的问题之一,在西部边界问题上,双方意见一致。就连地下反共媒体也呼吁划定皮雅斯特王朝的边界,以终结德国化东进政策[21]。官方的观点是,波兰人始终拥有在收复的领土上居住的不可剥夺和必然的权利,即使受到外国势力的阻止[22]。此外,皮雅斯特王朝的概念被用来说服协约国,因为他们认为很难定义波兰的“民族领土”,因此不“归还”这些领土将是一种无法容忍的不公正[12]

Remove ads

波兰人民共和国时期的使用

波兰政府自战后自1949年期间曾广泛使用这一词汇[8]

“收复”这一词本身带有强烈的宣传含义[23]。这一带领土在中世纪时期曾有部分属皮雅斯特王朝,波兰人民共和国当局通过“收复”一词宣传自己是皮雅斯特王朝的正当继承者[8][24][11][12][25]。而这一地区的德国文化传统直到1989年波兰民主化之前都被波兰当局否定[26]。不过在1949年后,波兰当局为了强调这一片领土并不具特殊性,不再使用“收复的领土”这一词汇。

1945年以前的历史

Thumb
992年、梅什科一世去世时的皮亚斯特王朝早期波兰疆域,他的王国得到教皇的承认,他亦被认为是波兰历史上的第一位统治者和波兰国家的创建者。

自西元6世纪起,几个不同的西斯拉夫部落便居住在今波兰的大部分地区。 10世纪下半叶,波兰公爵梅什科一世以其位于格涅兹诺地区的要塞为据点,统一了邻近的各个部落,建立了第一个波兰国家,并成为历史上第一位有记载的皮雅斯特公爵。他的领土大致涵盖了后来被称为“收复的领土”的整个地区,但不包括古普鲁士瓦尔米亚-马祖里地区卢萨蒂亚东部。

Thumb
1917年在美国出版的波兰地图,显示了1138年波列斯瓦夫三世去世时的波兰疆域

梅什科一世的儿子兼继承人波列斯瓦夫一世在1018年签订包岑和约后,扩张了波兰南部的版图,但失去了对波罗的海沿岸西波美拉尼亚土地的控制。在经历了1030年代的分裂、异教徒起义和波希米亚人的入侵之后,复辟者卡齐米日一世公爵(1040-1058年在位)再次统一了大部分前皮亚斯特王朝的领土,包括奥得河中游两岸的西里西亚莱布斯地区,但不包括西波美拉尼亚。西波美拉尼亚在波列斯瓦夫三世的统治下,从1116年到1121年再次成为波兰国家的一部分,直到贵族格里芬家族建立了波美拉尼亚公国。 1138年波列斯瓦夫三世去世后,波兰陷入分裂状态近200年,先后由波列斯瓦夫三世的儿子及其继承者统治,而他们之间经常发生冲突。1320年,瓦迪斯瓦夫一世加冕为波兰国王,实现了部分统一,但西里西亚公国马佐夫舍公国仍是皮亚斯特王朝的独立领地。

12世纪至14世纪,日耳曼、荷兰和佛兰德斯移民迁入东中欧和东欧,这一迁徙过程被称为“东向移民运动”。在波美拉尼亚、勃兰登堡、普鲁士和西里西亚,当地的西斯拉夫人(波拉比斯拉夫人和波兰人)或波罗的人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成为少数民族,尽管仍有大量原住民留在上西里西亚等地区。在大波兰和波美瑞利亚,德国移民构成少数民族。

尽管失去了数个省份,波兰王国的中世纪法学家们仍然对所有未在1320年与波兰其他地区统一的前波兰省份提出了明确的主权要求。他们受到邻近捷克的波希米亚王冠领地法律启发,以波兰王国王冠领地理论为基础,该理论认为国家(王室)及其利益不再与君主本人严格关联。因此,任何君主都无法有效放弃对任何历史上和/或民族上属于波兰的领土的主权要求。这些主权要求保留给国家(王室),理论上,国家仍然涵盖所有在1138年波列斯瓦夫三世去世时属于或依附于波兰王室的领土。

这个概念也是在 1370 年卡齐米日三世大帝去世后为防止领土丢失而发展起来的,当时以绝对权力统治匈牙利的匈牙利国王拉约什一世被加冕为波兰国王。 14 世纪,匈牙利是中欧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其影响力延伸至巴尔干半岛各国和义大利南部(那不勒斯)。与匈牙利结成共主邦联的波兰当时是较小、政治上较弱的边缘国家。在《科希策特权令》(1374 年)中,拉约什一世保证不会从波兰王国分割任何土地。[27]

