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文明的生态史観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文明的生态史观(ぶんめいのせいたいしかん)是1957年(昭和32年)发表于《中央公论》的梅棹忠夫论考。与《知的生产的技术》同为梅棹的代表作。1967年(昭和42年)由中央公论社出版丛书版,1974年(昭和49年)由中公文库出版文库版,1998年(平成10年)文库版改版出版。此外,1989年(平成元年)收录于《梅棹忠夫著作集》〈第5卷〉,2002年(平成14年)则收录于中公クラシックス。
![]() | 此条目可参照日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 (2025年8月1日) |
概要
梅棹于1955年(昭和30年)赴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调查旅行时,将所感系统整理,提出对文明的新见解。前半部分记述该次旅行内容,并谈及所感受到的文化特质、与日本的差异及各文化的价值观。后半部分基于此,否定以“西方与东方”框架区分世界的观点,改以“第一地域”与“第二地域”的区分说明文明。
根据此说,西欧与日本属于第一地域,两者间广大的大陆区域则为第二地域。第二地域早期建立了庞大帝国,但因制度等问题而衰落。相反,位于周边的第一地域因气候温暖且不易受到外来攻击,环境较稳定,虽发展较第二地域缓慢,却透过从第二地域输入文化而得以发展,形成稳定且高度发展的社会。此理论当时引发热烈讨论,半世纪以上仍受高度评价。1967年(昭和42年)中公丛书版刊行时,由小松左京撰写推荐文。1974年(昭和49年)中公文库版本由谷泰担任解说,2002年(平成14年)中公クラシックス版本由白石隆担任解说。
内容
前半部分说明笔者根据实地调查的思考。以作者于印度、阿富汗、巴基斯坦的经历为基础,深刻体会日本迅速现代化的因素与其他亚洲国家无法做到的根本差异,认为日本本质上是一个特殊国家。下一章则以生态学为基础探讨这些差异的来源。
若以地理座标考虑,日本确属亚洲,但就日本的文明(此处指以经济、生活水准等为基础的高度发展程度)而言,是高度特异的文明,难以纳入东方框架。故笔者提出新视角,以文明发展程度为主轴,将世界大致分为第一地域与第二地域。第一地域包含西欧数国及日本等高度发达的文明国家,第二地域则涵盖整个欧亚大陆。作者认为社会变化与发展存在一定法则,借用生态学术语迁移(succession)理论作为一种发展法则,试图掌握人类发展的法则。因此此理论不考虑如社会主义等单一发展模式,迁移是由环境与社会本身变化引起,且不同地区可能有不同发展。
第一地域曾是第二地域古代文明与帝国的边陲存在。第一地域吸收第二地域文化,开始建国,随后建立封建制度。因位于边陲,第二地域遭沙漠民族威胁的危险较少(详见后文)。这些优越条件促成自文明内部发生变革(autogenic succession)。即第一地域发展出培育资产阶级的封建制度,转向资本主义体制,表现为宗教改革、中世庶民宗教成立、市民阶层兴起、行会形成、自由城市发展、海外贸易、农民战争等。近代亦有多处相似,如日本与德国的法西斯政府、殖民争夺的迟入,以及战后的急速发展。第一地域不仅限日德,普遍为资本主义国家,且曾参与殖民争夺战。
第二地域发展了古代文明,并建立起庞大且强盛的帝国。这些帝国历经多次建立与崩解,如中国的多个帝国与伊斯兰帝国。在这些专制帝国中,也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包括壮丽的宫廷、极为广大的领土、复杂的民族关系、边陲地区的存在,以及拥有卫星国等。此外,第二地域包含干燥地带,出现武力强大的游牧民族,并侵袭文明与帝国。由于这些持续的威胁,该地区难以建立高度稳定的政治体系。第二地域外部势力持续介入,产生外源性演替(Arrogenic Succession,意指外部影响所致的发展)。因此,第二地域因专制政治,资产阶级无法兴起,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未能形成。故于大战期间无法具备强大军事力,成为殖民地。战后第二地域频繁出现独立、革命及内战,与第一地域完全不同,后者未发生此类动乱。
第一地域与第二地域各有共通特质,且各自沿其共通点经历类似的发展过程。因此,传统以西方与东方区分世界的观点,在当今世界分析中效用有限;采用第一地域与第二地域的观点更为合适。
第二地域文明因沙漠风暴而瓦解,必须重新进行迁移,这是文明生态史观的基本原理。此原理与今西锦司的生态学迁移理论(例如山火或河川泛滥导致迁移重置)相对应。文明生态史观形成梅棹的共时性理论,而资讯文明论则为通时性理论。生态学中的环境被制度群与装置群所取代,即资讯文明的特征。
