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新娘甚至被光棍们扒光了衣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新娘甚至被光棍们扒光了衣服》(法语:La mariée mise à nu par ses célibataires, même),或者叫《大玻璃》(Le Grand Verre),是美籍法裔艺术家杜象创作的一件艺术品。此作基本是由两块高达9英尺(2.7米)的玻璃组成,上有油、清漆、铅线甚至是灰尘做成的图案。
1912年秋,杜象放弃传统绘画,开始探索新的艺术创作方式。不久,他便开始筹划《大玻璃》,并于1915年著手创作这件作品,历时八年。这件作品汇集了杜象对艺术的许多执著:性、偶然性、机器、幽默、语言游戏以及绘画幻觉的运作方式。[1] 作品描绘了上半幅画面中神秘的新娘与下半幅画面中赤裸裸、饥渴难耐的单身汉之间的情色张力。大多数人喜欢分析机器与人紧密相连,却又将机器置于角色之中的性叙事。
《大玻璃》由上下两片玻璃板构成,在上半部分,机器与昆虫混合的新娘脱光衣服,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在画面的下半部分,九位形似人体模型的单身汉与新娘永远隔绝,他们通过释放性气体来回应,这些气体随后被各种机械装置处理。这些形象,几乎都是像机械制图一样被精确地描绘出。杜象他认为机械式地描绘图形,是避开过往的描绘方式的一个方法。逃避传统的毒害,得到全然的自由。
1915 年杜象一到纽约,便受到一些重要收藏家的欢迎,他发现这个环境自由而轻松,没有传统美学的束缚。他曾说:“欧洲的艺术已经结束、死亡了,美国才是未来艺术的祖国”。在纽约,杜象延续他之前开始探索的新媒材与新形式,著手创作《大玻璃》作品。断断续续的创作过程中,包括了杜象谑称的“养灰尘”阶段 — 任由玻璃板在画室中累积灰尘,而使得上面的色彩产生变化。杜象向来无意“为眼睛制作绘画”,也表明:“我的兴趣在观念 — 而不是视觉的产品”。
杜象于1915年9月在纽约开始创作这件作品,收藏家沃尔特·C·阿伦斯伯格于1918年将其购入。1921年,阿伦斯伯格迁居洛杉矶后,将其卖给了凯瑟琳·索菲.德雷尔(Katherine Sophie Dreier),以便作品留在纽约让杜象得以继续创作。杜象于1923年宣告停止继续制作《大玻璃》作品,最终未完成。
1926年此作首次参展,地点为布鲁克林博物馆。后来在运输过程中玻璃板破裂,杜象亲自将其修复。德雷尔死后捐赠给美国费城美术馆,1954年成为美术馆的永久典藏品——在费城美术馆的典藏常设展,作品被固定在地板上展示。
这件作品据推测是在1927至1931年展览的运送过程不小心破裂,因这段期间作品放在仓库中、包装柜并未打开所以没被收藏家德雷尔发现,直到在1931年藏家打开包装柜时才发现玻璃破裂。杜象在1936年第一次修复《大玻璃》作品,把这作品意外打破的痕迹,在修复过程中保存下来,保留其破碎震荡痕迹,并宣称玻璃裂缝的对称图案是一种改良。
《大玻璃》作品于1943年至1946年在美国现代美术馆展出,杜象陪同作品前往美术馆,在一些玻璃碎片在运输过程中滑落后对其进行了第二次的作品修复。
杜象《大玻璃》作品被宣称为未完成(1915~1923),并被多次买卖(1918、1921)、展出、损坏(1927~1931、1943~1946)、修复(1936、1943),最后被捐赠到美术馆永久典藏(1954)。
杜象留下了大量关于创作过程的笔记,这些笔记被用于创作艺术家认可的《大玻璃》三件复制品:第一件是1961年在斯德哥尔摩当代美术馆,第二件是1966年在伦敦泰德美术馆[2] [3](均于20世纪60年代完成),第三件是1980年完成于东京大学的驹场博物馆[4] [5]。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外部连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