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文艺专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文艺专栏(法语:Feuilleton,法语发音:法语发音:[fœjtɔ̃];源自法语 "feuillet" 的指小词,意为“书页”)最初是法国报纸政治版块的附录,主要包含非政治新闻、轶闻、文学与艺术评论、时尚动态,以及警句、文字游戏和其他文学小品。[1]
此术语由法国《Journal des débats》编辑朱利安·路易·杰佛罗瓦与贝尔坦长老于1800年首创。文艺专栏被形容为“城市话题集锦”[2],当代英语媒体的类似形式可参见《纽约客》的“城中话题”专栏。[3]
在英语报业中,该术语后来转指报纸连载小说的单期刊载内容。[1]
历史

文艺专栏的兴起是雾月政变后的文化产物。1800年1月17日颁布的执政府法令大幅削减革命时期报刊,将巴黎报纸数量压缩至13家。在执政府与后续的帝国时期,作为拿破仑·波拿巴宣传喉舌的《Le Moniteur Universel》实际掌控其馀巴黎刊物的内容。朱利安·路易·杰佛罗瓦发现无法刊于社论版的内容,可置于报纸底部称为“底层”(rez-de-chaussée)的区域而不受追究。[4]他遂在《Journal des Débats》开创首个文艺专栏。此形式迅即流行:专栏表面探讨文学、戏剧等无害主题,实则能透过书评剧评隐晦表达政治观点,在拿破仑时期形成特殊影响力。[4]早期文艺专栏通常不另设版面,仅以分隔线与政治版区隔,并采用较小字体排版。[1]
杰佛罗瓦的专栏聚焦戏剧评论,以其犀利笔锋著称。1814年逝世后,雅南继承其地位,其他报刊也涌现知名专栏作家:如《新闻报》的泰奥菲尔·戈蒂耶、圣维克多,《时代报》的埃德蒙·德·比耶维尔、路易·于尔巴克与弗朗西斯克·萨尔塞。阿道夫·亚当、埃克托·柏辽兹与库蒂尔-布拉泽开创音乐评论专栏;巴比内、路易·菲吉耶与默尼耶专攻科学题材;书评领域则由阿尔芒·德·蓬马丹、古斯塔夫·普朗什与夏尔·奥古斯丁·圣伯夫主笔。[4]
真正使文艺专栏成为文化现象的契机是连载小说的出现。例如亚历山大·仲马的《基督山恩仇记》、《三剑客》与《二十年后》皆连载于《世纪报》;欧仁·苏的《巴黎之谜》见于《辩论报》,《流浪的犹太人》则刊于《立宪报》。[4]斯蒂芬·茨威格在《昨日世界》中描述,《新自由报》文艺专栏“占据头版下半部,以贯通版面的横线与政治新闻截然分隔”,成为世纪末维也纳文学品味的权威仲裁者,专栏作家的褒贬“足以决定作品、戏剧或书籍的成败,乃至作者命运”。[5]
文艺专栏在俄罗斯亦属常见文体,尤盛行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时期。[6]费奥多尔·杜斯妥也夫斯基曾创作此类专栏,[7][8]其作品中的专栏特质由热诺克列耶夫深入探讨。[9]至1870年,杜斯妥也夫斯基更以讽刺笔法批判专栏对浮泛文化的追捧。[10]
美国作家S·J·佩雷尔曼将自身描写滑稽经历的作品称为“文艺专栏”,并自诩为“专栏作家”(feuilletoniste)。[11]
Remove ads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