一些领地(例如波美瑞利亚和马佐维亚)在15和16世纪重新并入波兰。然而,直到1795年波兰立陶宛联邦解散之前,历任波兰君主都必须承诺竭尽所能,将这些领地的其馀部分重新统一到波兰王室手中。[28]

波兰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都与收复的领土有关,包括采迪尼亚战役(972年)、涅姆恰之围(1017年)、格沃古夫之围(1109年)、莱格尼察战役(1241年)、格伦瓦德之战(1410年)、奥利瓦战役(1627年)、和西盘半岛战役(1939年)。

1918年波兰恢复独立时,波兰活动家约瑟夫·弗雷利希博士(Dr. Józef Frejlich)已宣称,位于奥得河右岸的土地(包括弗罗茨瓦夫等内陆工业城市),以及什切青格但斯克等波罗的海港口,都是波兰的经济组成部分,必须与“波兰经济领土”的其他部分[29]合并成一个统一独立的国家,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统一的基本条件。[30]

大波兰起义成功,波美瑞利亚根据《凡尔赛条约》割让给波兰,西里西亚起义使波兰获得了上西里西亚的大部分地区。此后,波兰第二共和国的领土主张转向了德国控制下的其馀部分使用波兰语的上西里西亚和马祖里地区,以及但泽市、切申西里西亚捷克斯洛伐克部分以及其他拥有大量波兰人口的边境地区。这些地区的波兰人口遭受了德国化和愈演愈烈的镇压,尤其是在1933年纳粹在德国掌权后。

已被德国化很久的下西里西亚远波美拉尼亚东普鲁士的大部分地区仍然无可争议。[31]然而,作为对希特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不久德国对波兰的威胁的回应,波兰民族主义者展示了波兰地图,也包括了这些古老的波兰领土,并声称他们打算收复这些领土。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甚至在纳粹掌权之前,德国政府就曾在马祖里进行更改地名运动,以消除斯拉夫起源的痕迹[32]。1938年7月16日,东普鲁士大区长官埃里希·科赫颁布由希特勒发起的法令,将东普鲁士超过1,500个起源于古普鲁士语立陶宛语波兰语的地名消灭、德国化或简化[33]

Remove ads

二战前已在当地居住的波兰人

Thumb
奥波莱的皮亚斯特城堡,已于 1928 至 1930 年被德国地方当局摧毁

皮亚斯特王朝统一了许多西部斯拉夫部落,并从 10 世纪到 14 世纪统治波兰。尽管自 13 世纪以来,在西里西亚皮亚斯特王朝和格里芬王朝的要求下,德国、荷兰和佛兰德殖民者来到西里西亚和波美拉尼亚,并开始了该两地的德国化进程,而这些领土自 14 世纪起亦开始由外国(其中包括波希米亚、匈牙利、奥地利、普鲁士,以及 1871 年以后的德国)统治,但当地仍然有波兰人生活[34]。同样,在 14 - 16 世纪,许多来自马佐夫舍的波兰定居者移居到普鲁士公国的南部[35]

Thumb
二战前波兰报纸奥尔什丁公报(Gazeta Olsztyńska)位于奥尔什丁的旧总部,于 1939 年在纳粹统治下被摧毁[36],于 1989 年重建

二战爆发前,马祖里、瓦尔米亚和上西里西亚地区仍然居住著大量波兰族人口,在一些地区波兰人占居民的大多数[37]。根据 1939 年纳粹德国的人口普查,这些地区居住著 8,855,000 人,其中包括居住在这些地区最东部的波兰少数民族[38]。然而,这些有关少数民族的数据来自纳粹党统治期间进行的人口普查,历史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通常不认为这些数据可靠,而是认为它们是严重伪造的[39]。因此,虽然德国的这次人口普查将波兰语使用者和双语者的数量定为 70 万以下,但波兰人口统计学家估计,前德国东部的波兰人实际数量在 120 万[38]到 130 万之间[40]。在 120 万这个数字中,估计上西里西亚地区约有 85 万人,东普鲁士南部约有 35 万人,其馀地区约有 5 万人[38]

1924 年,德国成立了一个少数民族协会,其中也代表波兰少数民族。来自瓦尔米亚的普鲁士议会议员Jan Baczewski发起了一项法律,允许为少数民族建立学校[41]。1938 年,纳粹政府将数千个波兰地名(特别是城市和村庄的地名)更改为新发明的德国地名;仅在那一年,既有波兰地名中的约一半均被更改[42]。此外,也派卧底探员监视波兰社区。他们收集有关谁将孩子送到波兰学校或谁购买波兰书籍和报纸的资讯。波兰学校、印刷机、波兰机构总部以及波兰人的私人住宅和商店经常遭到亲卫队成员的袭击[43] 。尽管如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千上万的波兰人被强迫或自愿迁移到这些土地。

