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斯坦利·亨培克
美国外交官(1883—1966)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斯坦利·亨培克,又译斯坦利·霍恩贝克(英语:Stanley Kuhl Hornbeck,1883年5月4日—1966年12月10日[1]),旧译亏百克,二战时美国外交官、远东问题(对中、对日关系)教授。美国国务院远东事务处处长(1928年–1937)、美国国务卿科德尔·赫尔特别顾问(1937–1944)、美国驻荷兰大使(1944–1947)。牛津大学罗德奖学金学生。曾在美国与中国大学任教,著书八本。
生平
斯坦利·亨培克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富兰克林,是卫理公会牧师的儿子,曾就读于科罗拉多大学和丹佛大学。
1904 年至 1907 年,他还作为科罗拉多州的第一位罗德学者就读于牛津大学,[2] 之后于 1911 年在威斯康星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师从保罗·赖因施。他的论文讨论了经济条约中的最惠国条款。[3][4]霍恩贝克于 1921 年加入外交部。[5]
职业生涯
霍恩贝克从 1909 年到 1913 年在中国的多所机构任教,[4] 从杭州大学开始。[2]1916年,他出版了第一本关于中日政治的书《远东当代政治》,广为流传。[2]
辛亥革命期间他在中国,但没有见过任何战斗。霍恩贝克是门户开放政策的主要支持者。[6]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位未来的大使在陆军军械和军事情报部门担任上尉;[2]后来,在陆军预备役中,他成为了一名上校。[4]
霍恩贝克仍然是门户开放政策的主要支持者。[7]1935年,他表示必须维持这一政策,因为考虑到满洲国形成的危险,承认将把中国让给日本。[8]
引用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