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新加坡音乐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新加坡拥有多元的音乐文化,既是区域性的流行音乐重要中心,亦保持着传统音乐生态。该国乐坛自1960年代新加坡独立起,始终延续着创新脉络。华族、马来族与泰米尔族社群各自保存着丰富的民族音乐遗产,同时西方古典音乐也在本地形成蓬勃的发展体系,这种传统与现代并置、多元文化融合共生的特质,共同塑造了新加坡层次丰富的音乐版图[1]。
流行音乐
新加坡长期作为东南亚音乐产业的重要枢纽,在殖民时期便设有飞利浦录音室与EMI录音室进行华语及马来语流行音乐的录制,但因当时缺乏唱片压制技术,所有母带均需送至印度完成压制再返销本地。该国曾是马来流行文化创作中心,孕育了比·南利等歌坛巨星,然而1965年新加坡独立后,马来音乐产业逐渐向吉隆坡转移[2]。

1960年代起,由于越南、马来西亚与印度尼西亚政局动荡,大量华人艺术家避居新加坡,新加坡开始发展成为东南亚华语音乐制作中心[3]。从60年代至80年代,潘秀琼、张小英、黄晓君、凌云、林竹君、丽莎、谭顺成、李迪文等本地歌星在东南亚乃至港台地区广受欢迎,潘秀琼的作品《情人的眼泪》《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更是成为国语时代曲的经典之作[4]。
由于新加坡华人祖籍多来自闽粤,新加坡曾一度有大量粤语、闽南语、潮州话等方言的音乐创作,但随着讲华语运动的开展,汉语方言音乐在新加坡逐渐式微[5]。
至1980年代,新加坡华语流行音乐产业开始进入黄金时期,多家唱片公司开始制作本土及台湾歌手的华语唱片[6]。自1980年代中期起,以梁文福、李偲菘、许环良等音乐人为代表的新谣风格逐渐兴起,同时本土音乐厂牌如海蝶音乐与Hype Records相继成立[7]。1990年代后,陈洁仪、孙燕姿、林俊杰、蔡健雅、范文芳、BY2与许美静等新加坡歌手在大中华地区取得显著成就。
Remove ads
新加坡的英文流行音乐起步于1980年代。自2010年代以来,新加坡本土英语音乐力量显著成长,涌现出包括Charlie Lim、The Sam Willows、Gentle Bones、The Steve McQueens及向洋等代表性音乐人,但整体产值较华语音乐而言仍然相对较小。[8]同期成立的PARKA、Homeground Studios等独立厂牌通过提供专业制作资源与发行渠道,持续推动本土英语音乐生态的发展。
传统音乐

新加坡华人社群除普通话外,还存在闽南语、客家话、粤语、福州话、海南话与潮州话等方言群体,各方言群体通常设有支持相应戏曲形式的宗乡会馆。[9]戏曲团体最初由业余音乐社发展而来——最早成立的馀娱儒乐社(1912年由潮汕商人创立)最初致力于推广客家汉剧,后扩展至潮剧演出。随后各类方言戏曲的专业与业余剧团相继成立,其演出多集中于节庆场合与国家庆典,既有定期小型展演,亦有一至两年举办的大型汇演,专业剧团还常在专用戏曲剧院演出[10]。华族节庆期间曾存在“走唱”的游唱传统,即戏曲团体成员进行行进表演,过去节庆街头常搭建临时戏台。然而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戏曲作为大众娱乐形式逐渐式微:戏曲剧院陆续关闭,街头戏曲大多被表演现代歌曲与喜剧节目的歌台所取代,惟专业与业余剧团仍坚持街头戏曲演出。
新加坡华乐生态体系自1950年代开始形成专业组织与团体,目前已发展出规模完整的华乐团网络。首支华乐团由陶融儒乐社(1931年由原馀娱儒乐社成员创建)于1959年组建[11],而新加坡华乐团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专业华乐机构,此外尚有超过150支由宗乡会馆、社区中心及学校建立的业余华乐团。在传统音乐领域,湘灵音乐社等团体保持着南音传统的室内乐演出形式[12],与舞狮表演相配合的鼓乐艺术也持续传承发展。
流行于马来西亚与印度尼西亚的东当沙洋与克隆钟等音乐类型同样深受新加坡马来人的喜爱,伴随康邦手鼓与哈德拉鼓的声乐表演是当地最流行的马来音乐形式之一,常见于婚礼庆典与官方仪式场合;此外如迪吉巴拉特吟唱与加扎勒等声乐类型也颇具影响力[13]。源自19世纪的马来传统歌剧邦沙万虽已式微,但近年通过马来传统艺术协会等机构的努力正逐步复兴[14]。
新加坡的印度古典音乐体系主要可分为印度斯坦古典音乐与卡纳提克派两大流派,此外拜赞歌与巴恩格拉舞曲等音乐形式也颇具影响力,专业舞团常受邀在各类节庆场合与专项活动中进行表演[15]。

新加坡的西方古典音乐以1979年成立的新加坡交响乐团为核心演艺力量,其常规演出主要分布于滨海艺术中心音乐厅与维多利亚音乐厅两大艺术场馆,并定期举办户外公益演出[16]。教育体系内设有教育部资助的新加坡国家青年交响乐团,同时活跃着布莱德岭交响乐团、新加坡爱乐乐团、音乐制作人管弦乐团及新加坡国立大学交响乐团等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表演团体[17],各类中学与初级学院亦普遍建有学生交响乐团,共同构建出多层次的专业化演出生态[18]。
新加坡古典乐坛孕育了诸多杰出音乐家,其中包括小提琴家佘美幸、钢琴家林顺利与冼思恩等本土代表,亦不乏如指挥家Darrell Ang、跨界音乐人陈美等活跃于国际的艺术家。值得关注的是,越来越多本土音乐家正积极参与本地古典乐坛建设,部分音乐人更尝试跨界实践——例如罗弄男孩乐团便时常在地铁车厢内开展实验性演出,将古典乐元素引入公共空间。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