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敦煌乐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敦煌乐谱》,又称《敦煌曲谱》或《敦煌琵琶谱》,是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一组琵琶乐谱,属于工尺谱的一种,抄写日期为晚唐至五代。记谱法使用的音乐符号有23个,类似汉字部首、注音符号或日语片假名,成为今人无法识别的“天书”[1][2]。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带走的经卷中有其中三卷:《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P.3808)[3]、《尔雅》(P.3719)[4]和《佛本行集经尤波离品次》(P.3539)[5],比较特别的是这三卷经卷的背面都写有乐谱,现均收藏在法国国家图书馆[1]。
收录曲谱
P.3808中收录的曲谱有25首,其中有一些曲名相同,但内容不同:
P.3719只书写一小段《浣溪沙》曲谱,曲名下方旁注有“慢二急三慢三急三”。
P.3539背面第一行是《金刚经》的第一句话:“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字没写上去),第二行书“敕归义军节度使牒”练习稿,再之后是只写了20个音符的乐谱。
破解
最早研究敦煌乐谱的破解是日本的学者林谦三,后来任二北、饶宗颐等人也尝试过破解,但均未达成共识[6]。它和唐俗乐二十八调的破译,曾被认为是中国古乐研究领域的两个“哥德巴赫猜想”式的问题[7]。
1982年陈应时发表《解读敦煌乐谱的第一把钥匙》,首创了“掣拍说”理论,对乐谱的定弦、节奏、同名曲重合等问题作出合理的解译。[8]
1992年10月10日,原甘肃敦煌艺术剧院院长席臻贯成功破译了敦煌乐谱上的音乐符号,收录破解后曲谱的《敦煌古乐》图书和磁带由敦煌文化出版社和甘肃音像出版社出版[9]。
Unicode
敦煌乐谱符号尚未在Unicode中收录,但已有相关编码方案提案,收录的编码范围为1D280-1D2DF,所属的区块名为“中国音乐符号”(Chinese Musical Symbols)[10]。
参见
注释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