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新庄广福宫
臺灣新北新莊三山國王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新庄广福宫,是位于台湾新北市新庄区文德里新庄庙街的三山国王庙,为日后迁走的客家移民所建,台闽地区二级古迹,后改为国定古迹。
早期历史
乾隆廿八年(1763年),属于广东潮州客家人的刘家于在新庄开凿刘厝圳(万安圳),使新庄成为稻米产区,又因有水路及陆路之利,吸引大批粤籍移民,同时带来当地的信仰──三山国王[1]。当时新庄庙街虽然已有新庄慈祐宫,但客家人想要有属于自己的庙,遂集资兴于新庄慈祐宫与新庄地藏庵之间建庙[2]。《淡水厅志》载:“国王庙:一在新庄街,乾隆四十五年粤人捐建。”
今庙址新庄路150号[1][2],属于文德里[3]。一般建庙时间说是乾隆卌五年(1780年)[1][4],或更早[1],也有认为建庙时间已不可考[2]。庙方每逢三山国王诞辰,会举办法会庆典,分别是农历二月廿五、六月廿五、九月廿五[5]。乾隆年间,此庙是新庄的潮州人经济及宗教信仰中心[6]。当时新庄武圣庙也曾是以客家人为主力的庙宇[7]。道光年间新庄闽粤械斗频繁[4],当地客家移民因安全与经济因素迁走,广福宫从此乏人照料香火顿衰[1][4]。
后来,新竹仕绅陈朝纲因此庙在光绪八年(1882年)庙遭大火烧毁,用外地移民资金募捐重建[1]。捐赠的族群为新埔潮州人[8]。身为朝议大夫的陈朝纲为新埔陈氏宗祠创建者[9],亦重修了新埔文昌祠[10]。
Remove ads
内部特色
学者尹章义认为,此庙是早期客家人经营新庄的具体证明,别具意义[8]。
自1936年后,此庙无大整建,所以庙内许多古建材得以保存[2]。广福宫建筑形式属于街屋式格局[6]。为三开间三进二院[1][5]。串连两进的厢廊还特别做燕尾[1]。其建筑构造有双层马柜脚、斗砌乌砖与绿釉花砖对比,均呈现客家聚落的特色[11]。木构件则完全未上色,吊筒、雀替、仙女竖材等,雕工细致[1]。
-
中庭
-
厢廊
-
后殿
第一进庙门旁的石狮以广东狮为范本,较为俏皮可爱[1]。庙方还保存一块是记载有关庙重建的始末,另一块则是出钱兴建的信徒名册,但石碑上字已有些模糊,信徒名册尤其难辨[2]。各殿石柱遵守圆柱、方柱规矩,其中龙柱单一以龙为主题,无人物坐骑夹杂其中,显示其年代应早于台湾日治时期[1]。
庙内收藏一块名为“奉两宪示禁碑”的石碑,记载早年闽南和客家移民的冲突。当时因地方保甲的偏袒,客家人所缴的户税比闽南人多了十一、二倍。于是,客家人于向新庄、淡水两处的地方官提出控告,终于得以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立此碑,禁止对客家人苛税。[12]
Remove ads
文资保存
由于多年饱受风吹雨淋,且管理委员会颓废多年,使得部分梁柱上的雕饰被盗或被破坏,亟待善加维修[13]。如1980年10月中旬,一只骨董的木刻狮子遭窃[14]。1985年11月26日正式公布,新庄广福宫为台闽地区二级古迹,而同地的新庄慈佑宫、新庄武圣庙、新庄文昌祠都是三级[15]。
文建会自1991年6月开始,经费编列近新台币2400万元对此庙进行整建,尽可能保留原建材,用新建材部分则尽量采用原建材的出处,例如观音石板[2]。但因工时长与景气波动,修建工程多次流标[13]。因香客稀少,庙方管理方式有如家庙[1]。有鉴于庙和居民逐渐脱节,古风史迹协会决定以此庙为维护对象,配合1991年7月份的整修工作,希望透过一系列生活化活动,使古迹重回地方居民的生活中[16]。当开始整修之际,庙方对媒体介绍在一根梁柱顶端上、保存完整、具代表性的木雕,结果披露后就有人窃走,庙方遂有数年都拒绝媒体入内拍摄及采访[17]。
正殿内的护法老爷与舍人爷像
1997年8月22日,包括三山国王、国王夫人、舍下老人、护法老爷八尊神像遭窃,引起县议员黄林玲玲、公所主秘林建荣均到场了解。同日中午,警方在桃园龙潭一部车找到,神像为泥塑经过搬运摩擦后毁损,冠巾也脱落。信徒认为与庙产租金争执有关。[3]
-
正殿室内
-
名山靖王
-
后殿室内
在1999年报导时,新庄市主要是以闽南泉州移民为主,客家少之又少。记者感叹广福宫与附近的慈祐宫相比,香客稀少,加上广福宫浓浓原木色彩,更显有寂寞感。[8]
此庙因发生倾颓、漏水,北县副县长蔡家福在2010年1月7日率员会勘,预估将花两至三年时间整修[18]。直到2014年耗时一年多的整修完工[4]。但同年11月11日深夜,庙内一块被文资局列册的玉磐被吴姓窃贼盗卖,从万华黑市贱卖新台币数百元[6]。2015年4月13日(农历二月二十五),举行三山国王诞辰及安座大典,新北市长朱立伦特地前往上香祈福、赠匾[4]。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