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救世军葵涌女童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救世军葵涌女童院(英语:The Salvation Army Kwai Chung Girls' Home)位于香港新界葵涌梨木树梨木道1号),于1948年至1994年之间开办。女童院所在的西式建筑于2020年6月11日被古物古迹办事处列为香港二级历史建筑

历史

救世军葵涌女童院前身是一座西式大宅,座落于中葵涌的一座小山岗上。该大宅建于1930年代初。1932至1933年,商人邓肇坤购入有关地皮。1936年,地皮转售予深水埗北河戏院东主颜绚之黄杰云[1][2][3]

1920年代,由教会发起的废娼、废蓄婢运动得到成果,香港政府陆续立例保护妇孺,废除妹仔公娼等旧习俗。1931年,救世军于九龙太子道开办救世军培德院(英语:Salvation Army Women’s Industrial Home),收容贫苦少女,例如妹仔、妓女、孤儿和女少年罪犯。[4]宿舍的规模不足以收容日渐增多的院童,于是培德院在1934年迁到九龙塘基堤道2号新院址。[5][6]

早于1941年,救世军已打算将该座丢空的大宅作为培德院的长远院址。在香港政府、救世军国际、胡文虎先生和其他热心人士捐助的支持下,救世军于1947年以十万港元购入大宅,并于次年完成改建大宅的工作,开办香港史上第一间正式女童院,并由时任港督葛量洪爵士主持开幕典礼。[7][8]新院最初有50个床位,为女少年罪犯提供住院式的感化及更生服务,而位于山脚的车库则改建成课室。[9]

1955年,位于山腰的教堂落成,平日用作教学之用,晚上供救世军葵涌队堂使用。1965年至1971年,女童院曾一度改用作社会服务中心,设有托儿所,在职妇女宿舍,女童院的院童一度转移到马头围女童院

香港法例第213章《保护儿童及少年条例》生效后,救世军于1994年起停办女童院,大宅因而荒废至今。

Remove ads

建筑特色

该座西式大宅以装饰艺术风格为主,大宅内有一座有水磨石扶手的八角形旋转楼梯,一楼有一个已密封呈半圆形的露台,由地下玄关的两条托斯卡纳柱作支撑,大宅外墙救世军的徽章仍保留至今。[10]

近年发展

救世军停办女童院前后,曾数度计划与发展商合作将地皮重建作商住发展、工业货仓用途以及神学院,但均被城规会否决。[11][12]2018年,救世军以作价约1亿港元出售全幅地皮。新业主华信地产财务将建筑的窗户拆除并在内部加建铁架。2019年,新业主向城规会申请将建筑改建为安老院,计划中只有主楼及小教堂会保留。[13][14]城规会于2020年接纳有关改划申请。

参考来源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