沙漠风暴为核心,但同时强调海洋影响。此外,提出宗教病毒论,具体探讨文明元素的迁移过程。
对文明生态史观的反应
文明生态史观出版时引起广泛反响。之后由不同视角应用发展的论考,于中央公论社自1990年代起大量发表,冠以“文明的~~史观”之名。包括川胜平太的《文明的海洋史观》、安田喜宪的《文明的环境史观》、村上泰亮的《文明的多系史观》及森谷正规的《文明的技术史观》等。
同时,生态史观亦有多项反对意见。梅棹将第一地域的发展归因于自生性演替(Autogenic Succession),但有批评认为其发展并非完全自生性(以日本近代化为例,受到西方列强压力推动明治维新)。地域划分过于粗略,未提及美国,且将东南亚纳入第二地域,但该地多不符第二地域特征,引发其是否为另一独立地域的讨论。川胜平太于《文明的海洋史观》中指出生态史观未充分考虑海洋因素,提出新增海上交流的发展史观。类似争论层出不穷,显示文明生态史观的重大影响力。但同时,梅棹及其团队对海洋与文明的研究及相似文明形态论述亦丰富存在。
海外的讨论
2019年5月,台湾出版了以《近代日本文明的发展与生态史观》为书名的文明生态史观书籍,由远足文化出版社发行[1]。根据文明生态史观的观点,台湾处于旧世界文明(中国)、高度资本主义(日本)、多国籍主义(东南亚)三者的中间地带,这种地理位置孕育了台湾开放、冒险且充满活力的特质。台湾由此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商业模式、新产品及新文化[2][3]。文明生态史观的中文译者,台湾东海大学的陈永峰指出,从文明生态史观可为台湾未来的外交与政治带来多方启示[4][5]。
佩卡·科尔霍宁则从文明生态史观的角度讨论各地区眼中的亚洲。
文明生态史观的21世纪诠释
随著中国崛起,文明生态史观再次受到关注。梅棹曾言:“向西扩展至大陆的想法已不再适合,不如考虑由日本至澳洲的西太平洋同纬度国家联盟。这是日本民族的生存之道,是21世纪以后的未来蓝图。”此言在NIDS评论中备受重视[6]。此见解与现代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相呼应。
此外,关于中华文明未孕育民主主义、中国民主化困难之因,文明生态史观解释由杨海英提出[7]。
茂木诚于YouTube视频及著作中,阐述地缘政治学、文明生态史观与卡尔·维特福格尔的东方专制主义,解析中国民主化的难题[8][9]。
福嶋亮大于《哈啰,欧亚——21世纪“中华”圈的政治思想》中,根据文明生态史观,认为台湾、香港属于“第一地域”,中国属于“第二地域”,两者间存在冲突,体现于反对逃犯条例修订草案运动等事件[10]。他称香港与中国的斗争为“清帝国的亡灵”[11]。
书志资讯
- 梅棹忠夫. 文明的生態史觀序說. 中央公论 (中央公论社). 1957-02, 72 (2): 32–49. ISSN 0529-6838. 已忽略文本“和书” (帮助)
- 梅棹忠夫. 文明的生態史觀序說(「中央公論」昭和32年2月號). 中央公论 (中央公论社). 1964-10, 79 (10): 340–358. ISSN 0529-6838. 已忽略文本“和书” (帮助)再录
- 現代日本論. 战后日本思想大系 15. 筑摩书房. 1974. 已忽略文本“和书” (帮助) - 收录“文明的生态史观序说”。
- 梅棹忠夫. 文明的生態史觀. 中公丛书. 中央公论社. 1967-01-20. ISBN 978-4-12-000334-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2月18日). 已忽略文本“和书” (帮助)
- 文明的生態史觀. 中公文库. 谷泰解说. 中央公论社. 1974-09-10. ISBN 978-4-12-200135-0. 已忽略文本“和书” (帮助)
- 文明的生態史觀. 谷泰解说 改版. 中公文库. 1998-01-18. ISBN 4-12-203037-4. 已忽略文本“和书” (帮助)
- 文明的生態史觀 其他. 中公经典. 白石隆解说. 中央公论新社. 2002-11-10. ISBN 4-12-160041-X. 已忽略文本“和书” (帮助) - 收录“近代日本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 《文明的生态史观 增补新版》谷泰解说、中公文库、2023年10月 - 增补“海与日本文明”(2000年)。
- 杉田繁治 (编). 梅棹忠夫著作集 第5卷 比較文明學研究 文明的生態史觀/比較文明論的展開/文明學的課題與展望. 中央公论社. 1989-10-20. ISBN 978-4-12-402855-3. 已忽略文本“和书” (帮助)
Remove ad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