此外,在波美拉尼亚、卢布斯卡地区和下西里西亚地区也有一些孤立的波兰族聚居区。这些聚居区包括一些仍为波兰族聚居的分散村庄,以及布雷斯劳(现称弗罗茨瓦夫)、斯德丁(现称什切青)和西里西亚地区格林贝格(现称绿山城)等大城市的小型波兰人社区。[44][45][46]

Remove ads

二战后迁入人口的来源

Thumb
1950年时,来自波兰前东部领土的移民于收复的领土各县居民所占百分比

在 1950 年 12 月的波兰战后人口普查中,收集了截至 1939 年 8 月居民战前居住地的资料。(对于 1939 年 9 月至 1950 年 12 月之间出生的儿童,他们的居住地以其母亲战前的居住地为基础。)透过这些数据,可以重建二战后人口的二战前地理来源。二战前居住在波兰邻近边境地区的人们许多重新安置在收复的领土。例如,二战前居于滨海省波兰走廊卡舒比人不少迁徙至毗邻的德属波美拉尼亚附近地区。二战前居住在波兰波兹南省的人迁至东勃兰登堡。来自东上西里西亚的人们迁入西里西亚其他地区。来自马佐夫舍和苏瓦乌基地区的人们迁入邻近的马祖里。从波兰前东部领土(今天主要属乌克兰白俄罗斯立陶宛)驱逐出来的波兰人大量定居在收复的领土(但其中也有许多人定居在波兰中部)。

更多信息 地区(以1939年时的边界划分):, 西上西里西亚 ...
Remove ads

波兰化

波兰人民共和国必须将其人口安置在收复的领土内,以巩固对这些领土的控制[12]。随著波兰前东部领土被苏联吞并,波兰实际上向西迁移,其面积减少了近 20%(从 389,000 平方公里减少到 312,000 平方公里)[48]。数百万非波兰人(主要是来自收复的领土的德国人,以及东部的一些乌克兰人)被驱逐出新波兰,而大量来自波兰前东部领土的波兰人则被驱逐至新波兰。这些被驱逐者被称为“遣返者”[12]。这促成了欧洲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交换[12]

收复皮亚斯特王朝领土的西部和北部新领土的景象被用来将抵达那里的波兰定居者和“遣返者”凝聚成一个忠于新政权的团结一致的社群[49],同时也为驱逐德国居民提供理由[12]。获豁免、毋须被驱逐至德国的“原住民”包括近三百万居住在马祖里(马祖里人)、波美拉尼亚(卡舒比人)和上西里西亚(西里西亚人)的波兰/斯拉夫人。波兰政府旨在尽可能保留该批居民,因为他们在前德国领土上的存在被用来表明该些地区固有的“波兰特性”,并为其作为“收复”领土并入波兰国家提供理由[50]。波兰政府设立了“核实”和“民族复兴”程序,以揭示“潜在的波兰特性”,并确定谁可以重新获得波兰公民身份。实际上被驱逐的“原住民”很少[50]。“原住民”不仅不喜欢这种主观且往往武断的核实过程,而且即使在完成核实后也面临歧视[51],例如他们的名字被波兰化[52]

波兰政府为宣传皮雅斯特概念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天主教会也积极支持这一观点[53]。历史、政经研究是这种历史观发展的重要因素。 1945 年,西方研究所(波兰语:Instytut Zachodni)成立,旨在协调历史、政经研究活动。研究所所长齐格蒙特·沃伊切霍夫斯基(Zygmunt Wojciechowski)将自己的使命描述为努力展现该地区的波兰历史,并在历史背景下展现这些国家的当前波兰现实[54]。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语言学家、艺术史学家和民族学家进行跨学科努力,使新边界正当化[55]。他们的发现在专书、期刊、教科书、旅游指南、广播和展览中广为传播[56] 。波兰官方绘制的地图显示,第一批已知的皮雅斯特王子统治下的波兰边界与二战后的波兰新边界相符[12]。据诺曼·戴维斯(Norman Davies)称,二战后年轻一代接受的教育告知他们,波兰人民共和国的边界与波兰民族几个世纪以来赖以发展的边界相同。此外,他们还被教导,波兰“祖国”始终位于同一位置,即使被外国人长期“占领”或政治边界发生变化[22]。由于收复的领土曾被德国和普鲁士统治了多个世纪,因此二战后波兰将这段历史中的许多事件视为“外国”历史而非“本土”历史[57]。因此,波兰学者专注于研究这些领土的波兰方面:该地区中世纪的皮亚斯特王朝历史,与波兰的文化、政治和经济联系,普鲁士波兰语人口的历史,以及自中世纪以来作为历史常态的“东进[55]

