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教父 (基督教历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教父(英语:Church Fathers,或Fathers of the church),又译为天主教早期教父(Early Church Fathers),他们是基督宗教的早期作家及宣教师,以天主教会为主。他们的著作被认定具备权威,可以作为教会的教义指引与先例。他们包括许多著名的教会神学家、主教和护教士,但是不一定是教会认定的圣人,有些教父甚至被教会判定为“异端”。
定义
教父(古希腊语:patḗr;拉丁语:pater)的原义为“父亲”或“父老”,早期基督教会以此头衔来称呼教会长老。研究教父们著作的学问,也因此被称为教父学(patristics)。这些教父生活的年代,约介于新约时代末期,或使徒时代(Apostolic Age,约公元1世纪)末期,一直到451年的迦克墩公会议,或8世纪的第二次尼西亚公会议之间。
他们共同的主要特征有:
- 年代古远(Antiquitas Ecclesiae)
 - 正统教义(Doctrina Orthodoxa)
 - 圣洁生活(Sanctitas Vitae)
 - 教会嘉许(Approbatio Ecclesiae)
 
历史及影响
教父们的著作大都对后世基督教教义和神学有很深远的影响,是研究基督教历史和神学思想史的重要依据。尤其在传统的基督教中,教父们的著作是教会信仰的基石。但随著教父生存的时代、文化和社会不同,对《圣经》和神学上的思想也随之不同,因此其主张与现代的基督教教义仍有不能协调之处。
教父们的著作在基督教教义和神学体系的发展中是历史的重要阶段。教父们为了使基督教信仰更具吸引力和知识更充实,便开始将《圣经》教训与古希腊哲学融合。在早期基督教(公元2-5世纪)时期的教父思想,由于是根据《圣经》和利用新柏拉图主义建立的,一般称为“教父哲学”。教父的神学思想在“圣经神学”与“经院神学”之间,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这个原因,此阶段的神学思想一般称为“教父神学”。
在早期教会,使徒以后以初代至二代的教会作家们被称为使徒教父。以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即公元325年)为界,分别称为“尼西亚前教父”和“尼西亚后教父”。
Remove ads
著名教父
教父列表
此等译名部分依中华信义神学院对古教父选集的译名,如有更普遍或历任教宗列表中有相对名称者则相应更改。
- 亚历山太的亚历山大
 - 加帕多家的亚历山大
 - 昂博罗削
 - 亚纳多留斯
 - 教宗安塞罗
 - 亚弗拉哈特
 - 亚基老
 - 亚挪比乌
 - 亚历山太的亚他那修
 - 雅典那哥拉
 - 希波的奥古斯丁
 - 巴拿巴书的作者
 - 该撒利亚的巴西流
 - 亚历山大的区利罗
 - 该犹
 - 教宗加理多二世
 - 亚历山太的革利免
 - 教宗克莱孟一世
 - 柯模典
 - 居普良
 - 耶路撒冷的区利罗
 - 罗马的狄尼修
 - 叙利亚的以法莲
 - 该撒利亚的优西比乌
 - 教宗法比安
 - 马赛的根拿丢
 - 教宗额我略一世
 - 圣耶福列木
 - 拿先素斯的贵格利
 - 女撒的贵格利
 - 神行者额我略
 - 波提亚的希拉流
 - 希坡律陀
 - 安提阿的依格那修
 - 教宗依诺增爵一世
 - 里昂的爱任纽
 - 耶柔米
 - 大马士革的约翰
 - 圣金口若望(屈梭多模)
 - 儒略·亚非利加努
 - 殉道者游斯丁
 - 拉克单丢
 - 教宗良一世
 - 梅笃丢斯
 - 米努修·菲利克斯
 - 伪教宗诺范
 - 俄利根
 - 旁非罗
 - 帕皮亚
 - 亚历山太的彼得
 - 斐雷亚
 - 教宗庇护四世
 - 坡旅甲
 - 朋田努
 - 鲁非诺
 - 尼斯福鲁斯·卡利克斯特·桑卓普洛斯
 - 君士坦丁堡的苏格拉底
 - 所左门努
 - 他提安
 - 特土良
 - 狄奥多勒
 - 亚历山太的提阿非罗
 - 教宗乌尔巴诺一世
 - 勒宁的文森
 - 萨费林努斯
 - 马吉安
 
Remove ad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