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方违神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方违神社(日语:方違神社,罗马化:Hochigai jinja),是一座位于日本大阪府堺市堺区北三国丘町的神社。旧社格为乡社。其主祭的神明为方违幸大神,长久以来,该神社以其避邪和择吉的功能,成为地方民众信仰的中心。
历史
根据方违神社的传说,公元前90年(崇神天皇八年)12月29日,物部大母吕隅足尼应崇神天皇的命令,被派往茅渟的石津原,进行须佐之男神的祭祀,这被视为神社创建的开端[1][2][3][4]。
在那之后,当神功皇后在三韩征伐成功后遭遇忍熊皇子发动叛乱时,她在该神社祭祀天神地祇,祈求避免灾祸,并最终在战斗中取得胜利。此外,应神天皇不仅祭祀须佐之男神和天神地祇,还祭祀了三筒男神(住吉三神)和神功皇后,并将这个地方命名为“方违大依罗神社”,也称这个地方为“方违宫”[1][2][3][4]。

该神社位于摄津国、河内国、和泉国的交界处的三国山(即今天的三国丘),这是一块不属于任何三令制国的土地,也是一个无方位的地方,自古以来就以其避邪和择吉的功能闻名[1][2][3][4]。
在奈良时代,由于行基在此建造的小屋和水井,使得这个地方成为人马来往的交通要道。在天平15年(743年),该处建立了向泉寺,该寺后来成为了神宫寺,现址位于三国丘高校[1][2][3][4]。

到平安时代,该神社因为位于通往熊野街道,成为熊野三山参拜者祈求旅途平安的地方[1][2][3][4]。
永正年间(1504年至1521年),向泉寺遭遇火灾而被烧毁,后来在现今堺区市之町东的地方重建[1][2][3][4]。
1868年(明治元年),在迁都东京之际,方违神社接受了17天的祈祷任务。随著神佛分离令的实施,神宫寺向泉寺被废弃[1][2][3][4]。
1873年(明治6年)3月,方违神社被正式认定为乡社。1907年(明治40年)2月,水天宫社被纳入方违神社,同年10月,泉北郡向井村的向井神社(牛头天王社)及其境内的爱宕神社、神明社、小祠四社也被合祀,并一度更名为方违天王神社,但不久后又恢复原名。1908年(明治41年)12月,八幡社和武内社也被合祀[1][2][3][4]。
1945年(昭和20年)7月10日,堺大空袭中方违神社社殿被毁,但在1948年(昭和23年)得到重建。2017年(平成29年)12月,社殿进行更新[1][2][3][4]。
至今,方违神社仍是许多人在转职、结婚搬家或海外旅行等重要生活转折点寻求祝福的地方。参拜者在这里进行方位净化,并带回神社的净砂,撒在家中四周以求平安[1][2][3][4]。
方违神社的厄除守中,除了御札外,还包含了御砂和象征避邪的粽子,这源于古老的传统,当时人们会奉献包裹著当地黏土的粽子[1][2][3][4]。
Remove ads
大阪府指定天然纪念物

1973年3月30日,一株铁冬青被大阪府指定为天然纪念物。其不在神社的内部,而是位于方违神社东南方,人们俗称的“榉树通”上。这片土地曾属于向井神社。树木半身处直径为1.1米,周长达3.5米,高度为6.8米(1992年的测量)。到了2018年,该树树体已经衰退,目前需要铁柱的支撑来维持[5]。
传说
在神武天皇征东的过程中,他的兄长发动叛乱。一位老人在神武天皇的梦中显现,指示他制作瓦片和饴糖,献于神前,便能镇压任何造反者。依照这个神谕,神武天皇让兄长的族人屈服。后来,当神功皇后抵达堺港,并登上三国丘时,她用苇叶包裹本地的黏土进行驱邪仪式,并用黏土制成的饴献于神前,祈求治国平天下之愿[4]。
每年二月节分时,会有商家贩卖饴糖,家庭们会购买来庆祝并享用。方违神社的纹章是粽子,这源于神功皇后用苇叶包裹黏土进行驱邪的传说,因此在每年5月31日的例祭中,人们会献上粽子[4]。
参考文献
外部链结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