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敲打密码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敲打密码,又或称为打拍密码(英语:Tap code、Knock Code,简称敲码打码),是一种将文字讯息以一字一字加密的方法。加密方法十分简单,如方法名称所言,加密信息就是以打拍的方式传达。

更多信息 栏, 列 ...

打拍密码常被监狱囚犯用作沟通,方法就是敲打囚仓的铁围栏、水管和墙壁。

设计

打拍密码是基于波利比乌斯四方英语Polybius square的设计,即一个五乘五的正方形,内里包括所有拉丁字母,除了被“C”取代的“K”。密码接收者只需要辨识每一下敲打声之间的时间差距,并可以解码。

每一个字母都是以敲打两个数字组成:

  • 首先敲打的是“列”(如敲打两下代表的可能性为:F G H I J)
  • 暂停(让接收者知悉已经敲打完“列”的数字)
  • 其次敲打的是“栏”(如再敲打两下代表的字母为:G)

以“水(Water)”为例,密码如下:(注意每一个英文字母之间的停顿必须比“列”与“栏”之间的停顿为长)

更多信息 W, A ...

另外,部分字母亦有特别用途:

  • 字母“X”被用作断句的“句号”
  • 字母“K”被用作“确认收悉”

由于使用此方法需要一段时间去表达一个字母,因此囚犯通常会使用缩写与首字母缩略词以表达一些普通或经常用到的词汇,例如以“GN”取代“晚安(Good night)”,又或“GBU”取代“上帝保佑你(God bless you)”[1]

Remove ads

对比摩斯密码

更多信息 打拍密码, 摩斯密码 ...

历史

打拍密码的起源是来自古希腊波利比乌斯四方英语Polybius square。19世纪,虚无主义运动影响俄罗斯,部分主义者因反对君主而被囚,他们在狱中开始使用西里尔字母版的敲打密码[2]。1941年,阿瑟·库斯勒的经典作品《中午的黑暗》也使用了敲打密码[3]。1952年,库尔特·冯内古特的小说作品《自动演奏钢琴英语Player Piano (novel)》亦有一段囚犯使用类似打拍密码的方式而沟通的对话,但小说中的密码则更加原始,并没有运用波利比乌斯四方,而是按照拉丁字母在字母表的次序而敲打,例如“P”是第16个字母,因此密码为敲打16次。

密码最为著名的事迹发生在越南战争期间。1965年6月,四名美军战俘被囚禁在火炉监狱,他们分别是:卡莱尔·史密蒂·哈里斯空军上尉、菲利普·巴特勒海军中尉、罗伯特·皮尔空军中尉、罗伯特·舒马克海军少校[1]。哈里斯曾经听闻过二战期间曾有囚犯使用打拍密码[4],并记得一名美国空军教官亦曾经讨论密码的用法[1]

在越南,被单独囚禁的囚犯使用打拍密码为沟通方法,方法亦十分成功[4]。战俘使用此方法沟通亦可避免守卫知悉对话内容[5][6],不被容许说话的囚犯亦可在别人大腿上敲打密码作沟通[6]。运用打拍密码的最终目的,是避免囚犯之间因被隔绝而令指挥链断裂并保持士气[4]

参考文献

外部链结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