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新兴区 (台湾)

台湾高雄市的行政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新興區 (台灣)map
Remove ads

22.6283893°N 120.3060706°E / 22.6283893; 120.3060706

事实速览 新兴区Sinsing District 旧称:大港埔, 国家 ...

新兴区台湾话Sin-hing-khu)位于台湾高雄市西南部,市中心的中央,北临三民区,西邻前金区,东及南接苓雅区,境内地势平坦,气候上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约24.7℃,年雨量约1780公釐。全境面积约为1.9764平方公里,人口约有4万9千多人[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约2.5万人,是高雄市人口密度最高的行政区,也是台湾人口密度第四高的乡镇市区[注 1][2]

区内金融机构,公司行号等林立。产业以工商业为主,有闻名全国的六合夜市以及南台湾年轻人的流行中心新堀江

Remove ads

历史

新兴区旧称大港埔台湾话Tāi-káng-po͘)。台湾过去惯称可以行船的河川为“港”,未开发的荒地为“埔”。过去本区为一片荒地,北界高雄川的支流,因盛产“𩻸(ㄉㄞˇ)鱼(相传为鲤鱼)而被称为“𩻸”港”,后人根据台湾闽南话谐音改称“大港”,而本区就是位于河畔的荒地,才叫做大港埔。

大港埔在打狗时代居民多务农为生,生活单纯,虽说开发较缓,但发展农业必先修水利,所以从道光年间起,区内兴凿的圳潭渠道已经星罗密布,且圳流经之处都成为膏腴沃土,或种水稻、甘薯、甘蔗或植玉米,蔚成聚落。物阜民丰,有“凤邑江南”的雅号。整个大港埔的开发,是以竹围为中心逐渐向四周扩展,除建鼓寿亭为聚落守护神外,并兴起下竹围、营后与过港仔共四个聚落。
旧聚落[3]

  • 竹围:俗称竹围仔,又称顶竹围,大致位置于现今民生一路、中山一路、五福二路与林森二路所包围之区域(今玉衡里北、圆环一带),新兴区的信仰中心鼓寿亭即位于此聚落。
  • 下竹围:相对于顶竹围的南侧(今玉衡里南、振成里一带),昔日大统百货公司即位于此聚落的区域。
  • 营后:因位于“野战邮局”后方,因当时出入皆为传令通信兵,且皆有卫兵站岗,乃被居民误将“野战邮局”认为是“军营”而得名,位于现今中正三路、林森一路、仁爱一街与大同一路所包围之区域(今德政里、蕉园里一带)。
  • 过港仔:位于爱河支流以南,现今七贤一路以北、中山一路以东、南华路以西的区域(今新江里一带)。

大港埔从人烟罕至的荆棘草埔,一跃成为巨厦连轩,霓虹闪烁的不夜城,肇始于1941年的“高雄驿”迁建至大港后,二战终战前本区只有中山一路是宽广的柏油道路,其馀多为羊肠鸟道的牛车道及田间阡陌,经政府多年的努力,目前道路网密度居全市之冠。

在1941年高雄车站迁至大港埔,再加上“昭和通”(今中山一路)的开辟后,使得本区得以迅速繁荣发展。战后,由于本区逐渐繁荣,充满新兴的蓬勃气象,故1946年1月,由当时泰明里长蔡阵建议更改区名,经区长蔡崇礼呈报获准,取“新兴繁荣”之意,且战后大港埔逐渐繁荣,充满“新兴”蓬勃的气象,所以取名为“新兴区”。

Remove ads

人口

更多信息 年份, 人口 ...

根据高雄市政府民政局统计,2024年底新兴区户数约2.4万户,人口约5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约2.5万人,区内人口最多与最少的里分别是开平里与德政里,2024年底两里人口分别为4,018人与675人[1]。2024年底时,新兴区人口的年龄构成中,0至14岁人口占比10.77%,15至64岁人口占比62.79%,65岁以上人口占比26.44%,是高雄市青壮年人口比例最低的行政区[2]

Remove ads

政治

历任首长

更多信息 区长姓名, 区长任期 ...
Remove ads

区政组织

新兴区公所高雄市政府在新兴区的派出机关,在中华民国政府架构中为市政府综理区政的执行机关,上级业务监督机关为高雄市政府。区长市长任命,其任期为无任期保障。在区长及主任秘书之下,设有3课4室等7个内部单位[6]

行政区划

新兴区行政区划
Thumb

宗教礼拜场所

道教和台湾民间信仰

佛教

  • 宏法寺
  • 觉元寺
  • 圣愿寺
  • 玄光寺
  • 慈济新兴共修处

基督宗教

更多信息 宗派, 教会(礼拜堂 / 圣堂) ...

新兴宗教

教育

高级中等学校

国民中学

国民小学

交通

捷运

高雄捷运

公车

公路

主要道路

公共自行车

旅游

公园

历史建筑

商圈与市集

注释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