Remove ads

驱逐德国人并清除德国人居住的痕迹

Thumb
卢比亚兹修道院的巴洛克风格内部装饰被拆除并转移到波兰东部的斯泰日察(Stężyca),以取代被德国人摧毁的教堂席位。

波兰人民共和国的共产党当局和一些波兰公民希望彻底消除德国统治的痕迹[58]。收复的领土在移交给波兰时仍居住著大量德国人口。波兰政府设立了“收复领土部”,由时任波兰工人党总书记瓦迪斯瓦夫·哥穆尔卡领导[59]。一个“遣返局”负责监督和组织驱逐和重新安置工作。根据1946年2月14日的全国人口普查,波兰人口中仍有2,288,300名德国人,其中2,036,439人(近89%)居住在收复领土。此时,德国人仍占这些地区居民的42%以上,因为根据1946年的人口普查,这些地区的总人口为4,822,075人[60]。然而,到1950年,波兰只剩下20万德国人,到1957年,这一数字下降到6.5万[61]。在主要的驱逐工作完成后,德国人仍不断外流。 1956年至1985年间,40.7万名西里西亚人和约10万名瓦尔米亚-马祖里人宣布加入德国国籍并前往德国。 1990年代初,波兰共产党政权垮台后,有30万至35万人宣布自己是德国人[38]

战后最初几年里,剩馀德国人的逃亡和驱逐预示著一场更广泛的运动,旨在消除前德国统治的痕迹[62]

超过 3 万个德国地名被波兰语[63]或波兰化的中世纪斯拉夫语地名所取代[64][65]。在德国人建立定居点之前使用过的斯拉夫语和波兰语名称恢复使用;如果没有,则翻译德语名称或发明新名称[66]。1946 年 1 月,地名认定委员会成立,负责指定新的官方地名[67]。德语被禁止出现在公立学校、政府媒体和教会礼拜[63][65]。许多德国纪念碑、墓园、建筑物或整个建筑群被拆毁[68]。艺术品被转移到该国其他地方[69]。德语铭文被抹去,包括宗教物品、教堂和墓地中的铭文[62]

历史学家约翰·库尔奇茨基(John Kulczycki)认为,共产党当局发现,在收复领土上打造一个种族同质的波兰国家相当复杂,因为很难区分德语使用者中哪些人是“真正的”波兰人,哪些人不是。政府使用的标准不仅与波兰族裔有明确的联系,也与个人行为有关。地方核查委员会在确定谁是或不是波兰人以及谁应该保留波兰国籍方面拥有很大的自由。他们的决定是基于民族主义的假设,即个人的民族认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不易改变的终生“归属”特质。然而,那些透过政治言论或行动“背叛”波兰血统的人会被排除在波兰民族之外。其他所有人都被贴上“波兰人”的标签,必须留在他们的“祖国”——即使他们想移民到德国。[70]

Remove ads

被驱逐波兰人的重新安置

在驱逐德国人的同时,来自波兰各地的人们迅速迁入,取代了原先的德国人口,首批定居者于 1945 年 3 月抵达[71]。在红军仍在推进时,这些定居者接管了战前边境附近的农场和村庄。除了定居者之外,其他波兰人还进行了劫掠行动,很快就影响了所有收复的领土[71]。1945 年 3 月 30 日,格但斯克省成立,成为收复的领土上第一个波兰行政单位[72]。在德国人被拘禁和驱逐的同时,1945 年至 1950 年间,近 500 万移民[73][74]被吸引或被迫在该地区定居。另有 1,104,000 人宣布加入波兰国籍并被允许留下来(其中 851,000 人在上西里西亚),使波兰人的数量在 1950 年达到 5,894,600 人[38]。根据定居者的背景,可分为以下几类:

