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新虎尾溪
中華民國河流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新虎尾溪(台湾话:Sin Hó͘-bóe-khe)位于台湾中部,为一县市管河川,干流长度49.85公里,流域面积109.25平方公里,平均坡度为1/1080[1],位于浊水溪与北港溪之间,云林县中部偏北地区,浊水溪冲积扇上的主要支流之一。
新虎尾溪与其南侧的旧虎尾溪、虎尾溪在历史上曾经皆为浊水溪下游分流,其后因上游淤塞或筑堤截断分流,如今已各自成为独立水系或其中的一部分。
新虎尾溪的主流发源于林内乡重兴村,向西流经莿桐乡荣村、甘厝南侧而出莿桐乡界后,大致沿著西螺镇、二仑乡、仑背乡、麦寮乡四乡镇与虎尾镇、土库镇、褒忠乡、东势乡、台西乡五乡镇之间的边界地带西流,最后在蚊港注入台湾海峡[2]。由于天然地势平缓,且河槽断面过于狭窄,致输洪能力不足,每遇暴雨即泛滥成灾[3]。
Remove ads
历史
昔日浊水溪出触口后进入平原地带并形成多条分流,每遇大水常会改道。因此,历史上“虎尾溪”这名称曾经代表不同的河道。
在完稿于清康熙三十八年至四十三年(1699-1704年)的《康熙台湾舆图》上,浊水溪下游绘出西螺溪、虎尾溪两条分流,[4]但当时的虎尾溪系指今旧虎尾溪。[5]舆图中今北港溪(未标名称)上游仅有石龟溪、三叠溪两条支流;今虎尾溪尚未出现。[4]
在完稿于乾隆二十二年至二十六年(1757-1761年)的《乾隆台湾舆图》上,虎尾溪下游已形成虎尾新溪(今新虎尾溪)、虎尾旧溪两条分流,而且虎尾旧溪明显为主流。[6]
嘉庆七年(1802年)七月,大雨数日,浊水溪洪水在他里雾冲出一条新的溪流,经由鹿藔通往笨港(今北港),再以“新虎尾”(非指今新虎尾溪)称之,即今北港溪上游的虎尾溪。[7]不过该河道在道光、同治年间的舆图仍未出现,直到光绪年间的舆图才绘出。[8]
在同治年间的舆图或文献中,均只有虎尾溪,而无虎尾旧溪、新溪之分,显见此时的虎尾旧溪(今旧虎尾溪)上游已经淤塞,成为断头河。[9]
Remove ads
主要桥梁
以下由河口至源头列出主流上之主要桥梁:
- 海丰桥
台17线
- 和麦大桥
台61线
- 麦寮桥
县道153号
- 丰桥
台19线
- 云禾大桥(File:TW CHW156乙.svg县道156乙号),该河道唯一有观光建筑的桥并设有脚踏车及行人专用道北起衔接二仑乡裕民路,南至虎尾镇科虎路
- 吴厝桥-原中正桥(
县道145号)设有双向双车道及人行步道
- 国道1号新虎尾溪桥
国道一号
- 新虎尾桥(
台1线)
- 莿桐第一号桥(
台1丁线)
次要桥梁

以下由河口至源头列出主流上之次要桥梁:
- 蚊港桥(乡道云3线)
- 康熙桥
- 兴同桥(乡道云7线)
- 大有桥(乡道云9线)
- 新虎尾溪桥(乡道云101线)
- 深坑仔桥
- 三和大桥(乡道云29线)
- 十八张犂桥(乡道云31线)
- 湳仔桥
- 公馆桥(乡道云71线)
- 太和寮桥
- 七座里桥
- 仁发桥(乡道云49线)
- 光复桥
- 埔子桥
- 下麻园桥
- 和平桥(乡道云51线)
- 麻园第二号桥(乡道云53线)
- 麻园第一号桥
铁路桥梁
- 台糖西螺线铁路桥(台糖铁路)
- 高铁新虎尾溪桥(台湾高铁)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及注释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