  • 来自波兰中部的定居者自愿迁入(占大多数)[73]
  • 被释放出纳粹德国强迫劳动的波兰人(多达两百万)[73][75]
  • 所谓的“遣返者”:从新的波兰-苏联边界以东地区驱逐的波兰人被优先安置在新的西部领土,他们占当地人口的 26%(多达 200 万)[73][75]
  • 1947年维斯瓦河行动期间,波兰政府采取军事行动,迫使大量乌克兰人从波兰东南部迁出,目的是将那些尚未被驱逐到苏联的乌克兰人驱散到波兰西部新占领的领土上,从而将其同化。居住在比亚韦斯托克周边地区的白俄罗斯人也因同样的原因被迫迁往前德国控制区。波兰当局试图将非波兰族裔成员分散到全国各地,以此消解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和兰科人等群体独特的族群认同[76],并切断形成强大族群所必需的亲近感和沟通。
  • 数以万计的犹太大屠杀幸存者,其中大多数是从东方“遣返”的犹太人,主要定居在下西里西亚,建立了犹太合作社和机构——最大的社区分别位于弗罗茨瓦夫、什切青和瓦乌布日赫[77]。然而,大多数犹太人于1968年波兰政治危机发生后离开了波兰[78]
  • 希腊人与马其顿人,来自希腊内战的难民(约 10,000 人)[5]
Thumb
“第十赛段,从兹戈热莱茨到弗罗茨瓦夫,带你穿越原始的波兰土地。”1955 年6月和平竞赛照片

波兰和苏联的报纸和官员鼓励波兰人迁往西部-“机会之地”[73]。这些新领土被描述为逃亡的德国人遗弃的豪华别墅,等待著勇敢的人们;设施齐全的房屋和商店任人宰割。事实上,这些地区饱受战争摧残,基础建设基本上被摧毁,犯罪率高企,帮派抢劫猖獗。社会秩序的建立需要数年时间。

1970年,收复的领土上的波兰人口首次赶上战前水准(1970年为8,711,900人,1939年为8,855,000人)。同年,其他波兰地区的人口也达到了战前水准(1970年为23,930,100人,1939年为23,483,000人)[38]

如今,这些地区的人口以波兰人为主,不过在奥尔什丁、马祖里和上西里西亚等少数地方,尤其是奥波莱省奥波莱斯切尔采奥波莱斯基普鲁德尼克肯杰任科兹莱克拉普科维采地区),仍有少数德国人生活[79]

Remove ads

收复领土与波兰共产政权的崛起

波兰共产政府并未获得民主合法性,而是试图透过反德宣传来为自己正名[59]。德国的“复仇主义”被渲染成德国永久的威胁,共产党则是波兰继续拥有“收复领土”的唯一保证者和捍卫者。哥穆尔卡断言:

西部领地是政府获得民众支持的原因之一。这能中和各种因素,使民众团结起来。向西扩张和农业改革将使国家与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任何撤退都会削弱我们在国内的地位。[63][80]

该政权对“无主财产”的重新分配赢得了广泛民众的同情[6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吞并了位于寇松线以东的波兰领土,并鼓励或强迫波兰前东部领土的少数民族(包括波兰人)向西迁移。在这场运动中,苏联人在公共场所张贴海报,内容如下[81]

西部领土。黄金国。在浴血奋战中,波兰士兵解放了古老的波兰领土。波兰领土由波兰所有。 5000辆卡车随时可用,将定居者运送到西部。

领土的法律地位

Thumb
兹戈热莱茨市立文化中心:1950 年兹戈热莱茨条约签署地

冷战期间,第一世界的官方立场是,波茨坦会议的结论文件不是国际条约,而只是一份备忘录。它制定了德国东部边界,即奥得河 - 尼斯河线,但备忘录的最后一条指出,德国的最终形态及其领土受德国与二战同盟国之间单独和平条约的约束。 1945 年至 1990 年期间,波兰与东德和西德签署了两项关于德波边界的条约。 1950 年,东德和波兰人民共和国签署了《兹戈热莱茨条约》,承认奥得河 - 尼斯河线,共产党正式将其指定为“和平友好边界”[82]。1970年12月7日,西德与波兰签署了关于波兰西部边界的《华沙条约》,双方承诺致力于非暴力并接受事实上的边界-奥得河—尼斯河线。然而,西德政府直到1990年才签署最终条约,即《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

Thumb
德波边界北段的界碑

在《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签订之前,西德政府一直将奥得河-尼斯河以东的德国领土视为“暂时处于波兰或苏联管辖之下”的地区。为了促使国际社会广泛接受1990年的两德统一,德国政界承认了“既定事实”,并接受了该条约中的条款,即德国放弃对奥得河—尼斯河线以东领土的所有主权要求。这使得条约谈判得以迅速进行,民主的西德和社会主义的东德得以迅速统一[83]

根据该条约赋予德国的义务,同年,即1990年,德国与波兰签署了单独的条约,即《德波边界条约》,确认了两国现有的边界[84]

德国和波兰边界条约的签署和批准在国际法上正式承认了现有边界,并终止了所有的德国对波兰的领土主张。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